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开源节流,大裁三军

荣国府,荣禧堂。

探春有些心不在焉,这下好了,和哥哥的合伙生意也做不成了,家里现在可以说是分文不剩,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再巧的妇也难为无米的炊呐,都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山珍海味吃惯了,哪个愿意粗茶淡饭?绫罗绸缎穿久了,哪个愿意荆钗布裙?

“凤丫头,眼下的光景不比以往了,接下来家里那些不必要的开支尽量精简,城外和辽东那十三个田庄,以后的收成我们多抽两成吧。”

当年太祖皇帝给每一位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从龙之臣都分了田产,根据爵位高低和功劳大小,多则如四大异姓王府的两万亩,少则如子爵府的两三千亩,当然,这些土地肥沃贫瘠、向阳背阳,以及距离河流沟渠远近都不尽相同。

太祖皇帝还规定勋贵们即便是犯了事,比如爵位被降低或者褫夺,除非是那种诛其满门的重罪,毕竟有继承权的人都死完了,还能把地留给谁,后世之君都不能收回田产,这相当于把这些土地直接给了受封者,他们可以任意处理,即便是卖了,朝廷都不能管,崽卖爷田心不痛,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

有了土地,放出风声,百姓自然蜂拥而至,他们建起田庄,摇身一变,从百姓变成佃农,不过他们和主家不是主仆关系,而是雇佣关系,他们还是清白身,就像宁国府里那些在京城内招募的嬷嬷、婆子和媳妇,她们不是奴籍,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想干就留下来,不想干随时可以离开,主家不得强迫。

佃农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都是穷苦百姓,有的是在老家没有生计,背井离乡,出来讨生活的、有的是各地受灾的流民、还有的是原本有地,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变卖祖产,没办法糊嘴裹腹,只得到人家做了佃农。

除了勋贵,文武百官也可以拥有田庄,除了皇帝赏赐,也可以从别人手里买,村镇的士绅们也有,不过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祖传的,当然,也没有那么绝对,在这方面,由于朝廷监管不力,各种情况都存在,比较混乱无序。

上千个田庄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毫无美感的散落在广袤无垠的关中平原上,到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一锄头一锄头在地里刨食的佃农。

他们种着别人的地,每年年底都要把收成上交一部分给主家,虽然朝廷也有律法明确规定,但律法历来都是被用来违背和践踏的,因此每个主家收几成都不固定,碰到心善的,收你三成,碰到凶恶的,收六成的都比比皆是。

嫌多是吧?嫌多就滚,我有地还怕没人种?离了你,我马上就能再招到人,离了我,你们一家人搞不好就要被饿死,你爱种不种,你要是种,就把租地协议给我签了,给我好好的种,种不好我再找你算账。

佃农本来就势弱,别看国朝天天喊着“士农工商”,实则他们的地位很低,哪里敢和达官显贵们争执,为了一家老小的肚子,只得屈服于各种不公。

这毕竟是个靠天吃饭的时代,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还好,除去上交给主家以及留做来年的种子,佃农们也能过一个饱年,若是遇到颗粒无收的灾年,那可就惨了,饿死的,卖儿卖女的都有。

朝廷对这些佃农始终没有真正的给予帮扶政策,达官显贵们胡吃海塞,满嘴流油,哪里去管他们的死活。

宁国府有十三处田庄,总亩数达到一万八千亩,除去神京城外的十二个,另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镇。

贾瑜入主宁国府后,摒弃了打算将这些田庄变卖的想法,又听说佃农们的日子不好过,难免动了恻隐之心,没有过多犹豫,把他们原本需要上交上来四成的收成,直接给降到了两成,并且允许如果发生大灾之年,他们可以不交一颗粮食和一文钱上来,以自保为主。

他这一举动,赢得两千七百余名佃农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的歌颂,佃长们不仅带着很多七老八十,须发皆白的老者到宁国府里给他磕头,并且所有的佃农都在家里立起了长生牌位,镌刻他的名字,日日夜夜的为他祈福。

而且他们一旦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会第一时间进贡到宁国府来,比如前两天那两大筐新鲜甘甜的桑椹和之前一大盆酸甜可口的樱桃,贾瑜也会回礼,或是几坛好酒,或是一些铜钱。

荣国府到底是积善之家,果然名不虚传,宁国府原先收四成,他们收三成,现在宁国府收两成,他们收五成。

王熙凤怕这一举动会引来佃农们的不满,甚至是抗拒,她知道,他们本来就对同样是一家人,东府降,他们却不降而颇有微词,若是这次直接收一半,他们保不齐会在背地里怎么咒骂呢。

人性如此,不患寡,而患不均,宁国府以前收四成时,荣国府只收三成,也没见他们主动交四成上来,况且他们比其他那些收四五成大户人家的佃农不知道舒服惬意多少,真是可怜也可恨!

