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国穷民困

国家文有相邦庹正执,武有大将军巴蔓子,宫内有勤勤恳恳的昝公公,“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使得巴国这台巨大的机器运转正常。老百姓该上山打猎的打猎,该下河捕鱼的捕鱼,该到田地耕种的耕种。将士该招募兵源的募兵,该加紧训练的训练,该巡逻防护的巡防。看上去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然而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有没有病他人不知,痛不痛只有自己知。

说真的,在震霆即位大典时,如果楚国真的派大军前来攻打,依巴国目前的兵力和财力是无法抵抗的。战争的结果,亡国倒不太可能,但巴国割让城池或者赔款是一定的。

楚国为什么不来攻打呢?因为楚国也是新王即位,不想发动侵略或许是一个原因,忙于与其他周边国家战争或许是一个原因,不知道巴国实力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巴国和楚国是什么关系呢?

楚国的国都是郢(今湖北省荆州纪南城)。在楚国立国时,都城在丹阳。丹阳在何处争议颇大,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迁徙说。迁徙说里,有河南淅川迁湖北南漳、陕西商县迁河南淅川、湖北秭归迁湖北枝江、河南丹淅迁湖北荆山、河南淅川迁湖北秭归和枝江。

西周时期,巴与楚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互不相干。春秋以来,巴国与楚国处在一种联盟、控制、征战相互交织的关系中。公元前七0三年春,巴国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楚国缔结军事联盟,巴楚联军击败邓国(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带)。随着巴国的强盛,巴楚矛盾加剧,冲突不断。公元前六八九年,巴楚开战,巴国败给了楚国。公元前六七六年,巴国大军征伐楚国的那处(今湖北省荆门一带),战胜后就以那处为界划定疆域。公元前六三二年,晋秦联军大败楚军,巴国趁机向秦进贡,意在以秦制楚,不料秦楚修好。公元前六一一年,楚国大闹饥荒,庸国(今湖北省房山县一带)联合江汉小国反抗楚国,楚国吃紧,请求秦巴支援,秦巴楚三军联合灭掉了庸国并三分其地,巴国分得原属于庸国的巫山、巫溪一带。公元前四七七年,巴楚又开战,巴再败。

为了抵御楚国的进攻,巴国在长江一线的沔关(今湖北省秭归县)、捍关(今重庆市奉节县)、阳关(今重庆市长寿县)连置三道防线,但还是不能阻挡楚师西上的步伐。

巴弱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东方大门向楚国敞开。

此时的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已经兵强将勇,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称霸一方。要知道,楚国建国之初是相当贫穷的,那不是一般的穷,是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为了完成祭祀,拿不出像样的祭品,不得已派人跑到邻国鄀国(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偷了一头牛,毕竟做贼心虚,又时刻担心牛的主人找过来,于是连夜宰杀,惶惶不安地举行了祭祀活动。这就是“鄀国盗牛”或“楚人偷牛”的故事。

巴国是什么现状呢?

国家的落后是明摆着的。不是震霆贬损,也不是瞧不起自己,国家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像是吃了非常灵验的狂泻药,一泻千丈。又像是坐上了俯冲的过山车,急速下坠。尤其是被东边的楚国步步逼近,地盘逐渐缩小,都城一迁再迁,迁过枳城,迁过江州,迁过平都(今重庆市丰都县),如今亵江。

巴国的大小城池都建立在大江大河边,以山为城,环江为池,进可凭水路而攻,退可凭山势而守。城池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还是军事中心,更是囤兵积粮的中心。都城亵江是全国第一大城池,枳城因为有震烈驻守,算得上全国第二大城池,江州城算得上全国第三大城池,阆中城算得上全国第四大城池。

亵江是个好地方,位于长江上游,是涪江、嘉陵江和渠江三江汇流地。这里的繁华热闹不用多说,只说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就可知这里的战略地位。宋朝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在这里打响了钓鱼城之战。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元宪宗蒙哥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的蒙古众王都回师争夺汗位,这才使南宋王朝延续二十年,并且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钓鱼城保卫战打了三十六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两国交界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人民十万兵。楚国侵略,国土丧失,已经在巴人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不是震霆不自信,也不是震霆泄气,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亵江或许也不是最后的都城,搞不好还会迁都。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交往聊天,都不好意思说国家地盘的大小和国家财富的多少。如果非要说,也是反问人家:“你说国家到底是怎么了,半壁江山说没了就没了。”

