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改革之用

“王祁这老狐狸着实老谋深算,公主断不能这样饶过他。”

玉痕对王祁的不满并不仅仅是侵占田亩,又继续道:

“奴婢听说这些个世家大族都在往外放印子钱,王氏郭氏这些个大族更是其中之最。利息积年累月下来远远高过本金。”

老百姓一旦因为某些困顿向这些世家大族借了银子,不止要卖房子卖地,甚至要卖儿卖女,耗费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填补上这些亏空。

如此下来,世家大族资产越来越多,殊不知早有传言‘若天下三分,王氏可占其一’。

这般财大气粗又根深蒂固,想要搏一搏这天下至尊的位子,自然也不能说是痴心妄想了。

凌月摇摇头,“世家大族放印子钱的习俗足有数百年,就连太祖皇帝当年起兵,也是向盛极一时的萧氏一族借了不少银子,后来萧家不敢让太祖皇帝还银子,太祖皇帝便赏了他一个侯爵以示感激。”

凌月知道这些积弊为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也有意改变现状,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能徐徐图之。

否则那些世家大族一旦联合起来,倾覆朝廷不过旦夕之间,根本没有反手之力。

凌月口中的萧氏一族,便是萧既的家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年比王氏一族还煊赫的萧氏在混乱的世道下,频频受到各方压榨,渐渐人丁凋零。如今在朝中官职最高的,也就只有萧既一个人了。

“这些人贪心不足,连朝廷也不放在眼里。”

玉痕有些担忧地看着凌月,“依奴婢看,他们此举就是在试探公主的底线,若轻轻松松揭过,以后怕是要更加糊弄。”

“原也没指望谁能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吐出来,本公主要的只是个由头。”

凌月既然早早做了打算,自有万全之策,只见她把手里的折子往桌案上一放,淡淡道:“所有折子一律留中不发,待旻儿登基后第一次升朝时再拿出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登基更是如此。

趁这个机会把该处置的都处置了,最合适不过。

“是。”

玉痕答应一声,把奏折从小几上全部拿开,还没等收拾干净,就见姬偌倾端了燕窝粥过来,见着奏折秀眉微蹙,“大姐姐也真是的,身子还没养好就要处理这些个烦心事,如此烦上加烦,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

她算是看出来了,无论大姐姐还是齐寒,都把朝堂的事看的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早晚要活活累死。

“这世上的烦心事只会多不会少,有没有朝务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的烦恼更有意义些?”

姬偌倾不在其位,自然不必承担家国重任,凌月不想把压迫感传递给她,很自然地转了话题道:

“齐寒身上的伤养的怎么样了,在王府这些日子可还住得惯?”

提到齐寒,姬偌倾的注意力彻底从折子上抽离出来,脸上也更多了几分嗔怪不满,“那家伙来第一天就吵着要回去,被我强留下来也不肯歇息,整日拧着眉头用树枝在泥沙上写写画画,说是要改革兵制。”

姬偌倾很想了解齐寒,奈何齐寒从一开始就不想给她这个机会,这会儿凌月主动提及,心里的苦恼又多了一层,“大姐姐,齐寒真的适合去兵部么,以他的性子怕是过不了几天,就要把兵部搞得人仰马翻。”

这兵制可是皇伯伯当初亲自制定下来的,皇伯伯多年来征战四方几乎没有败绩,怎么就需要改革了?

虽然凌月也对夏皇极为钦佩,但她深知军中日积月累下来的弊病,以并没有姬偌倾这般否定齐寒的远见,只道:“齐寒的才华远不是一个兵部尚书可及,让他去兵部仅仅只是个过渡,你若真欣赏他,就该明白他的理想抱负,而不是处处阻碍。”

齐寒虽然出身不高,却极具才华,自有一股曹刿那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高傲之气。

姬偌倾越是对他想要做的事横加阻拦,就越是会让齐寒反感,这样相处下来,早晚是要出事的。

“这些倾儿都知道,只是……”

姬偌倾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鬼迷心窍喜欢上了齐寒这种油盐不进的硬石头,只觉得这些日子把自己十几年的耐心都用尽了,咬着唇委屈道:

“大姐姐,我知道登阁拜相是许多男人的梦想,也能理解齐寒走这条路比世家子弟要艰难许多,可他为什么总想着要变革,要以一己之力跟那么多权势地位远在他之上的人抗衡?”

这不是找死么!

虽然姬偌倾是被宠着长大的,没有凌月这般学贯古今,但身为皇室郡主,见识绝不是寻常百姓可比的。

是以很清楚历朝历代,但凡改革者不是杀头就是车裂,绝没有好下场。

齐寒不是第一个,但姬偌倾绝不想让他成为其中之一!

听得这话,凌月的心不由更沉了些。

连跟朝局并无利益干系的姬偌倾,都不能理解推行改革的苦心,更何况那些个身处其中之人?

这其中的阻力,怕是比自己想象中还要艰难。

然而无论再难,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之事,凌月斟酌再三,到底不想让姬偌倾做个糊涂人。

只见她缓缓呼出一口浊气,看着姬偌倾的眼睛反问道:

“倾儿,改革那般千难万难,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为何那些人会以此为终生志向,矢志不渝?”

“……”

有那么一瞬间,姬偌倾很想说那些人都是死心眼的傻子,但话到嘴边又硬生生止了这个念头,开口道:

“或许他们觉得只有那样做,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百姓更加富足。”

这一点初心,姬偌倾无疑是清楚的,但凡事不能只看初心,还要看结果。

在她看来,那些个改革虽然起了一时之效,却因为得罪了太多人,在数年或数十年后,皆以被彻底废除而告终,从长远看,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