第25章 孙雯身世

老夫人见孙雯提到贾敏,也不质疑她的话真假,她明白这个孙女跟宁国府史太君家的三姑娘是最投缘的,那贾敏还未出格前就常烦着要带她去宁国府做客,一年都要去几次。

孙雯的祖母,齐国公府的老夫人并非出身名门,她原是浙江一李姓商贾人家的独女李纯燕,家族经营的是药材生意的,在江浙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富之家。

父亲李根新是白手起家,年少时候家境也不好,幸而娶了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从不嫌贫爱富,陪着李根新从少年熬到毛鬓微白,才熬出了头。

那李根新也是个实在的人,虽富有,也不曾纳妾,只守着李纯燕母亲一人,膝下无子也从不在意。然而,一个家族壮大了,后继无人终究是会被宗族不怀好意的人妄议、谋算家财,李根新夫妻害怕百年之后,留下女儿一人会被欺负,就谋划着要为她寻个家境显赫的夫君,能护着她,也能护着家族的家产,不至于落入奸人之手。他也是个有福之人,赴京采办药材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孙雯的曾祖父,两人一见如故。

后来闲谈间,谈及儿女婚嫁之事,齐公府看上了李根新的万贯家财,李根新看上了齐公府在京中的权势,一拍即合,两家就定下了婚约。

生在商贾之家的李老夫人也精通经商之道,嫁入了齐国公后也一直在打理父亲留下的家业,还经营得头头是道,齐国公府家中一应开销,李老夫人自己就贴补了大半,在京城就算是王孙贵族的家庭也是比不上她家的日子奢华。

李老夫人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孙柠许配给了娘家的一个侄子,儿子就是孙雯的父亲孙柏年。孙雯并非孙柏年原配的女儿,是通房丫鬟香莲的女儿。齐国公府对子女管教甚是严苛,为了不让孙柏年读书分心,给他安排的侍女容貌都是长得比较丑的,那香莲在众侍女众容貌也是很一般。孙柏年年轻气盛,一次喝醉酒,乱了性就拉着香莲圆了房,事后竟还怀孕了。

李老夫人为人心善,看在了孩子的面上就做了主,让孙柏年收了做姨娘。然后这个香莲也是个福薄之人,分娩时候因失血过多去世了。老人人见留下的孩子可怜,就养在自己身边。孙柏年因孙雯母亲长得丑,在世时候就厌恶她,见生下的孩子是个女娃,也跟着不待见孙雯。

孙雯的嫡母也是个小气量的,见老人偏爱着孙雯,心里也气,背地里各种小动作欺辱她。老夫人见孙雯爹不疼,嫡母又欺负,就格外疼她,宠着她不得了。亲授她商贾之道,将娘家的药材生意也交给她打理。

孙雯说要照应贾敏来京城看病,老夫人听了,沉默了一会了,并没有马上应答。

孙雯见祖母不说了,神色凝重,忙问道:“祖母,这不可以吗?”

老夫人见问,叹息一声,回道:“不是不可以,只是眼下去叨唠西宁老王妃只怕不妥当。”

孙雯道“不妥当?为何?老王妃向来也疼我,我开口的她从来不会回绝的。”

老夫人道:“她疼你不假,只是我那个老姐姐的的孙子前阵子也病了,她心里正焦灼着呢,没得又为了一个外人的事去烦她。”

孙雯见祖母说贾敏是外人,心里也不痛快,嘟嘴别过脸,气鼓鼓道:“祖母怎么能说贾敏是外人呢,孙女可是把她比作是亲妹妹还要亲的人呢。”

老夫人见她气了,也拿她没办法,忙说:“你这孩子,祖母也没有说不答应你,你这就恼了?只怕这位贾敏妹妹是比我这祖母还亲几分了。”

孙雯见祖母说的话酸溜溜的,显然是有些醋意,忙回过脸,拉着她的手,挨紧,说道:“才不是这样的呢,祖母最重要了,谁都没有祖母重要。”

老夫人听了这话心里可欢喜了,哈哈大笑了一番,说道:“你这小猢狲,就数嘴巴嘴甜了。也罢,你跟我说说贾敏她们什么时候到,我这边安排一下。”

孙雯道:“她们三月十六启程,最少也要十多天才到。”

老人听了点点头,说道:“嗯。也好,只盼到时候我那个老姐姐的孙子病就好了,那时我们再上门求人,也不算不懂事。”

孙雯见祖母答应了,心里可欢喜。过了一会了,下人们来传话老爷来问安了。孙雯见是父亲了,脸顿时搁了下来,冷冷道:“祖母,我先回房了,刚刚出去了一趟,身体也乏了。”

老夫人知道这孩子是不愿意见他父亲才急着要走的,既然她心里不自在,也不留她,见天色已晚便叫刘姑姑吩咐两个嬷嬷掌灯,送姑娘回房。

刘姑姑答应了,忙去叫人传了两个嬷嬷就来,嘱咐一番后孙雯就出去了。

孙雯出到了门口,往前走了才几步,正面就撞见父亲从对面走过来,她不愿意跟父亲打招呼,细声对身边的嬷嬷说道:“不回房了,去四爷房间瞧瞧他去。”

孙雯说罢就转身,正欲往前踏,被他父亲严厉喝住了:“哪里去?见了我就跑,这是哪门子的规矩?”

孙雯被叫后,忙止住了蠢蠢欲动的步伐,转身行礼问了安,讪讪回道:“父亲误会了,方才没瞧见你,突然想起早上曜儿说身体不太舒服,便想着去瞧瞧他。”

孙柏年见她这样说,心里更是不悦,分明是有意躲着,还强词夺理,满口胡话,正欲开口骂两句,刘姑姑便走过了。

刘姑姑上来就开口道:“老爷,老夫人有请。”

孙柏年知道这刘姑姑肯定是母亲指派出来替眼前的女儿解围的,也不敢造次,冷眼瞧了一眼孙雯道:“下去吧。”

孙雯听了,撒腿就跑了,孙柏年见状,叹息一声摇摇头就往母亲房间去。

贾敏出门前替黛玉算了一算,大师说这孩子出门不宜走水路,便选择坐马车走陆路上京,一行人一路颠簸,走了数十天,才到达京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