巴国的过去不是这样的。在历史长河中,巴国有过辉煌,还不是一般的辉煌。鼎盛时期疆域北达邓(今河南省邓县),南涉沅澧(今湖南省常德市),西边与蜀国抗衡。当然这种辉煌不在震霆这一代,也不在上一代,应该在上一代的上一代的上一代。

有辉煌的过去,但看不见辉煌的未来。

这问题那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财政危机,缺钱。

长期战乱已使国家财力亏空。

战争历来就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要知道,打仗就是烧钱烧粮,不管是训练还是作战,也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每日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养兵,不是你想养就能养的,也不是谁都能养得起的。然而参战双方,像着了魔似的,大多都是越打越穷,越穷越打,不到亡国还停不了火。

有时震霆都在想,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真的好,士兵使用的武器也节约了,这是省钱、省事、省力和省心的好举措。叙事诗《木兰辞》里,花木兰代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自带装备上前线。

财力亏空怎么破?一靠战争掠夺,这个来得快,但有个前提,战争必须打赢。这条巴国不适合,巴国还没有实力侵略周边发达国家。像不发达的夜郎国,侵略注定是亏本生意,战争是可以打赢的,但捞不到任何好处,只会让自己白白损失兵力、粮草和浪费时间。二靠自身发展,这个来得慢,相当地慢,属于原始积累。在这个阶段,还不能有外敌入侵,否则会阻碍发展的进程。但巴国只能选择这条,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持续给力,加油前进,还要时刻提防周边国家前来侵略。

长期战乱已使国家人口锐减。

冷兵器时代,作战近距离,靠的就是兵。用箭射,用矛刺,用刀砍,用石砸,没有武器就拳打脚踢,抠眼睛,卡喉咙,断手脚,又是怒吼,又是惨叫,又是呻吟,人海大战,谁的兵多,谁的胜算就大。战争,其实就是残酷的“减丁战”。相比老弱病残,青壮年兵自然是上等优质兵。

人口锐减怎么破?一靠战争俘虏,这个来得快,但前提必须是战胜,并且不要碰到宁死不降、宁死不做俘虏的。二靠人口繁殖,这个来得慢,相当地慢,从呱呱落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跑步向前,人是一日一日喝水吃饭长大的。巴国只能选择第二条,靠生二胎、三胎、四胎、五胎来增加人口。

各大城池竞相发展,为了增加人口,国家对平民百姓规定,男十八岁、女十五岁不嫁娶者惩其父母,能生不生的惩其夫妻。如何惩罚?多交人头税。多交多少?五倍。也就是说,单身的代价相当大。要想做单身贵族,除非富二代。

赏罚分明,生子有奖励。国家鼓励多生孩子,越多越好,不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而是多生孩子多养猪。为了提高生育率,各大城市不惜下血本各放大招,都城对生一个孩子奖励两壶酒和五石粮食,一个成人一年的口粮就有了。枳城奖励少一点,是两壶酒和三石粮食,至少可以满足一个成人大半年的口粮。江州城和阆中城财力更弱一些,奖励更少,是一壶酒和两石粮食,但满足一个孩子一年的口粮没问题。女人肚子大了后,到娃娃生下来,还可免除丈夫一定期限的徭役,力役、杂役、军役等都没有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早婚早育、多生多育、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诗经》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意思是说,子孙众多,家族兴旺,世代绵长。

有了“奶粉钱”,又有“陪产假”,穷人怎么不生呢?不像今天,许多年轻夫妇不愿多生。房价、教育、养老是最有效的避孕药,这个段子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也道出残酷的现实。养房、养车、养娃、养家,使年轻人不敢消费、不敢请假、更不敢辞职,甚至也有不敢结婚的,成为不婚族。生娃不是一生了之,除开娃娃是“碎钞机”,还有昂贵的时间、机会、身体等诸多成本。城里如此,农村呢?想来农村应该有较为强烈的生育意愿,但同样受制于高成本的婚姻与生活模式,也有娶妻荒、结婚难、少生育的现象。归根结底,只要大大降低养娃的成本,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质,年轻夫妇都敢生也愿生二胎、三胎和四胎的。

只要震霆外出私访,碰见年轻小伙子,都会劝其早点结婚成家。对方的回答令震霆非常高兴,早就成家了,是两个孩子的爹了,老婆的肚子又大了,还要生个儿。震霆说,那就好,年轻人就要为国家人口多作贡献,你的老婆了不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