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会惹怒读者吗?

“我需要一份旗下签约作者的意向调查报告。”林叶开门见山。

“什么样的报告?”刘副手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

“网文更新模式发书的意向。”

“你要和网站竞争?”

“不,我们的方式不同。”

“哦?说说看?”

“我希望发连载之前已经有编辑过的完本,但是在完结之前,先不发纸质书。并且用我们的专业录入员来定时发布,不会占用作者的时间,让他们可以筹划和撰写下一本书。”林叶说道,“试读还是三到五章,然后进行单章付款,单月预订和全本买断三种方式收款。”

“为什么需要意向报告?”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作者们的收入和利益。现在我们是试读之后直接购买完本,收入是一次性结,硬性的有多少人买书就有多少提成。但是这些书有的人买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看完,钱却也已经付了。

如果是循序付款,那不看的部分就没有收入,这对作者来说是有风险的。想要收入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读者愿意持续阅读,这也算是一种对作者本身能力的挑战!”

“那既然如此,又为何要想推出这样的方式呢?”

“我们出版社现在的签约作者数量和网站本身签约作者比起来,并不多。推出的书量也有限,冲着我们松苗品牌来的人,不一定品牌忠实。

“如果我们一段时间没有新书推出,那些读者在眼花缭乱的网文世界中就会迷失。网文的文字量大多很大,而且周期耗时长。

“当一个人开始看一两本网文的时候,就不会再找新书资源,因为他们的业余时间已经被那些他们正在追的网文占据。

“我们应该也抢一些这样的读者,让他们把时间耗在我们出版社的书上。”

刘副手认真地记录着重点,接着又问:“那为什么我们要先看过完稿,还要完成编辑在先呢?”

“为了保证质量,并且保证稳定更新,更要保证我们出版社的书都是有头有尾的。”

“有头有尾?难道还能只发半本的?”

“刘叔,你看网文吗?”

“啊?不看。”

“怪不得,那你去网站调一下数据就有数了。”

“能先简单说说吗?我好知道我都要去查什么数据。”

“就是我刚才说的收入问题引起的一些网文特有的情况,也是网站出书和我们出版社出书最大的区别。

“网文作者在签约后,完完全全是签的书,不是签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书的销售量和订阅不好,或者不达到作者和编辑的预期,那可能就会不再写下去。

“毕竟没有收入,很多人都会不再坚持。这就造成了很多半本就报废的书。

“这个根源也来自于书籍本身质量和看点不高,或者更新不稳定造成的。网文作者质量参差不齐,所以这些都是常事。

“你可以调查一下断更,弃文的网站作家百分比,数字可能大得吓人!”

“这么做不会惹怒读者吗?”

“会,但是网站的性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惹怒读者的,不是网站品牌,而是作者本身。而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砸招牌,所以我们不能这样操作。”

“所以你才提出不一样的审批方式?”

“是的。”

“既然收入不稳定,该要怎么争取作者们的认同呢?”

“我们可以把目前旗下的作者性质进行分类:那些已经有很多追随者的老牌作家一类,新兴作者一类,还有中间那些不温不火的一类。

“老牌作家不会慌,因为他们出一本,火一本,这样推出可能还能提高收入,所以可以让他们试试。

“新兴作者正在试水阶段,目前没有收入,靠全本推销基本卖不出去多少。所以这是他们吸引第一波追随者的有效平台。他们一般对初始收入要求不高。

“最难办的,要数中间人群,他们现在的收入够温饱。新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在温饱线上下浮动。这批人里,就看有多少是敢冒险的,有多少人是满足现状的了。

所以,我需要你分这三类帮我调查清楚他们的意向。”

“好的,我基本明白你的意图了!”

“另外,我希望与此同时,大大增加网站松苗读者的注册量,现在的几万人不足以支撑销量,我希望年底前翻十倍。”

“十倍?”

“是的,具体方法我希望公关部和策划部共同讨论,出具一些可靠推广方案,还有预算报表。”

“好的,什么时候要?”

“两个星期看初案可以吗?”

“可以,我这就去办。”

“谢谢刘叔!”

“还有别的吗?”

林叶想了想,又说:“我需要外公用他的人脉打点一下,具体等他下班,我会和他商量。明天等我消息!”

“好的,那我先走了!”

“谢谢刘叔,再见!”

知道外孙女有事相求,苏柏衫这天早早就回到家了。他没有急着问林叶,而传统的餐桌上谈事儿的方式,对于林叶也不方便。只有两只手,是用来打字呢,还是用来吃饭?

苏柏衫和林叶都是慢条斯理的性子,天塌下来都不急着跑的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天要塌,除非跑出天下,不然在哪儿不都一样?”

吃完饭,苏柏衫示意到书房聊。

“听说你要用我的人脉?想要找谁?”

“一、我需要可靠的媒体发新闻发布会和广告。二、我需要教育局与文化局的支持。三、我需要可靠的评委。”

“这些都不难办到,只是你能告诉我,这些人都有些什么作用吗?”

“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在学校里搞的征文活动吗?靠这个,我们得到了不少学生注册。而且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我们的客户。”

“所以,你是想……”

“是的,这次我想搞一个全国性的征文活动。10万字左右的篇幅,亮点是可以和我们松苗签约——和人签约,不是和作品签约。

“前30名的都可以争取到稿费和网站发表的机会,而发表后的收入会继续跟进。截止日是中秋。

“单单靠松苗发布宣传,没有力度,需要一些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大人物,在他们旗下的各种渠道同时宣传,势必要搞大!”

“教育界是可以在每个校园找苗子,文化界的话……你是想通过媒体,进行全民招募?”

“是的,学校都是学生,他们的阅历有限,无法风格多元化。社会招募,可以找到更多民间精英。

“而且,写文的人大多喜欢看书,都是资源。注册了网站才能发表,所以这波对于我们来说,比其他的惠利方式更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推荐朋友注册的收福利’的方式,虽然能带来不少人注册,但是这些人大多是为了帮助那个推荐人,并不一定在注册后成为我们的购书客户。

“这么做,注册数据是上去了,可是真正的客户数量不一定会有多少提高。因为那些用户可能大多数是‘打酱油’的。”

“这个‘打酱油’是什么?”

“网络词汇,就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看热闹的人。”

“哈哈,你们年轻人啊!我都快跟不上你们的节奏了!”苏柏衫笑,“那你征文具体怎么操作?其他的目的性在哪里?”

“姜果然是老的辣!”林叶点头首肯,她就知道外公会猜到她有第二波目的,“吸引新兴认知作者群体。”

“你个小丫头!那你分析,我听听!”

“外公,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年写作的时候,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情和目的,又是如何规划未来路的?”

“我啊?”苏柏衫回忆了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