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他要是来了就好了

因为,在胡言眼睛的追溯中,这竟然不是一个人书写的医书……

这本书的初稿,是一个叫:“任济”的人写成的。

在胡言的追溯中,这个人师承“葛洪”。

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相传,葛洪的祖上是三国时期,“神仙”左慈的弟子“葛玄”。

葛洪年幼丧父,却勤奋好学。据说“以薪代笔”而学写字。也就是用烧过的柴用来写字做学问。

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葛洪是道家的以为传奇人物,同时医术上,在历史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任济就是追随在他身边的亲传弟子。

这本医书,之所以不为人认可。就是因为,任济没有任何的著作流传于世。

后来,历经了朝代更迭,不少医者曾经拿到过这本书。

可惜的是,那些人虽然有济世之才,不过,他们都是市井悬壶济世的小人物。没在历史上留下点滴的身影。

在这本书上留下的心得,自然也不会有人知道……

最后,在清代的时候,被“王清任”得到,成就了清代的“一代医王”!

更加可惜的是,王清任本就只在这本书上留下的字迹不多,又极为残缺。这样一来,这本书被人认为只是民间的普通医生的学习记录。以至于没有任何人注重……

然而,在胡言的眼力,这么多历史上的中医,能认可的医书本身就非常了不起不说。

追溯的能力完全可以追溯到任济跟葛洪学习的东西!

这,就太有用了!

葛洪,可是被称作“活神仙”的人物啊!

就凭王清任能凭借这本医书成就了一代医王的称号,在中医的层面上看,那就绝对不是简单的学问。

传说,王清任原名并不是并不是和这个名字。不知道什么变故才让他改了名字。

现在看来,跟任济的这本学习笔录,绝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胡言眼中,数十个古代的中医大师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的追溯还原。从来不懂中医的胡言,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脸上时喜时忧,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拍案叫绝……

每个人一生的经历其实都很不易,也都非常的精彩。

不觉中,胡言被那些医者的一生所吸引……

可是,在别人的眼中。这时候的胡言就像是一个傻瓜一样,看着一本医属发呆。

原本就不看好胡言的秦宝祥,此时摇了摇头。

而,秦子璇却是目不转睛地在观看着胡言……

因为,她清晰的记得,胡言曾经告诉过她,自己学什么都快……

“难道,胡言学到了医书了?可是,那上面的方子,没一个健全的啊?”

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此时的秦子璇心里却充满了对胡言的感激。她觉得,胡言对医术的喜爱,未必处于真正的喜欢。是因为她有个体弱多病的父亲。胡言才这样的……

也难怪她这么想,胡言不就是因为要给秦宝祥画一幅画,专程到秦家的藏宝室学了画画,之后画功才突飞猛进的吗?

……

见女儿嘴角上扬,脸上是无尽的温柔。秦宝祥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心里非常的堵得慌。

“咳咳……不好好吃饭,干什么呢?”

秦子璇这才回过神来,脸上有些晕红,假装扒了几口饭。“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吧。”

秦子璇的母亲“文菱芷”,和姚老太纷纷说她吃的太少了。但是,秦子璇坚持说自己吃饱了。

想到胡言为了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这时候的秦子璇又怎么吃的下去饭呢?

……

差不对过了半个小时,胡言才从追溯的状态清醒过来。

这个时候,他身边不远的地方,似乎发现新大陆了似的,一群人在看那幅竹帘画……

“这竟然真是一幅画?我开始还以为这是真的竹帘呢。”

“我也是,不愧是秦家的藏宝,竟然有这样的珍品。”

“是啊,我用放大镜看了,跟齐白石的‘蝉’,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这么说来,这幅画应该是这里所有藏品中最珍贵的喽?”

“也不一定,那位兄弟不是看那本医书都入神了吗?”

……

人们哄笑中,都看向了胡言。

胡言微笑转身,不以为意。

他没必要将这本残缺的医书拿走,因为,里面的内容,甚至多过几十倍的内容,他都通晓了。

这本医书,真正的价值在于中医学问。残本,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在胡言这个特例的人眼中,才是宝贝。

国内本身就对中医的医书不算重视,不然,也不会很多的珍品流传到了棒子国和倭国了。

甚至,“韩医”,“日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却不被承认。

没办法,国内的中医名家太多,古方古书也太多,以至于不值钱。

甚至于出现了孙卖爷田不心疼的事情……

接下来,胡言看到了一个“药壶”,就是中医专门用来煎药的药壶。一看品相就是民间烧制的那种,没什么价值。能保留下来,也算是奇迹了。

不过,在胡言的眼中,这依旧是个宝贝!

