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期4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还没有上小学之前就在距离楼房大院非常近的路口附近建立了一个商亭,并且在儿童公园的对面,其实距离那家冷饮厅也不太远的地方我们那个楼的一个邻居也建立了一个商亭,而在这个商亭的一道之隔的地方就是一个大集体的商亭,当然这个一道之隔指的不是儿童公园的那个方向,因为这个位置本身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指的是另一个方向。

什么给我的感觉最深刻呢?那就是给父亲换啤酒的时候不用再去十六门或者是那家冷饮厅了,而是在距离家不远的那个商亭就可以换啤酒了。不光是换啤酒方便了,连买一些小零食什么的我们也方便了,当然当时买的都是什么现在都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冰棍应该是最多的。

这个商亭进不去,只能是顾客站在外边与里面的老板进行交流,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很有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夏天的时候我看到商亭经常围满了人而冬天的时候经常看不到有人去买东西,当然可能也是我去的时间不对,反正冬天的时候与老板交流的时候感觉是挺遭罪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冬天里的温度可比现在冬天的温度冷多了。

现在各个仓买、小超市、大超市总之只要是卖东西的地方人人都可以进去,就算最小的仓买都可以进去购物,其实无论什么事物在没有认真体会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什么,但只要一总结就会感觉到咱们国家这些年发展速度,可能在后边儿我还会总结。

在幼儿园里那个时候有的伙伴就已经显示出了一种高智商,我承认我是属于那种特别笨的。前边我已经说过那个时候幼儿园也教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教一些汉字的读音和书写,但是我都是学不会的那一类的孩子。而真的是有的小伙伴一教就会,基本的数学题那个时候别说10位以内的加减法,就是100位以内的加减法有几个小伙伴也都会运算自如。而那个时候能把10位以内的加减法弄明白就不错了。

甚至那个时候夸谁家孩子聪明基本就是夸两样,一个是说这孩子100位以内加减法做的好,还有一个就是说这孩子能从1数到100。而我那个时候能从1数到20就感觉已经一大关了,至于数到100那都是快上小学之前才记住的。而我在幼儿园呆了三年,有的伙伴可是从第一年就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挺多知识了,当然我现在怀疑这些表现特别聪明的小伙伴是不是家里人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启发孩子的大脑了。

更为显得这些小伙伴聪明的事情那就是认知汉字,现在我都记得有一个伙伴别说老师讲过的汉字他都认识都会写,就是老师没有讲过的只要一写出来提问他的话,他也都认识。他那个时候认识的字能有多少呢!这么说吧!后来如果是照着书本讲故事的话,老师基本上都让他给我们讲了,这个伙伴的智商那个时候我们大家就认为真的太高了。

我二舅妈的一个妹妹的孩子在我居住在我姥姥家的时候有时也偶尔会遇见,当然人家不是看望我的姥姥去的,人家是去看我二舅妈去的。当时我就是从1数到30都费劲,可是这个所谓的弟弟吧很轻松的就数到了100,我大舅总是这个弟弟太聪明了,以后肯定是大学生的料。他聪明是真的,但是连高中都没有考上,至于后来干什么去了我也没有问二舅妈,不过据说应该是在苏宁家电卖家电器呢!至于再后来的事情就不方便讲了,总之如果不是二舅妈的妹妹把房子什么的都卖掉了给他的行为做出补偿的话,弄不好就得被单位告到法院了。

好了,还是回到我上幼儿园的时间上来吧!有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把这个所谓的弟弟和我幼儿园的那些聪明的小伙伴比一下会如何?可是这种想法在当时就是一个天真的想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开始流行佩戴电子手表,我这里指的电子手表是指那种带有数字显示的而不是指针的,只要认识数字一看就知道是几点的那种。我依稀记得爷爷去香港出差的时候给我们三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子每人买了一个电子手表。但是我认为爷爷当年买的也应该是那种在香港地区也是给孩子出品的电子表,但是这种电子手表我第一天佩戴着去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让很多小伙伴羡慕不已了。

其材质有塑料的也有金属的,我爷爷给我们买的那个的材质是金属的,后来坏了以后就放在了装各种票证的一个盒子里,直到前些年还能看到这只坏了的电子表,后来想修复但是没有修复成功。再后来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装有票证的盒子里装的最多的就是粮票了,有地方的也有全国的。另外记得还有豆腐票,这两种票是我记忆里见的最多的。而至于其它的票证在我印象里没有见过,应该是特别少的原因吧!

