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邓氏

第91章、邓氏

孙朗清楚地感觉到,手中这妇人的脸颊开始发烫。

他手上动作不停,口中说:“晚餐时,你在一旁伺候的很好,本候身边正需要你这样可心的人儿。”

邓氏红着脸,眼中闪过几分挣扎。

孙朗又道:“艾儿天资不俗,是个可造之才,本候想要把他带回江东。请名师调教,将来也好为我效忠出力。你意下如何?”

邓氏猛地抬起了头,也顾不上羞涩了,激动地说:“侯爷此话当真?”

“嘿嘿!”孙朗一把把她从地上拽起来,上下其手,凑在她柔软地脸庞说道:“本候向来一言九鼎。再者说,哪怕艾儿天资不聪颖,这不还有他娘在的吗……”

邓氏是过来人,孩子都生了,还有什么不懂的?

她为孙朗洗完脚,又用温水为他擦了身子。

整整伺候了一夜。

第二天,邓氏去叫邓艾起床。

邓艾好奇打量着她,说道:“娘亲今日真美,好像被雨露滋润的花朵一般。”

“小孩子!去读书,别瞎说。”邓氏吓了一跳,心虚地训斥儿子。

邓艾不明白她这是怎么了,只是问道:“娘亲嗓子怎么哑了?”

邓氏好容易糊弄走儿子,又赶紧回房伺候孙朗更衣洗漱。

早餐过后,邓艾听说要跟孙朗离开此地,有些兴奋。

“艾儿长大以后也要当将军,杀光那些土匪……”

邓艾离开村子前,心里暗暗发誓。

大船顺江而下,只用了一日夜,便来到庐江郡。

在这里,当着黄盖的面,孙朗认下邓艾为义子,并把他交给黄盖这个有勇有谋的老将来教育。

邓氏感动的予取予求,她虽然没听过黄盖的名头。

但儿子能被孙朗收为义子,也已是一步登天的造化了。

她如何能不高兴?

邓艾以后就暂时留在庐江郡。

孙朗也在这里住了几日,夜夜尽享邓氏的温柔侍奉。

庐江还有一女子在,孙朗没忘。

待休息了几天,孙朗去看了马云禄。

一见面,马姑娘看着孙朗,神色很复杂。

“我大兄他?”马云禄欲言又止。

孙朗微笑道:“他无有大碍,现在已被新野守将收留。我本欲打破新野,擒拿于他。但,但我想到云禄你,还是作罢了!”

“多谢公子!”马云禄放下心。

孙朗在这儿待了一会,就回郡守府处理公务去了。

马岱和庞德都没有性命之忧。

孙朗干脆给西凉马腾写了封信。

质问他为何无故前来犯江东,另外告诉他,他的儿子女儿都在自己手里。

要想让他们活命,拿马匹来换人。

当然,女儿是换不走的。

此外,他还遣使去许昌,问曹操为何马超会出现在江东?又为何迟迟不封自己为扬州牧?

这是之前说好的呀!

难道曹丞相想要食言不成。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曹操您家长女还没许配人家吧?

不必说,这信使把这三点一说。

当场就被曹操派人赶出了许都!

没错,这次的使者还是丁一。

他被人架着出去还不忘一路大喊:“丞相,恁这是做什么?这两位兄弟怪累的,把我放下来就行啊!

丞相,您家大小姐和我家主公那是绝配啊丞相!

唉唉唉,这次怎么直接出城了。

唉,我说,两位兄弟的路走窄了……”

但曹操没有食言,又派人赶上丁一,把一封分封孙朗为扬州牧的诏书,丢给了他。

至于马腾那边的回信,则要等一些时日,毕竟天高路远,路上又有重重阻隔,他们一东一西,想交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又在庐江待了几日,到了中秋时节。

这时候,孙朗不得不回吴郡了。

因为,土豆丰收了。

东吴地界上,孙朗麾下除了有防务脱不开身的人,其余有些地位的人全来了。

张昭、周瑜、黄盖、鲁肃、凌操……

万亩土豆田间,第一锄,第一颗土豆,非得要孙朗亲自来挖不可。

其实孙朗内心是抗拒的,但看着一种大臣们充满希冀和盼望的眼神。

孙朗只好拎起锄头客串一把农夫。

好在土豆也很给面子,他挖出来第一株,高高举起。

周围人欢呼道:“八颗、足足有八颗祥瑞!”

周瑜是个会说话的,张口就来:“此乃天意,意味着主公必将让八方来朝,光复天下!”

孙朗放声大笑,十分开心。

其他人暗叹,周瑜你这家伙有地位、有才华、武能统兵,文能治国,如今还干上他娘的宠臣的活儿了!

还让我们活吗?

但他们反应也不慢,马上有人抓住了周瑜话里的重点,重复道:“主公天命昭彰,必让八方来朝,光复天下!”

孙朗笑着让大家免礼。

虽然他也不知道怎么挖个土豆就他娘的八方来朝了。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开心的接受。

土豆产量高,也容易储存。

吴地的世家大族这次也算是开了眼了。

之前,有流传说,孙朗手中有亩产数千斤的粮食。

他们还私下里嘲笑过。

现在,现场一看,平均五千斤以上的产量,顿时让他们傻了眼。

土豆大丰收之后,有人找上门来。

打着给孙朗送侍女的旗号,想要求些土豆种子。

孙朗当时就怒了——你这侍女长得也太丑了!还想要种子,滚蛋!

当然,孙朗原话不是这个。

但隐藏意思是这个。

处理完农事,孙朗继续处理军事。

不久前一战,短短数日之内,收庐江,败马超。全歼数万敌军。

让孙朗的名望更上一层楼。

相邻的两大诸侯,曹操还在养病,顺便他的势力也需要休养生息。

至于刘表,则有些不安生。

丰收当天,吃完土豆宴。

周瑜和张昭打着饱嗝来找孙朗议事,周瑜道:“主公,自从太史慈被调往寿春镇守之后。荆州黄祖、刘磐以为得了时机,屡次以小股部队犯我边界。”

“还有这么不知死的鬼?但我最近没有攻打荆州的打算啊。”

说到这个,周瑜来了兴致,问道:“我听闻主公要征东,不是可有此事?”

“嗯,不错,跨海征东。”

周瑜和张昭对视一眼,有些担心和不解,问道:“这是为何?”

孙朗输了一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功。”

两人沉默的思考了一会。

张昭道:“主公此语,真是令人振聋发聩。”

孙朗解释道:“我这几日沿着长江走访查看。天下百姓生活实苦。我欲快速统一天下,免了他们的战乱之苦。可惜,又恐欲速而不达。

此次和西凉军一战,若非我取巧弄险,只怕难以败之。

其实,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足而已。我有可以快速提升士兵战力的手段,但是需要大量的战争,大肆的杀戮。两位以为,此事能在我汉家土地上做吗?”

周瑜和张昭顿时明白了孙朗的打算,当即便是全力支持孙朗的决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