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作坊开工

沈墨庭上前帮着阮菱箩扶起张家夫妻二人。

在阮菱箩满脸不知所措的时候开口道,“张大哥,张大嫂,你们先起来再说话。”

“不光是你们家小花,劳烦你们把丢了孩子的苦主都找来,我会帮大家把孩子都救出来的。”

沈墨庭这一开口顿时令众人一脸错愕。

刚才他们都没听错吧,沈墨庭居然说要把所有孩子都救出来?

一个丫头五两银子,失踪的孩子少说也有十几个,这可不是五两银子就能解决的事啊。

刘氏气的直跺脚,她是造了什么孽,怎么儿子儿媳妇都这么爱管别人的闲事?

除了张家夫妻俩当场喜极而泣,其他人的表情都有点不相信。

沈墨庭这个决定阮菱箩也是小小的吃了一惊,不过随即镇定下来,她比这些古代人更看重生命的可贵。

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那就是什么都没了。

她立马跟上说道,“张家姐姐,张大哥,召集苦主们的事情就劳烦你们了。”

“我家夫君既然这么说了,他就一定有法子能救出所有孩子,你们尽管放心。”

张家夫妻俩听到他们俩都这么说,顿时一颗心落了地,朝着他俩千恩万谢,非要下跪磕头感谢。

阮菱箩可不习惯别人跪她,吓得也差点给对方跪下了,拉扯了好半天才送走了张家夫妻俩。

一旁的沈墨庭已经从错愕中回过神来,目光复杂的看着阮菱箩姣好的侧脸。

“你这么相信我?”人都散了之后他才开口问道。

阮菱箩顺手把弄乱的院子收拾了一下,口气十分淡然的回道,“我只是觉得你既然开了这口,应该是有法子的。”

“不然以你的性子,是不会轻易这么许诺的。”

沈青山悄悄地把还想说什么的刘氏一把拉走,来到作坊旁边的空地上时,刘氏不满的甩开他的手。

“你拉我做什么?那两孩子是不是疯了?这样棘手的麻烦事也敢答应下来。”

“赎一个孩子就要五两银子,十几个孩子那就是大几十两啊!”

“救人是高尚,可把钱都花在这上面了那些人除了口头感谢磕几个头,谁会还钱?”

她指着作坊生气的喊道,“这作坊还盖不盖了?”

沈青山却跟刘氏意见不同,“这个家早晚是要交到儿子和儿媳妇的手上,再说了现在家里最会挣钱的也是儿媳妇。”

“你管他俩怎么花?”

“我瞧儿媳妇现在主意挺多的,咱家阿庭当年也是被宋院长夸过是状元之才的人,你是觉得他俩没这个本事把人都救出来吗?”

沈墨庭是刘氏的软肋,也是她的骄傲。

沈青山这么一说,她顿时什么话都喊不出来,反驳不了。

“就算咱家阿庭有法子能救,可凭啥把这么多钱都花在这些不相干的人身上呢。”她就是太心疼银子了。

“阿庭的身子骨还要银子养着呢。”

刘氏其实心里明白,以阮菱箩现在的能力,沈家以后大概是不怎么会缺钱用了。

但她节俭惯了,穷了大半辈子,很难一下子变得大方起来。

沈青山知道她没什么坏心眼,就是心疼钱,安慰了几句这事也就过去了。

前院里,沈墨庭心里无比诧异,阮菱箩今日的所作所为,和她刚才所说的话,无一不震撼着他的心。

这么多年来,最了解他的人就是少时读书时书院的宋院长,自从宋院长过世,这世上就再也没人说过相信他能做得到这种话。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也是从宋院长说过那句他有状元之才这句话开始的,可一场大病之后,他曾数次向父母提出继续读书参加科考。

都被二人否决。

用亲情,用礼法,用无后为大,深深困住了他。

可在他心里,科考入仕是他自小刻在骨子里的追求,哪怕是在死在科考的路上。

他想为身边的人,为百姓做些事,不想读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只能卧床自乐。

父母和老天爷没给他这个机会,到头来却是阮菱箩最先给了他。

阮家的作坊五天时间便盖好了,李夫人那边预售活动也开始了。

自从沈墨庭拦下了救孩子的活,她就一门心思的想先把肥皂作坊弄上路。

去屠宰场谈猪板油的进货是她,阮菱箩拿量多为由砍了个有史以来最过瘾的价。

一斤猪板油三文钱,她砍到一文七。

一斤省下一文三,看似不多,可猪板油的出油率只有百分之五十。

也就是说她要做出4000块香皂肥皂,用到的猪板油原料大概在二万四千斤,将近省了三十两银子!

因为一块肥皂里基本有三两都是猪油,不管是肥皂还是香皂,用的猪油都是一样的多。

她带着签好的契书走出屠宰场的时候,老板提别多高兴了,亲自送的她。

毕竟猪板油这东西是真不怎么受老百姓欢迎,虽然阮菱箩砍价砍得狠,屠宰场老板看似损失很多。

可她若是没来买走这些猪板油,老板最后都是当废料给扔了。

喂猪猪不吃,这么大量的猪板油,即便他们自己内部消耗也只能消耗很少一部分。

处理起来十分头疼,刚好阮菱箩出现完美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还能赚上几十两银子。

屠宰场老板都高兴疯了。

处理完原料问题,阮菱箩也是松了口气,大家基本是双赢。

生石灰也在两天后陆续运到了沈家。

盖作坊的时候阮菱箩特意在侧面开了个宽敞的大门,方便运货的马车进出。

无柳把东西交到阮菱箩手上顺便问了下制作的进度就走了。

熬猪油本来就不是什么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屠宰场的猪板油送来之后,他们一家除了沈墨庭之外都在忙着熬猪油。

凤娘和他相公一个帮忙砍柴一个帮忙烧火。

阮菱箩卖了五口直径将近一米的大锅回来,作坊内部被她分为五个工作区域。

分别是熬油房,几乎有半个晒谷场那么大,考虑到这里要生火,还是五个大灶台,她特意在墙上开了四扇大窗。

尽可能的让空气流通,以免里面温度过高把人热中暑,尤其是夏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