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零三章

这种待遇,在秦一代,并不多见。乃至于韩非后来称其为“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嬴政是个极为务实的帝王,谁对他有用他便不吝封赏,并不会因为个人感情而偏袒某一个人,也不会因为对方的出身而看轻对方,姚贾能兵不血刃为他化解四国联盟,嬴政自然对其许以厚礼,至于韩非有什么看法,嬴政并不在意,或者说韩非现在还没重要到秦皇嬴政照顾他个人感受的程度。

其实韩非与姚贾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在此之前两人之间可以说连矛盾都谈不上。原本并无交集的两人,姚贾会如此招韩非嫉恨。

这事儿还要从四国联盟抗秦说起,四国联手攻伐秦国对大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对韩国来说却是极为有利的一件事儿,韩非的那个草包哥哥都知道倒向四国联盟,韩非岂能不明白这其中的妙处。

大国之间相互拉锯对小国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小国不仅可以夹缝中生存,甚至可以吃两头,今天拿四国联盟的好处跟着四国走,明天拿秦国好处跟着秦国走……

向这样彼此消耗扯皮的局面,战国之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所以韩非更想要促成秦国与四国联盟谈判,最后再恢复到合纵连横时期的局面。

谁料到,姚贾横空出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把四国联盟给拆散了,

韩非对此颇为不满,韩非知道姚贾的行动在六国内部产生了巨大破坏力,于是决定上书弹劾姚贾。

韩非的弹劾理由主要写了三点。一是姚贾拿着秦王的重金,在东方各国活动数年,未见有明显功劳,而且大部分钱都被他自己贪污了。二是姚贾同时利用秦国使臣职位,私交各国大臣,建立关系网,为自己谋利益。三是姚贾出身低微、品行不端,他只是魏国一名守门人的儿子,曾经在魏国有过盗窃被抓、在赵国被驱逐的劣迹,这种人代表秦国出使有损国威。

韩非清楚秦国金钱外交的厉害,他想通过扳倒姚贾,继而断了秦国贿赂收买别国大臣的可能,让其它六国可以内部声音统一,坚定联合抗秦信念,目的还是为韩国安危谋划。

无论韩非上书指责姚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他和姚贾成为仇人却是必定的结果。姚贾能在各国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有着极高的情商和应变能力。嬴政召姚贾问话,要求姚贾解释韩非列出的问题。姚贾不亢不卑的做了辩白:我为秦国大业,3年来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国,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有个别小人谗言,他们所讲的中饱私囊、结交权贵都是栽赃陷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残害忠良,搞垮秦国。关于最后一项指责,说我曾有人生劣迹,我承认曾经在那些国家犯过错误,但是我们秦国用人,讲究的是能力才华,而不是他的家庭出身和道德水准。即使某人出身尊贵、道德高尚,但没有为秦国做出贡献,您能够重用赏赐他吗?姚贾一席话折服了嬴政,嬴政心中对韩非又多了一层疏远和怀疑。

韩非一开始攻击姚贾用秦国财宝贿赂四国君王,是“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属于儒家王道之说,光明正大堂皇而至,任谁都挑不出毛病,就算姚贾知道自己是冤枉的,也要委屈巴巴的接受质疑,自证清白。

可坏就坏在,韩非后面不该揭人老底,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人的脸都是代表着尊严,两个人大吵大闹的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如果动手打吵,那事情就会恶化。但面对别人的辱骂,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反应。

高情商的人会让自己非常冷静,而那些情商低的肯定逃不过一场打闹。这个时候的处境就很危险,打闹可以,但是千万不能打别人脸,脸是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你的印象被别人毁了,那还不找你拼命。

同理如果两人闹矛盾吵起来,一定要嘴下留情,千万不要把对方的短处全都说出来,一旦如此便等同当面打了对方以耳光,令对方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再无回旋余地。

韩非之法,核心在于法、术、势三点。所谓法,既国家之法,用以统治黎庶;所谓术,既君王用以统治臣子的手段;所谓势,既权威时势,或许也可被翻译为权威性资源的配置,君王只有明势握势,才能驾驭国家,威服诸臣。而法术势的基本逻辑,似是扎根于性恶论,并在此之上,韩非相信人可被控制、计算与驾驭。他似乎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三个因素作为导向的:欲求、畏惧、不满。通过合理运用这三个导向,则可以控制与计算人。

别看韩非精通帝王之术,但在做人这方面他离李斯差着八条街都不止,他不满姚贾的做法,可以再心中骂姚贾,但不能再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尤其是在朝堂重地。

说姚贾“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这已经脱离打人打脸骂人揭短的范畴了,有点挖姚贾祖坟的意思,逼着姚贾不死不休。问题是韩非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拿出确凿证据将姚贾一击毙命,秦王召姚贾质问,姚贾对答如流。说以财宝贿赂四君是为秦利益考虑,如果是“自交”,他又何必回秦国;对自己的出身他也毫不隐讳,并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为例,说明一个人的出身低贱和名声不好并不碍于效忠“明主”春秋战国时是有所谓的“楚材晋用”,那是普通士人阶层,鲜见公族。齐国田氏,鲁国孔氏作为陈、宋公族的后裔都是在本国政治斗争中失败才被迫离开本国的。商鞅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作为卫国公子,虽然有着极强的政治抱负,卫国作为小国无法让他实现政治抱负,于是前往魏国、秦国谋前程,但是即使如此,商鞅从来没有帮助秦国损坏卫国的利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