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商人手段

至于修为上的实力,打天下的帝王都不一定要多强。

那时候赵飞廉不也是?说起实力,赵飞廉和嬴开根本不能比,但是最后大赵和强秦争霸武洲。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手底下的人。

更何况,赵丹已经是坐天下的帝王。

赵国自西南发家,但是西南又太过复杂,民心在一众世家的影响下根本不如秦地那般团结。

一开始只是靠着一些穷苦之中几乎要活不下去的那一批人,慢慢壮大。

而后兵锋所向,一直顺畅无比。

不断的胜利之下,勉强压住了纷杂的人心。

等到壮大起来的时候,那些地方上的头头脑脑已经很难翻起大浪,不过阳奉阴违也实属常见。

赵何治理天下,之所以以仁就是为了收拢人心。

一则想办法让百姓对赵国存在认同,二则让那些顽固的世家失去民众倚仗,最后不得不熄了心思。

不过,赵丹在位虽然做的也算不错,可是也没能完全做好。

本来赵何只要遵循这这条路子,了不起恩威并施,再有些时日,那些个顽固分子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终究是要被同化融入大赵的。

奈何,赵何有着独特的想法。

儒家的仁没学好,儒家的尊倒是闷着头执行下去了。

至于利,实际上也是为了第一条服务的。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足够的利益,很难驱动人心。

所以,要保证百姓获利。

但赵国的国情又是特殊。

就好似夜国,靠着暗榜,就足以金山银海,拿出一部分安抚民心,剩下的也足够那些皇族贵勋们挥霍,一副土豪的样子。

至于鲁国也是差不多,不过是靠着机关之道而已。

秦国穷一些,但是一则得了前周秘藏,二则嬴开威压,连带着三大古老家族都俯首,贵勋们根本不敢炸毛,这就是秦国能让百姓获利的根本。

然而赵国不同,赵国没有类似夜鲁这般暴力的行当。

又不像秦国,没能有外财,要压服贵勋也是靠着姜子良一干人等,大多数的财富还是在民间那些豪门手里。

偏偏又不能强硬地让他们拿出来,所以只能寻找别的办法。

国库里,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都只是勉强支撑。

但是在赵丹之时,整个赵国,对商人的态度是武洲之最。

因为赵国别无他法。

大多国家都是以农为本,商乃是末事。

可是商人的豪富,别人不清楚,姜子良可是了解得很。

商人无论是在何朝何代,地位都很低,但是他们擅长逐利,那些豪商往往一个人就能闯出好大场面,家财万贯不过是一般而已。

若是商行,等闲一些的,富可抵城邦,敌国者也不鲜。

所以,在没有特殊的财源,赵国必须大力发展商业。

从源源不断的商务之中获取足够的财力,来富国强兵。

这个根子就是商税。

对商人收税,一直也是税务中的一部分。

不过前朝乃至更早,对商税完全没有足够的了解。

因为能够身居高位者,商人出身寥寥。

所以各种贸易中的利润他们根本不清楚。

商人有三分利,才会行事,有五分利,能花十分力气。

若是七分力,就值得赌上身家性命,若是十分,那就是铤而走险,不管不顾了。

实际上,这都是低估了。

做的好的商人,哪里是十分利够的?

譬如一件货物,源头进价一两,其中还有损耗、运输、人工、销售,售价起码要三两才能保证有的赚。

然而,合格的商人,把售价控制在三两以上才算正经。

若是更强些,那价格就会更高。

十倍的利润,并不是天方夜谭,只是那些商人根本不会告诉你!

他们本就是地位不高,偷摸着赚取超高的利润,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还得了?

没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他们根本保不住自家的财富。

所以他们要低调。

明知有十倍以上的利润,偏偏要说没赚钱。

若是承认赚钱,最多也只是说几分利。

要是真的只有这么点,哪里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这条路?!

所以商人身上都藏着数量超大的财富。

但是,那些以往的皇帝和通知管理阶层都不清楚,所以,自以为商税已是很苛刻,实际上,那些商人哪个不是在偷笑中继续敛财?

