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逐渐入坑蔡邕

“主公说得好!”

戏志才不久就琢磨出曹铄所处的境地,征伐董贼僧众多肉少,然后一直呆着,简直是意在言外。

十八路诸侯虽自称征讨董卓,但董卓一死,则洛阳仍在今洛阳境内,帝王仍无兵权,仍听命于诸侯。

“有几个能谈谈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赵云说:“主公新征骑兵5万人,培养士卒是不可避免的。本人仍是培养自己的士卒。至于出主意什么的,不妨交给主公和几个大贤才去做。”

曹铄白首赵云,此人甩锅甩得太快,一句训士卒的话便蒙混过关。

张燕说:“冀州国内也有很多参加黄巾军的人,我会尽快帮主公清清清,这件事我不会去参加。”

曹铄对于两人都无语,好在给出了一些建议,尽管未必能被采纳。

辛毗说:“主上,魏郡和赵国、清河国还有三个税收政策不同的郡都没有人选。

冀州共有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安平国,赵国,清河国,渤海郡,魏郡,巨鹿郡等9个郡国。

其中魏郡,赵国和清河国尚未委任太守,由朝廷委派郡守担任国相,曹铄认定一律不使用,仍以其人较安心。

曹铄说:“袁绍让出青州位于黄河之北的领地。有必要对各郡势力范围进行重新分割,以渤海郡、河间国为主。”

“决定将漳水北渤海郡划归河间国。漳水南完全划归渤海郡。”

“原属青州平原郡,原平原,安德三县划归清河国”。

其有益效果是河间国,渤海郡,清河国疆域较为清晰。

于是,荀子说:“主上,我推荐张这才任魏郡太守,”又说:“我推荐张●任魏郡太守兼赵国国相,张展任清河国相。

曹铄闭着眼睛沉思片刻,张昉到壶关已不算太短,要他担任魏郡太守之职,边防守壶关,实在是很适宜。

荀棐身为荀爽长子、亲大舅兄、荀彧表兄,本事自然是不用多说了,与荀彧国相搓揉有馀。

邓展是清河国的国相时,曹铄对他说:“邓展不能作清河国的国主,我有重要事项让他去做!

邓展本事虽勉强胜任国相之职,却不宜领军出征,曹铄为其谋得良差。

他想建立情报部门,而邓展——十八般兵器无所不能的天才,最适合不过了,要是再请史阿来协助,这情报部门肯定没有问题了。

荀彧问:“主公可有对人吗?”

“佐治!您作为这清河国的国相,请华雄郡的县尉来辅佐您镇守清河国吧!”

“谢谢主公的相信!”

曹铄接着又说:“渤海郡现在只有华雄一人担任守备,不适宜担任郡守。不知道文若是否有合适人选来担任渤海郡郡守呢?”

荀彧考虑再三,回道:“治中李历,李大人可担此重任!”

“嗯,那么就请李历到渤海郡来上任吧!”

曹铄同意荀彧的看法,但他想得更多的是李历不在,那么这个治中是谁呢?

“文若有治,适否?”

“主公我舍近求远了!”

荀彧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曹铄,自己的什么东西都藏有一个大贤才,在作治上谁也不适合自己。

“什么意思?”

荀彧反问:“老爷,在治中有什么责任呢?”

曹铄其自然深知治中之责,治中亦称治中从事、州牧或便刺史之佐官,位次别驾之后。

“主《众曹文书》、《古籍法典》!

“是的!”

曹铄拍破大腿,如何能忘了这位大贤,这个职位还有没有比蔡邕更加适合的人呢?

““来者,请蔡邕去!

“诺!”

荀彧说:“主公、蔡邕老爷的声望、才干、和专长都是这一统治的首选。”

“要不是文若的警告,我已经忘了他。”

荀彧打趣地说:“蔡邕身为主公之岳父定然不推辞!”

曹铄趁蔡邕尚未到时继续和大家讨论。

戏志才说:“前些日子,老爷在颍川郡广散粮粮粮,颍川人民都感激不尽。倘若老爷能够遣使招纳贤士和乡勇,也许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呢!”

曹铄解释说:“颍川虽为四战之地,人口众多,且多不愿意去,恐怕成效不大“。

“主公多有考虑,不愿出走的多为颍川大族。象我这样寒门子弟还想有一个安分守己的求学之所呢!”

戏志才讲解,令曹铄放心许多,大族深植地方,平时少有迁出,寒门子弟则不同,到哪里都没有牵挂。

“文若,志才,不知大家谁与钟家,陈家交厚?

曹铄忽然想到颍川钟家钟繇、陈家陈群、郭嘉,是不知荀彧、戏志才是否会举荐。

戏志这才连忙问:“不知道老爷老爷看中两家哪个贤士呢?”

““钟繇与陈群!

荀彧惊讶地问:“主公了解它们吗?”

“只听人说钟繇学识渊博,擅长文墨书法。为人刚正不阿,通晓谋略。”

荀彧交代说:“钟元常到洛阳做官,秘密与王允和马日磾结盟,护佑皇上周全。现在怕是招不来主公的帐下了。”

“唉,真遗憾!”

“主公无须悲伤,吾可赐钟繇修一本书,一探语气,看是否有意去冀州为官?”

“那么,请文若先生发言吧!”

戏志才说:“对于陈群来说,主公怕是更失望吧!他的父亲陈纪官至五官中郎将、家小全在洛阳。主公若草率地任用陈家,怕是要受到董卓的猜忌。陈家一但因此而受到打击,到时再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倒不如缓几天等洛阳生变化。”

曹铄不得不罢手,两位大贤就此一败涂地,着实令人揪心。

“老爷!蔡邕老爷来啦!”

蔡邕被侍卫领着到曹铄书房去,看到了很多人,蔡邕才明白今天会遇到坏事。

“公公大人住邺城,但还是惯了吗?”

蔡邕又说:“北方虽冷,没有南方的美,但也领略了另一种景色。”

“我向公公引荐。子龙与典韦,张燕与沮授欧你都看过。我不会引荐的。这两个人就是颍川的荀彧荀文若。颍川戏忠戏志才。”

“荀彧拜见蔡大人了!”

“戏忠遇到蔡大人了!”

蔡邕回礼让说:“二位贤侄之聪明,吾于吴郡亦有微闻,将来多给冀州出主意吧!”

三人客套几句,曹铄开门见山。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