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章 康稀大帝的震惊

郑和和沿着东蕃海峡中线航行,海鸟飞舞,白浪翻卷。那一座座小岛如同珍珠一般错落有致的漂浮在大海上。极目远眺,隐约可见岛上那一座座炮台,一面面火红色的旗帜。

澎湖列岛。

北港,人山人海,无数挥舞着火红旗帜的陛下,惦着脚,看着大海。许多幸福的议论着,都在猜测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康的皇帝陛下,长什么样。

就要见到恩人了,人群激动不已。

虽然这个时空,照相机已经出现,尽管说黑白照片,但至少能看到陛下的龙颜。况且,大明皇明日报是,不定时的总会刊登皇帝陛下的照片。

“呜——”

随着一声低沉的汽笛声,水天相接处,出现了一道浓浓黑烟,紧接着一根桅杆出现在海平线上。

“陛下的舰队来了,大家分两边站好,不得宣化骚乱!”只听得喇叭一阵大吼,市民们自觉的向两边而去

即便是维持秩序的内务部士兵不说,百姓也会自动为大明帝国皇帝让开道路。

随着郑和号庞大的身躯几乎占据了眼睛的视野,即便是是见过钢铁巨兽的市民们,还是忍不住惊叹。

然后是浓浓的自豪!

这,是咱大明海军!

当朱又深行走在鲜花的海洋,欢呼的海洋内,挥手和市民们致意。东蕃,这是一个开发相对较晚的行省。但发展速度却是大明国内最快的。

毕竟,东蕃背靠广袤的大陆,天生就占据优势。

在后世,台湾和香港澳门之类,为何经济发展的特别好?答案是,背后有个市场庞大的大陆。

地盘小,人少,意味着体量小。也意味着东蕃不大的总产值,却在平均产值上,仅次于镇南府。

镇南府区区一万把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可是挤着近三千万人口。三千万人口对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大明帝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镇南府上,有很多超级大工厂,吸收了无数工人,以及相关附带产业的人口。仅仅镇南府造船厂,整个大明最大的造船厂,便有数万工人。

还有汽车厂、飞机厂、钢铁厂等都是用人大户。

同时,还有许多民用工业,以及相关上下流产业链、服务行业,都需要工人。

而放眼大明境内其他行省,再已没有像镇南岛这般产业如此密集的地方。导致这种局面的是,镇南岛是大明最初的起点,最先开始的产业就安置在这里。

当然,庞大的产业链,也造就了许多大富豪。

东蕃行省的城市建设水平,和马尼拉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工业发展,也不错。尤其是民用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借着和大陆的原料依托,北港最终成就了后世著名的加防之都。仅仅是北港一地的家纺产品,就占据全世界半壁江山。

棉布,丝绸,亚麻布以及化学纤维的产能在新技术下,每年都在成本增长。

而这一切,依托的是大明源源不断的原料,以及庞大的市场。

特别是蒸汽机的运用,纺织行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减少劳动成本时,产能更是十倍百倍增加。

大明的经济,已经开始显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比如吕宋等群岛,由于气候的原因,盛产橡胶树。于是,东南亚的橡胶产业,占据世界八成的份额。

再比如,未来的南洲,则盛产羊毛、各种矿产。尤其是钢铁产业,又占据全世界超过六成份额。

南洲的钢铁产业,又带动了汽车、造船业等重工业的发展。毕竟,铁矿石运到别的地方需要成本不是?

在优质的铁矿旁边建立产业,免去了运输成本,他不香吗……

两日后,朱又深再次踏上行程。据鞑清发来的公文称,康稀皇帝已于今日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你没有看错,火车。

自从镇南府推出蒸汽机,并开发出机车时,便运用在了铁路上。只是,出于南洋几大行省地域的破碎,并不适合发展铁路。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至于吕宋那座旷世大桥,那可是集整个大明的精力,耗时八九年才完成。大明至少在几十年内,不具备在岛屿遍布的群岛上都连通铁路。

那代价,没有几个国家承受得起。

即便是在另一个时空,这种局面依旧没有改变。技术是一回事,代价能否承受又是一回事。在另一个时空,菲律宾和印尼这些群岛国家,最多也就是在主要的岛内通通铁路。

至于其他,想多了。

而吕宋行省那圣武大桥,最多的是展示国家实力的意味。说白了,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于是,大明便将这项新技术半卖半送给了鞑清。毕竟,日后收复山河后,还不是要修建铁路。

在大明的财政支持下,一条从幽京到金陵的铁路被建成。耗时九年,投入资金几千万两。

或许是尝到铁路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不久前鞑清派张玉宁来镇南府,就鞑清修建从松江直西京的铁路的可行性展开讨论。

既然鞑子愿意修,朱又深求之不得。立即下令大明皇家银行拨出五千万两白银的转款,和鞑清修建铁路。

大明出钱出技术,鞑清出人出地。

(本章未完,请翻页)

和那条被称之为两京铁路的合作协议一样。双方各占一半的收益。朱又深深深明白,一纵一横的大动脉打通,对中原故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实,对当今技术来说,无论是一横一纵,技术难度都不打。因为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地势平缓,山脉不多。

难点在西川,以及整个西南和那座高原。那里,才是考验将来大明基建实力和技术的地方。

舰队沿着大路海岸线北上,一路途径福建、浙江,最终到达松江出海口。朱又深看着出海口上那座由淤泥堆积成的涌名岛,嘴里喃喃道:“我来了,康稀,你在哪里?”

朱又深嘴里念叨的康稀大帝,此时已经在松江府。这位年过五十的老皇帝,在护卫的保护下兴致勃勃地游走在松江租区。

看着这繁华的街区,灯红酒绿的盛景,老皇帝越看越震惊,越看越惊讶。对于常年都不走出皇宫的老人,松江的繁华已经超乎他的想象。

在他心里,烟花扬州、金陵秦淮以及天堂苏杭的繁华已经让他十分自豪。但在松江目睹的一切,让他明白,在对上那小皇帝,他终归是输了。

松江府是大清的领地,不过是租借给明国。但那异国情调般的繁华,将康稀的自信自尊狠狠碾压。

也难怪,但凡感受过明国富庶的人,都在盼望明国归来。朝堂上百官,甚至皇族的人,都隐隐有着向往明国的意愿。

这是民意,是大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势更加不可逆。

哎!

一边感受大街的繁华,康稀一边叹息。

自先祖十二付铁甲起事以来,鞑清列祖列宗和大明斗了百年。倒是赢到了最后,成功入关。然而,却出现了一个朱明余孽横空出世,创建了一个让人绝望的强大帝国。

既生瑜,何生亮啊!

康稀曾经从大明镇南府进口了一辆高档的轿车,他以为这种奢侈品只是权贵贵族才能享受的。但看着松江满大街流动的出租车,实在无语。

倒是张玉宁明白,这种车,在不久的将来,注定会成为老百姓的必备之物。当然,碍于产能,普通人即便有钱,也没地方买。

大明汽车产能不低,但第一时间被海外,特别是欧罗巴预定一空。康稀那一辆汽车,还是朱又深刻意交代的。

不过,即将在南洲量产的汽车厂一旦量产,这种局面会有很大改观。张玉宁知道,南洲那几家汽车厂,都是巨无霸的存在。

“爷,咱们回去吧?早点歇着。明儿个,还得过江呢!”另一边,管家模样的老太监轻声说道。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