因为,这药壶竟然是一位清代名医“陈修园”曾经用过的。对别人来讲,价值不大。

但是,胡言完整地追溯了陈修园的煎药过程之后,不光学到了陈修园的医术,同时,也将煎药的技术完全掌握了。

不知道是胡言命好,还是秦宝祥命好。

胡言又发现了一盒金针。其实就是过去常见的那种用来针灸的金针。因为无法证明出处。这也是秦宝祥藏品中,没办法估价的东西。

在胡言的眼中就不一样了。这竟然是民国“一指回春黄石屏”用过的!

民国的针灸医术已经产生断层了,真正的大师极其少见。而,黄石屏绝对是大师中的大师!

黄石屏大师的针法有三大特点……

其一、必须精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而有不可思议之妙。

其二、纯用金针,因金光滑不生锈;其性软,不伤筋骨;其味甜,能祛风败毒,辅赢填虚,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较之铁石,截然不同。黄氏用针,软细而长,最长的达一尺三寸,最短的也有4寸,非用阴劲不能入穴。

其三、取穴配穴,略有不同。深浅、补泻、随迎、缓急、主客、上下、左右、腹背、脏腑、经络、辨脉等等,凡下针前必慎重。可针不可针,可灸不可灸的,则反复审察。诊治病人时,必先切脉,沉思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骨喇喇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点数次,将针慢慢以阴劲进入肌肉内,病者不觉痛苦,直达病所,针到病除。

以药治病,是为常例。而我国先贤独创针灸,针到病除,黄石屏先生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医药传统,治愈了中外许多病者,令人叹止。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患腿疾,经石屏一针一灸治愈,袁世凯患偏头痛多年,群医束手无策。请黄石屏到京治疗,针到病除。袁题匾额"一指回春"相赠。

著名武术大师霍元甲患病,黄石屏也以金针为其治病。

……

这样一来,胡言是几乎将中医的精髓学了大半了。剩下的就是沉淀和临床经验了。

这个时候,秦子璇一家也吃晚饭了。

秦子璇将准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一幅曾国藩的字画:水墨花笺。一幅就是胡言的锦灰堆了。

看到了曾国藩的字,秦宝祥立马笑了。“乖女儿,你可是有心了!”

秦安印也是此中的爱好者,也跟着凑了过来。“这可是好东西啊!你这丫头,有这好玩意,也不想着你爷爷!”

秦子璇笑道:“这不是爸爸的生日吗。等您大寿的时候,我送您更好的。”

秦安印笑道:“那我可等着了。”

见秦安印笑得跟个老小孩似的,家人们的脸上都跟着放开了颜色……

谁知道,这个时候,秦子璇忽然说道:“不过吧,这幅画,可不是我淘弄到的。”

“哦?”秦宝祥一边拿着放大镜看书法,一边说道:“是谁,比我宝贝女儿还孝顺啊?我倒要听听。”

秦子璇道:“是胡言……”秦子璇将胡言得到这幅书法的经过跟大家说了一遍。

她口舌便捷,说的绘声绘色,将一家人都说的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秦安印说道:“当初我见胡言那小子就不一般,没想到,真的这么厉害?怪不得,送我那么多好东西,眼睛都不眨呢!嘿嘿……还是我老人家慧眼识英雄!”

把胡言说成了英雄,如此的赞许,秦宝祥肯定在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自己老子说出来的。

那必须是“真香”啊!

“是啊!还是您眼光如炬。我可没少听说这个胡言给典当行创造效益。呵呵……”

“那可不?”秦安印早已不参与公司的事情了。其实,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可是,人老了,真的就像是小孩子一样,喜欢别人的夸奖……

“这孩子我喜欢,我看啊,比你们口中说的那个什么青年画家,也不差什么了。”

秦宝祥一看,老爷子这么说,自己再不压一下,那很可能接下来胡言就成了他家准女婿了。

“我看啊,还是有差距的。那个画家的天才劲儿啊,那可是百年不遇的奇才啊!”

果然,秦安印也不能否认,毕竟,现在那幅竹帘画的周围,还聚满了人呢。

秦子璇也不辩解,直接将胡言的那幅锦灰堆拿了出来……

“爸,您看看这幅画。”

秦宝祥一打眼,眼光就离不开了……

“珍品!珍品啊!”说着,他立马将放大镜转移到了画上。

看了半天才说道:“这幅画,也是你的那个画家朋友画的吧?实在是太精致了。他要是来了就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