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只有7人

正月十六一早,苏勤带了将近100个人来到冯宅。

冯晓宇让杨文义支了500两银子,作为苏勤一行的盘缠。

只要路上不耽搁,这些银子足够苏勤一行之用。

送走了苏勤,冯晓宇让杨文义驾船先把他和兰小梅送回小石洼村。

同时把董强也带了回来。

炮膛的研磨工作很多人都已掌握,冯晓宇有其他任务要交给董强。

船上的铜和铁一直没有卸货,除了做火炮用了一些外,日常当成了船员训练用的压舱石。

蒙奇的制铁厂建成后需要材料,帆船装货、出发前也需要把铜和铁卸掉。

冯晓宇把从罗马城带回来的压舱铁、部分铜块、从加图港采购的棉布和棉花,连同战马以及五万两银子,一起带回了小石洼村。

成国和南越国的海岸相对平直,海况相对良好。

杨文义只用了四天半的时间就到了。

冯晓宇组织了所有村民,先把货物卸在海滩,让海船先走,然后再让村民慢慢搬运。

村民的年不像城里那么热闹。

有余粮的村民最多是做件新衣服、吃几顿好的而已;没有余粮的,过年和平时过日子也没多大的区别。

三个村的村民觉得有银子挣,总比在家里闲呆着好,所以过了初五就开始继续动工,等冯晓宇回来的时候,三个村的围墙已经砌一半高了。

庄园的地基已经全部做好,开始砌墙。

蒙奇的制铁坊差不多该封顶了。

李明、牛涛抽出一些村民与文翰儒、刘顺一起建学堂的校舍。

文翰儒请来了三位先生:韩茂山和韩伯阳父子,另外一个叫康启瑞。

文翰儒告诉冯晓宇,韩茂山的父亲是前朝大儒,战乱时期死在了京城,其母带着韩茂山回到了老家坪山县城,那时候文翰儒正好在县城里与韩茂山同窗,因为性格相投成了好友。

现朝读书无用,而他们又不善耕作,一直以来都是靠韩茂山的母亲变卖首饰为生。这几年首饰变卖完了,日子也越来越清苦。村子里就算不是理想之地,至少也是个临时落脚之处。

韩茂山的儿子韩伯阳,天资聪颖、饱读诗书,据说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能。只是眼光太高,不愿与凡夫俗子交往。

四位先生各自带着30个学生,占了吴庄村的两处空闲院子先暂时教着,等学堂盖好之后就搬过去。

冯晓宇把从广云郡得到的所有船员和护卫的身材数据汇总,交给兰小梅。

兰小梅找了三个帮手,加上吴秀云一起,把前堂当成工坊,在这里制版、裁剪、少量制作,一旦围墙完工,她就可以召集针线活好的妇女来大量缝制。

接下来,冯晓宇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步枪零件和工装、辅具图纸设计好,一旦蒙奇的厂房具备条件,就可以正式投产。

三月初六上午,刘顺来报,说村大门口来了七个叫花子模样的年轻男子,口口声声要找小石洼村的冯晓宇冯队长,说是冯晓宇让他们来的。

按时间推算,苏勤他们正月十六出发,这个时候也该到了。

可是大队人马没来,却来了几个叫花子?!

尽管觉得奇怪,冯晓宇依然和刘顺一起来到三个村的大门口。

围墙再有个把月就完工了,南、北、西三面各留了一个门。

南边和北面的门略小,西面的门开的最大,作为三个村通向坪山县城的正门。

三个门的门洞和门楼已经修建完成,每个门都装好了厚重的大门。

这样的话,就算有野兽、土匪或山贼来骚扰,他们也进不来了。

冯晓宇和刘顺来到西门外,只见门口靠南的位置,坐着七个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看见冯晓出来,都挣扎着从地上爬起,用立正的姿势给冯晓宇敬礼。

其中一人口中喊着:“报告队长,袁庆丰、陈富贵、林有福、唐金柱、谢强、余存金、赵大宝七人奉命报到,请队长指示。”

他的声音越喊越低似乎用尽了浑身气力。

冯晓宇还了他们一个标准的军礼,说道:“全体都有,稍息。”

然后问刚才说话的那人:“你叫什么?”