但是嘴上还得喊苦喊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继续赚取大量的财富又不被涨税。

但是,姜子良是清楚的。

虽然说,不是那种完全深刻的了解,但是大概是差不离的。

所以,赵国商税乃是最完整的。

赵国商税之中,分类非常详细。

各种税务都是根据不同货物的利润来考察之后才定下的。

起初,其他国家都等着看笑话,但是没想到,在他们看来如此重的商税肯定要劝退绝大多数商人的时候,赵国却发展起来了。

根本原因,就是赵国对商业的支持力度。

临淄城中,本就给商人规划出大概三成的位置,这仅仅是基础,还有着更多的准备。

商人在临淄,若是没有根基,可以向官府报备,若是行业、货源、销路都有着一定保障的情况下,官府会提供商铺,算是租借,等到他们赚到利润之后再行兑现。

甚至还可以向官服借贷,只要是合乎情理,拿出一部分东西抵押即可。

这种政策,可是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的!

很多没有足够资本却有想法有路子的人为此趋之若鹜。

虽然商税高,但是条件足够好,能保证自己赚钱,这就足够了。

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分散的小商户,然后慢慢地带动,后来商税已经成了赵国税务中的大头。

其他所有税务加起来都不如商税的收入。

这才能保证,赵丹的仁政能顺利实施下去。

但是赵何不懂,他看着商税一直上涨,等到他继位之后,却增长速度慢下来,甚至停滞,他自然是不甘心的。

其实商税是建立在商人赚钱的基础之上,商人不可能不赚钱,若是商人做不赚钱的生意,要么就是看中其他的更大利益,要么就是那个商人不合格,早晚要破产。

更别提什么亏本了。

然而在赵何登基之后,对于商业,他根本没多少认知,甚至非常轻视。

因为他受儒家影响最大,儒家讲究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乃是所有之中最低。

其实各处也都相差不大,但是只有儒家才会这么光明正大放在面上告诉别人他们就是看不起商人。

所以,赵何极度看不起商人也实属正常,不清楚里头有多少利润已经是极大的昏头之处。

但是他对商人有钱倒是很明白,所以他一直不断地再拉高商税。

但是却没有继续大力发展商业。

商人能赚到的钱没有增加,但是税钱却要交地更多,商人肯定是不怎么愿意的。

但很多商人已是在赵国立足了很久,也习惯了,所以短时间内也没有引发什么动荡。

人心不足蛇吞象,更何况是坐在龙椅上的赵何,他肯定是希望从商人手里弄出更多财富来的。

在不断的压榨下,赵国的商业也就慢慢地停滞下来,一时半会儿没有倒退,倒是多宝阁在撑着。

多宝阁行业涉及多,即便开销大了,利润薄了,总算积少成多。

更何况黄树心里对故土的这份感情。

但如今,黄树一力之下,支撑这么久,换来的却是得寸进尺。

多宝阁,哪一届泰山演武不是用弟子们的性命去拼的?!

为何那些小门小户,若不是不得已,都不会送人来参加?

因为死伤的可能实在太大!

送去的弟子,若是天资不够,修为不强,也就是个送死而已。

但是即便天资出众,修为过人,在泰山演武这种汇聚了整个武洲天才精英的场合,依旧是难以保全自己。

也幸好多宝阁家大业大,弟子群体也大,否则还真就不太吃得消。

虽然说,多宝阁本质还是商行,逐利而去,但终究人家是实实在在拿出天资修为都极其出众的弟子来拼,多届下来也着实折损了好些种子。

在这种情况下,赵何非但没有优待,反而一步步压榨,真以为多宝阁是好欺负还是他黄树就是个面团捏成的货色?!

所以,黄树已经是开始了自己的反击手段。

倾销。

多宝阁在整个赵国的货物储存都是遥遥领先的,之前一直平衡着市场和物价来销售。

一则,保证自家的利润,二则也是让这个市场维系正常发展。

现在赵何要敲骨吸髓,那就不容黄树继续隐忍了。

一出手,就是凌厉至极,虽说不在面上,可是这杀伤力,着实让人位置侧目。

大宗的粮食,各种布匹,生活必需品,还有就是食盐、醋酒,全都在平价而出。

这里头,在黄树的授意下,多宝阁只维持了最低的利润,甚至高层已经没有利润,就是为了出货而出货。

可是这样一来,赵国的贸易市场就乱了。

本来应该大家有默契,有规则的定价,在多宝阁得出手下被打破。

多宝阁一降价,自然没什么人会到其他商铺买东西。

多宝阁名下商铺一时人满为患。

虽说还是要缴税,但整个市场,已是被多宝阁搅了个天翻地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