不过我母亲和我说过她在她刚上班没多久的时候被派往上海照顾一个生病的一个她们单位的职工。在她临上火车的头一天晚上姥爷和姥姥给她带了很多全国粮票以及布票之类的各种票证。

母亲和我不止一次说那个职工得的是癌症,已经在上海治疗了很长时间,单位前后也派了好几名员工前去协助家属照顾她。之前去的职工由于家属还能照顾一下那个病人,因此那些职工还能有时间去看看当时的大上海。等我母亲去的时候其实就等于往回接这名职工了,就是这样我母亲也在上海呆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等我母亲去时候这个职工的家属干脆就是早上去医院看一下,然后就回我母亲单位给联系并支付费用的招待所去了。这3个月就等于我母亲没日没夜的照顾那名职工,大上海的风光我母亲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游览一下。

后来直到单位派人来协助我母亲往回接这名职工的时候,我母亲才抽出时间急匆匆的出去购买了一些上海的挂面和布料以及白酒和香烟等东西,把姥姥和姥爷给她全国粮票差不多全用光了。虽然也算是走出了那个医院一天,但也是走马观花。当天回来就和那个协助往回接员工的那名职工还有上海医院的一名护士陪着那名得病的职工一起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母亲和说我那时心里想等以后有机会再来看看大上海,可是没有想到这一晃四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再也没有机会去看看大上海了。

回家以后,母亲把从上海买的香烟和酒送给了姥爷,布料送给了姥姥,挂面当然自己家里吃了。母亲和我说过当时上海的挂面的确要比省城自己生产的挂面好吃,可能上海的生产厂家进的小麦和生产工艺要比我们这个省城先进吧!

什么都要票的年代就是这样,有钱没有票什么都买不到。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就只有豆腐票和粮票了。但是自己一次都没有使用过,也难怪那个时候我太小,等我自己知道如何消费的时候了,票证时代就已经成为历史了。

虽然粮票虽然是在1993年全国才停止使用的,但是在这之前在我的印象里我所在省城好像已经有一段时间不使用粮票了。在我的印象里豆腐票的停止使用好像比粮票还要早,因为那个时候买豆腐的话母亲除了给我钱之外还要给我豆腐票,但是有一天母亲不在给我豆腐票了而是直接给我现金让我去买豆腐去了。

在奶奶没有去世之前在母亲上夜班的时候我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睡,那个时候真的是没什么娱乐项目,尤其是大舅帮着组装那台黑白电视之前更是没有什么可以休闲的。

我现在记得非常清楚,有的时候睡觉的时间连20:00都没有到就和爷爷奶奶上床睡觉了。但是爷爷每天上床之前都有一个必需干的事情那就是给客厅的那个挂钟上发条,那个钟摆的声音只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

那个钟摆左右运动的景象现在仿佛还在眼前,因为是在客厅里所以在爷爷奶奶的卧室听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是走到客厅里的话那个声音就感觉非常的大。那个挂钟应该是带有定时闹钟的功能,因为我记得每天早晨应该是6:30分左右那个挂钟就响起了钟声,而这个钟声可是非常之响,在爷爷奶奶的卧室里都听得非常清楚。

奶奶起来给爷爷装备早饭,当然也包括我的早饭。每次都是准备好以后爷爷才让我和他一起起床到餐厅去吃早饭,吃完早饭以后我印象里爷爷就去洗漱去了。然后就是奶奶给我进行洗漱,有的时候是爷爷去单位的时间如果有富余就把我捎到幼儿园去,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太爷爷送我去幼儿园。

太爷爷那个卧室里至今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绿色的植物,但是都是什么植物我可叫不出名字来。但肯定都是观叶的植物,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在太爷爷的屋子里见过那些植物开花。可能我现在也喜欢养花是受到了太爷爷的影响吧!不过那些植物在我上小学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陆续的都没有了,可能因为奶奶去世对于太爷爷的打击太大了吧!这里有一点我先说明,太爷爷是奶奶的父亲而不是爷爷的父亲,至于为什么不称呼外曾祖父而是称呼太爷爷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反正父母让我这么称呼我就这么称呼了。

有一次爷爷和奶奶领着我还有我姑姑的孩子去拜访一位爷爷的朋友,这位爷爷的朋友是什么级别的领导我现在都不知道,反正当时就住在一幢有电梯的楼房里,80年代初期在我们这个省城里有电梯的房子在我印象里除了宾馆和医院里有,住宅楼里有电梯那可是我第一次看见。

