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大汉名相第475章张良归仙

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春,吕太后下诏说:

“高皇帝平定匡正天下,凡是有功之臣皆封为列侯,领有封地,万民大安,感受恩德。”

“朕想到将来以至于更长远的将来,如果列侯的功名不著录记载下来,就不可能尊其大义,施恩于后世。”

“现在依照列侯功劳大小,确定在朝廷的位次,藏于高帝庙中,世世代代不断绝,使其子嗣各继承其功劳爵位。这件事可以与列侯商定之后上报。”

丞相陈平接旨后,依照吕太后意愿,就列侯排序的问题与王陵、周勃、郦商、灌婴等大臣商议,最终按照功劳大小列定功臣列侯的位次。

这件事过后,由于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白马盟约,吕太后非常不高兴,心生一计,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让王陵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丞相一职。

王陵当然知道吕太后的意图,索性也不去当什么太傅,只接以生病为由请辞,从此闭门在家拒不上朝。

于是,吕太后就升陈平为右丞相,让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

陈平、周勃也只好顺从。

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汉初的前三位丞相,相继离世。

审食其虽然被任命为左丞相,但根本就不是丞相的料,也不懂得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像个郎中令。

但吕太后却不管这些,经常与审食其商议决断大事,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审食其才能决定。

吕太后这些做法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但吕太后至此已经牢牢把握了军权和宫廷的控制权,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

吕雉随后追封他已故的两个哥哥,大哥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为封立诸吕为王的开端。

随后,吕太后又封自己的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

又将吕禄的女儿嫁给高祖之孙、齐王刘肥的次子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吕台去世后,封其子吕嘉代吕台为吕王。吕后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太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少帝刘恭略微懂事了,偶然听说自己的母亲已经死了,自己并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这小孩就口出怨言,说道:

“太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却把我说成是皇后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长大成人后我就报仇。”

这话传到吕太后耳中后,担心少帝将来作乱,于是废了刘恭的帝位,并暗中杀害,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

至此,朝廷实权完全掌握在吕太后手里。

吕太后对张良曾设“商山四皓”之计,保护太子之功感激不尽,对张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

惠帝在位时,吕太后曾经设盛宴,把张良召进宫,希望张良出山辅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

张良此时,已经无意于功名,只推说自己追随赤松子游,一心向道。

吕太后对张良的学道之举不以为然,劝说道: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并劝张良喝美酒,吃了一顿山珍海味。

张良不好推辞,只好随意,结果回去后,上吐下泻了一番,身体倒不如以前了。

其实,作为肱股之臣,张良帮助高祖灭了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的帝业以后,张良彻底想通了。

虽然张良为曾经五世为相的韩复了仇,但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博浪沙时的情怀。

经过始皇的统一后,又目睹了诸侯之间的征战,张良意识到,天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诸侯争霸、连年战乱、民无宁日了。一个统一的江山,有利于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

但当张良又看到高祖当了皇帝后,让自己的亲族都封了官掌了权,而对于那些曾经跟他出生人死、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却心生疑忌、不为重用,说贬就贬,说杀就杀,这才理解了为什么老子、庄子等,胸有奇才却不争名利、淡泊于世外。

在高祖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高祖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这在所有功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张良辞让,只肯请封他一开始与高祖相遇的留地,高祖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韩国被灭,家道沦落后沦为布衣,现在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朝廷日益巩固,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也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得以实现。

尤其是,张良目睹了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张良出于大智慧,不去争取该得的利益,更担心不知何时,触碰到帝王脖子底下那块逆鳞,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作为高祖重要的谋臣,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既不贪恋荣华富贵,也不沉迷于争夺权力。

张良的外表看起来像“好妇人”,文质彬彬,像个柔弱的人,但他的心中却藏着天下。

张良对高祖忠心耿耿,而高祖有了张良在身边出谋划策,如鱼得水。

而作为韩相之子的张良,心中一直装着国家被灭亡的仇恨,也正是因为年少时就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家族衰败,张良才在功成名就后,活得更加通透。

高祖在世之时,张良一直辅佐着他成就建国大业,而在高祖驾崩前后,正是宫廷权利争斗激烈的时候,张良并不想卷入其中。

为此,张良选择了明哲保身。三年不吃五谷,五年不出门,企图在乱世当中,用自己最为擅长的谋略,赢得自己晚年的平安。

所以,面对吕太后的邀请,张良内心是拒绝的,因为他深知吕太后的为人,但又不便当面拒绝,便请求容他回去仔细考虑一下。

吕太后不便逼得太紧,便答应了。

以张良的精明洞达,他预见到日益壮大的吕氏集团与根深蒂固的刘氏宗亲,必将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

果然,在张良走后,吕太后将戚夫人及其幼子残忍杀害。而心存仁厚的刘盈看到吕太后如此残忍的行为,郁郁而终。

于是,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张良本来可以拥有无限的荣华富贵,但他都一一的放弃了,选择了清闲的度过自己的晚年。

张良回去后就离开长安,在人间“蒸发”了。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高祖对张良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好友,也是同出于赤松子一师的师兄弟陈平评价道:

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周、总、理: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最后用北宋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诗,来对留侯张良做一概括: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