“老太太,五成会不会太多了?要不还是四成吧?这两年可不太平啊。”

贾母知道她在担心什么,沉声道:“这些人以往那么多年受了那么多的好处,今番家里遭了难,他们合该敬敬孝心,多收两成怎么了?你让琏二告诉他们,最多五年就改回去,若是不想种就走人,我们家不缺种地的!”

王熙凤点了点头,暗自琢磨了一下,这一年多收上来的两成也能有个大几千两,倒也能填补不少的窟窿。

“老太太,以后几年的形式说不定会更加的艰难,孙女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说。”

贾母对探春还是很满意的,四个孙女中(包括小惜春),她最招人喜欢,立身正,懂事孝顺又贴心,在办事能力上也不输王熙凤,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的确比以往好了很多,她不得不承认,那瑜哥儿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

“有什么是不能说的?说说看。”

贾母沉默了一小会儿,叹道:“给她们发两个月的月钱,好生送走吧。”

“老太太,那这畜牲...”

贾母怒道:“你能不能换个称呼!”

贾政提议道:“宝玉屋里人太多了,借此机会也打发一些出去吧。”

贾宝玉本欲和贾母撒娇哭求,但见自己老子直直的盯着自己,唬的瑟瑟发抖,连忙低下头去,他虽然一言不发,但眼神里却全都是话,大概的意思是“畜牲,你敢开个口试试!”

“那贴身丫鬟留六个、婆子留两个、二等丫鬟和小丫鬟都留四个、粗使丫头再留四个,还有,贴身丫鬟中你们赶哪个我都没有意见,但袭人要给我留下来,她还不错。”

为什么留下来,为什么不错,贾母没有说,但众人都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贾政非常不喜欢这个丫鬟,心机太重了,皱眉道:“老太太,留下来可以,其他的就不合适吧?”

“这件事我自己有主意,你不要管”,贾母说了一句,又问道:“她哥子怎么样了?”

鸳鸯轻声道:“已经没了,她娘上午来哭求您赏他一副棺材,婢子见您忙,便没有让她进来。”

袭人是被她娘卖到荣国府的,签的是死契,这一举动非常的不合理而且无理,纯粹是看贾母好说话才来哭求的。

“那就给她们家十两银子吧,凤哥儿,给袭人找几身好点的衣服,再让人用轿子送她回去服丧,可怜见的。”

宁国府,宁安堂。

贾瑜对抹骨牌这种游戏没有什么兴趣,但在林黛玉的要求下,他只得坐到了她的对面,和她成为了两对牵。

雪雁和玉钏儿是两对牵,晴雯、紫鹃、媚人、金钏儿和龄官在旁边观战,她们或站或坐,有的怀里抱着小猫,有的手里剥着风干栗子,外面的风雨飘摇丝毫不影响堂内的温馨、惬意和闲适。

“哈哈哈,我赢啦!”

贾瑜笑着抓起一把银锞子递给她,雪雁一双大眼睛都弯成了好看的月牙儿,高兴道:“谢谢二爷。”

林黛玉端起茉莉花茶喝了一小口,嗔怪道:“你就惯着她吧。”

“那当然,她可是我的小狗头军...”

雪雁连忙用小手捂住贾瑜的嘴巴,急道:“您答应过我不会乱说的。”

林黛玉很是好奇,问道:“她什么时候成你的小狗头军师了?”

贾瑜哈哈一笑,正欲找个理由掩饰过去,毕竟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却看见小吉祥撑着一把小花伞走了进来,她福了一礼,恭声道:“老爷,您的亲兵回来了,就在门外面。”

放下骨牌,贾瑜接过媚人递来的油纸伞,笑道:“你们先玩,我马上就回来,让金钏儿代我一会。”

内仪门外,马校尉和文校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挎佩刀,一动不动的站在大雨中,见贾瑜撑伞而来,二人单膝跪地,齐声道:“属下参见伯爷!”

贾瑜一一扶起他们,马校尉从包裹里掏出一个木盒,文校尉则双手奉上当地县衙和牢城营开的文书,然后把打探到的消息和事情经过仔细说了一遍。

“辛苦了,到账房每人领二十两银子,我再给你们放五天的假,去吧。”

待他们离开后,贾瑜打开木盒,看着里面几块腐朽的骸骨,长叹了口气。

(秦可卿真的不能收吗,有的朋友说主角收她就会和贾赦以及贾珍之流无异,搞得我都有点进退维谷了,可是除了那种一开始就截胡的,名正言顺外,其他绝大多数同人文都收了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