那人说道:“报告队长,我叫袁庆丰。”

“袁庆丰,你们几天没吃饭了?。”

“三天了。队长,对不住,只来了我们七个。”

“没关系,来了就好,有几个算几个。你们现在体力太差,不用说话,等吃些稀粥恢复些体力再讲不迟。”

冯晓宇让袁庆丰七人进了大门,在围墙内重新坐下,让刘顺派人去柳庄最近的人家,让他们熬些稀粥过来。

半个时辰后,袁庆丰等人吃了半碗粥,恢复些体力之后,冯晓宇把他们安排在柳庄的一处闲置院子里,让刘顺做三件事情:

一个是,请一个厨师给他做饭;

另一个是拿些兰小梅她们做好的衣服过来,找合适的先穿在外面套上,然后测量好每个人的尺寸,再做棉衣出来;

第三个是,休息5日恢复体力,之后和柳大壮一起学习骑马。

其他的事情等冯晓宇回来再做安排。

袁庆丰在去住处的路上,大体上向冯晓宇禀报了他们路上发生的事情。

冯晓宇让苏勤北上的本意是要磨掉他匪气,磨炼他的毅力,以便可以为他所用。

可是苏勤却不这么想,在90多个人里,只有30多个是和他比较亲近的真正嫡系,剩下的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人员。

因为他知道冯晓宇是会给他路费的,他带的人越多,冯晓宇给的路费就越多。

苏勤带着众人离开广云郡,当天吃午饭时,内部就产生了争执。原因是苏勤只想负责他自己的30多个亲信。

一旦拿到了冯晓宇给的银子,其他人的存在对他毫无意义,根本不想管其他人的伙食。

袁庆丰和陈富贵、林有福三个带着其他人一起与苏勤据理力争,说路费是大家的,应该人人都有份,如果苏勤不管,那他们就回去禀报冯晓宇,由冯晓宇来给他们做主。

苏勤只好把饭钱结了。

可是晚上吃饭、住店的时候,一群人就形成了两派,一派是苏勤的人,可以吃好的,住好的;另一派就是以袁庆丰、陈富贵和林有福带头的剩下人员,大家只有抱团和苏勤争斗。

袁庆丰告诉大家,不要在乎住在哪里、吃的什么,只要有体力走路就行,只要到了目的地,一切都会好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和袁庆丰一样的想法。

次日一早就有20多个人离开队伍回广云郡去了。

苏勤甩不开袁庆丰等人,打架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他知道只要杀不干净袁庆丰等人,日后漏了口风,冯晓宇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所以除了克扣银子,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两拨人一起走了5天,来到成国和南越国交界的太云山。

苏勤带的银子已经用掉一大半,恐怕再走几天就要用完了。

他听说太云山里盘踞着一伙山匪,于是找袁庆丰一起商量干脆上山入伙算了。

袁庆丰他们不愿意干那种打家劫舍的事情,直接拒绝了苏勤的提议。

于是苏勤带着自己的人半夜偷偷离开去找山匪,一两银子都没给袁庆丰他们留下。

离小石洼村还有一个多月的路程,剩下的40多个人有的建议返回去,有的建议就近找份工,有的坚持继续北上。大家七嘴八舌意见不统一,只有各走各的。

袁庆丰就是坚决主张北上的15人之一。

他们知道前面的路会很艰难,但是想想冯晓宇给张义、梁左他们的待遇、想想冯晓宇在张义、梁左他们一众人中的口碑、想想冯宅护卫执行命令的果敢和决绝,就明白冯晓宇让他们北上去小石洼村是有意而为之。

他们听说书先生讲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故事。

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下,这点路都走不过,那他们还有什么用呢。

袁庆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其余的14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之后,抛下了其余的同伴,忍饥挨饿一路北上。

他们偶尔能做一天或者半天的临工,得到饱饱吃一顿饭的报酬。

没有临工做的时候,就只有沿路乞讨。

就这样又走了20多天,其中6个人再也忍受不了这份劳苦,决定就近找事情做,不愿意再北上了。

剩下的9人刚进入泰郡界,又病倒了两个。

那两人撑了三天没撑下去,再也没睁开眼睛。

袁庆丰7个人走了四十六天,再没有任何力气来做临工。

他们想办法把两个同伴埋了,在泰郡乞讨一天才讨到一顿饭,直到三天后来到小石洼村前,就再也没吃过东西了。

冯晓宇听完袁庆丰的叙述,心中也很触动:为了自己的一道命令,能坚持下来的人,以后必将值得信任。

他安慰袁庆丰等人,只要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回去吃过午饭,冯晓宇打算去蒙奇的制铁坊和庄园的工地去看看。

再过两天,他就该启程前往青石观了。

制铁坊就建在村东灌木丛的北面。南边的灌木丛还没来得及清理。

一旦清理出来,他当年逃跑进去的那个洞口恐怕就要显露出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