他家里有多大呢!这么说吧那天除了我和我表弟之外还有那个领导的几个孙子辈的孩子,因为我们都是上下差不下几岁的孩子,很快就玩到一起,那个大厅在已经摆了一张大圆桌的情况我们几个孩子竟然还能骑着小三轮车或者是小自行车在大厅里飞快的骑着,但是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到几位老人吃饭。还有就是他家的阳台也非常大,我们几个孩子竟然在阳台里能玩打口袋的游戏。

那是爷爷第一次带着我去拜访他的朋友,在我记忆里也是最后一次。从那以后爷爷更多的是带姑姑的孩子去拜访他的朋友,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的这个表弟根本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爷爷无论是出去会友还是出差都带着我的这个表弟。而我们三个堂兄弟现在想一想其时和爷爷奶奶的时间其实不是很多。

那次爷爷拜访的那个朋友家里我现在说不好是有厨师还是保姆,因为那天做菜的那个人穿着厨师服而不是一般的常服。那天那顿饭菜现在一想起来还是非常可口的,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但是这位爷爷朋友到底是谁当时的我肯定是不知道的,爷爷也不会和我们说。后来多年以后和父亲说起来这件事,我父亲说了几位爷爷朋友的名字,但也都被他给否定的。因为这几位爷爷的朋友家里我父亲都去过,但是那些人所住的楼房里都没有电梯,所以我父亲也不知道那天爷爷到底拜访的是谁。

在爷爷拜访这位朋友以后的不长时间,有一天我母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以后还没有到中午的时候就又来接我来了,在路上母亲和我说太爷爷家里那边的一位美国亲戚来了。爷爷要请他及全家所有人请午饭,所以母亲在没有到中午的时候就去接我了。

虽然那个时候在幼儿园里面有很多小伙伴,但真的有哪个小伙伴在当天很早就被大人接走的话,我们还是挺羡慕的。但是具体也说不出来到底羡慕什么。

那一天是在我们这个城市挺出名的一个饭店吃的饭,其实那一天大人之间聊了很多,但是具体都聊什么话题我们那个时候也不关心,只是我们兄弟在饭桌上第一次喝可口可乐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美国的亲戚拿来的几听罐装的可口可乐。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是药,但是喝了几口之后就喜欢上了可口可乐。后来这位被我们称为美国舅爷的亲戚走了以后,挺长时间再也没有喝过那种感觉的可口可乐的味道了。

美国舅爷住在了省城的一个称之为国际饭店的宾馆,别说那个时期这是省城里相对豪华的宾馆,就是在今天国际饭店在我所在省城里也可以说是相对豪华的。记得有一天和父亲去宾馆看舅爷去,门口的那个转门和里面的自动门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在80年代初期无论去哪里基本上都是一般的大门,而这个宾馆的两种对我来说的新奇特的门给我的感觉太深了,尤其是那个转门如果没有父亲带领我的话恐怕自己都不知道如何使用。而那个自动门给我的印象则更为深刻,因为我还没有接触到门的时候,门就自己打开了,对我来说简直是太神奇了。当然这一切只是对我来说特别的新奇,但是对于同时期家里条件特别好的家庭来说我所看见的一切就没有什么新奇的了。

那一天喝过可口可乐之后我并没有把那个易拉罐给扔掉,而是第二天在母亲送我去幼儿园之前藏在了身上带到了幼儿园里,其实母亲应该知道我带了那个易拉罐只不过可能就是没有揭穿我的小伎俩罢了。

当在幼儿园把那个易拉罐展示给小伙伴们的时候,那天真的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喝的饮料全都是小玻璃瓶装的,至于这种金属材料制作的易拉罐都没有见过。当然那天有几个小伙伴说他们早就喝过了,至今我都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喝过了还是在那里吹牛。那是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从幼儿园毕业以后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不像现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可能对于各种通讯手段的掌握比大人还要明白。

记得美国舅爷临走的前一天宴请我们这一大家族,因为那天的宴请是在晚上,而当父母带我到的时候我都感觉非常困了。因此对于那一天的餐桌上都有什么早就忘记了,但是记忆唯一深刻的就是美国舅父给我们展示的彩色照片,当然都是美国那边的亲属。因为那个时候我生活里的照片全都是黑白的,因此彩色的照片对于我们兄弟几个人来说简直是太神奇了。

而其中的几张照片是那种风力发电的风车的照片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那几张照片上没有任何人而都是巨大的风车。

直到后来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美国舅爷那一次其实就是为了向我们省会的电力生产企业推销风力发电机组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美国舅爷的这一次的推销没有获得成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