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偃武修文续6

如果才能德行操守好的就可以被提升。

反之,就被降级。

吏部一直靠这个方式来补充朝廷的百官。

问题是有的中正并不是合格的人选,这个制度实行的越长久,腐化堕落的风气就会慢慢的滋长和漫延。

刘毅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考察,认为弊端很多,于是,向这个制度提出了挑战。

刘毅向武帝上书:“现在由中正来决定官职的九品等级,品级的高与低,中正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决定,别人的荣与辱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有些中正依仗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力,滥用职权。这些人对朝廷不会因为自己的考察失实而觉得有愧疚,而对于个人也不会因为揭人隐私而有所顾忌和避讳。这种制度让人们拼命去钻营,廉洁、谦让的风气不再有了,明争暗斗的风气形成了,我自己都为朝廷的这种风气感到羞耻。”

刘毅认为,中正制度对于政治的损害有八个方面。

首先,品级的高下,随着势力的强弱为转移,是与非的标准,以人的兴盛衰败来决定,同一个人,十天之内,处境就发生了变化。上品的官员没有出身于贫贱之家的,下品的官员,没有出身于有权势的大族的。

其次,设置中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州郡的品评人物的风气统一,以消除不同的声音,用一个声音讲话,使言论归于统一。现在只重视中正的职权,而忽视担任中正的人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州郡流传,让一些大臣因为流言而结怨,甚至互相憎恨。

再次,设置这项制度的初衷,之所以要把士人分为九个等级,就是因为人的才能与德行有好与坏的不同,还有资历与辈分的前与后的问题。现在的作法刚好相反,好与坏,前与后等颠倒了,即本末倒置。

第四,陛下奖善罚恶,通常依据法律来进行,唯独设置中正,把一方的重任交给他,却没有设置对中正的奖赏与惩罚的办法。不仅如此,还禁止人们控告中正。这样,中正似乎就有了保护伞,开始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很多受了冤枉的人,有一肚子的怨言和真心话,却无法让陛下听到。

第五,一个国家的士人多的可以用千来计算,他们或是迁徙到了异邦,或是在别的地方讨生活,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面,更何况要发挥他们的才能!作为中正,无论了解还是不了解,都应该品评他们的表现,不管是官府对他们的赞誉之词,还是败坏他们名声的流言蜚语,都应该全面的听取。如果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就会因为了解不够而受蒙蔽;如果只听别人告诉你的话,就会因为彼此的局限而陷于片面与狭隘。

第六,朝廷寻求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来治理民众。现在担任官职而成绩显著的人,有的却处于很低的等级;而有些官员没有什么政绩,反而获得很高的级别。这样就会压制那些有功劳的人,让徒有虚名的人获得名望,助长浮华的风气,使得对官员政绩的考核被废除。

第七,所有的官职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来处理。现在是不问其才能是否合适,只管让他登上九品的等级,以品级来取人,而有的人才能与品级并不相符;如果根据具体个人的情况来选取人,又会被品级所限,成为空话,造成官职的品级与人的才德不相吻合。

第八,九品中表现差的官员,没有人指出他们的过失,表现好的官员,没有人列出他们的优点。这些中正官根据自己的喜好,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亲信,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不在意自己的德行而专心于人情事故去投机钻营。

刘毅认为,职务名为中正,实际上是邪恶的处所。

事务名称为九品,却有八点损害,古今的过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因此,刘毅建议罢免中正,废除九品中正制,抛弃曹魏的这种弊陋之法,再重新建立一个好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也上书说:“曹魏在战乱之时当权,因为战争,士人及百姓到处迁徙,要想详细地加以考察是办不到的,所以建立了九品官职制度,用作暂时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依据。如今国家一统,各种制度也应该统一,在推行教化之时,我们认为应该废弃以前简陋的措施,改成以士人所在地区为主的土著之法为依据。具体说,从公卿以下,以自己的居住地为准,不要再像客居当地似的,隶属于远处别的地区。应该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被举荐和选拔的优秀人才,全部由乡里讨论决定,那么,追求虚名,不干实事的风气就会自然停止,人们就会尽心尽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楚王司马玮帐下一名任文学官职的江夏人李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九品中正制废除后,应当先开始迁徙流动,听任人们相互合并附就,那么真正的以土著居住地为主的土断之法就可以开始了。”

晋武帝虽然对这些建议很赞赏,但是,改革毕竟是一项大工程,牵涉各方利益,而且,这种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再改的话,会有很大阻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并没有付诸行动。

虽然说西晋统一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争,境内实现了暂时的和平。晋武帝以为和平可以永久下去,实行偃武修文的策略。

其实,强大的帝国在和平的惯性下,持续地向前迈进着,在危机没有爆发之前。

12月,塞外的匈奴人太阿厚率领他的部众29300人归降晋国,晋武帝让他们在塞内西河居住。

大家知道,匈奴人在塞外居住,以游牧为生,条件艰苦,可是很多生活用品还得依靠汉人生产,因此,和汉人的关系十分紧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