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真假“三页纸”

仙女来到灵山,这次遇到山门紧闭,寂静无声。

仙女好生奇怪。

正纳闷之时,一打更小仙前来问话:“施主可是来见如来佛祖的吗?”

“正是。今日这里为何这样安静?”仙女回答着并问询。

小仙回话:“佛祖去西天道场闭关打座去了。七七四十九天,期间不吃不喝,不闻不问,不见不语。

施主还是返回的罢。等得四十九天后,再来也许就能见到。”

仙女听后,毫无办法,扫兴而归。

仙女只得找唐三藏来辨认。

唐三藏住在五柱山华都寺。

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观音菩萨念其遭了九九八十一道难,与佛祖相议,许其成仙。

起初,佛祖觉得唐三藏虽以善为本,但好恶不分,亏得悟空尽心尽力,保得平安。本想送返阳界,着一座庙里做个终身主持。

但碍于观音菩萨所求,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保唐三藏坐化成仙,并以偏远之五柱山为其道场,修佛华都寺。

这五柱山以五座高耸笔直的山峰得名,道路崎岖,终年云飞雾绕,阴雨绵绵难见太阳。

唐三藏见了仙女,急问那虚界的寻找结果。

仙女就将那网民“过路神”的帖子内容告诉唐长老,请他一起前去探个结果。

唐僧愧疚地说:“多谢仙女。如此大恩,终将牢记。”

路上,唐僧告诉仙女:“这经书很是奇特,单单在经书紧要之处就少了一页。这丢失的三页纸来自不同的三本经书。

当初我们晒经书时,那陈家庄族长很是客气。硬要我们进屋喝杯茶。碍于面子,我们仅离开晒经书现场一杯茶工夫。

等我们师徒喝完茶,晒干经书,只发现一页纸因沾牢在石板上,用力扯下,丢失几个字之外,并无其它闪失。

可等我住在佛祖赐予的道场里,研读翻译经书,发现共有三本经书,在内容的紧要之处各少了一页纸的经文。

甚是纳闷,甚是可惜,甚是恼怒。”

一路说着,转眼到了上方庙。仙女先是找寻到“过路神”居士。

居士大喜。引仙女和唐三藏去见主持。

主持听说高僧唐三藏来到本庙,欣喜若狂:“今日圆先主持之愿,终于等来经文的主人!”

主持急忙引唐长老进入地宫。多年来,这地宫只有庙中的主持一人才能出入。

主持先是呈现先主持留下的,装着经文的盒子:“唐长老,今日物归原主。八百多年,才圆先主持的心愿。先主持在天之灵,可以安心了!”

接着,主持讲述了先主持发现,珍藏,传世这三页经文的传奇经历。

唐三藏听后,十分感动。定要来到先主持灵塔前,念经超度,以表其一番苦心与恒力。

随后,唐三藏来到石刻经文前,仔细读念,感觉不是经书里丢失的内容。但这经文又是佛教经典里的道理。

唐长老念那先主持一片好意,不好道破。只说这藏纸之盒还是不打开不带走的好,让它继续成为镇寺之宝。

唐三藏也圆了上方庙,先主持当年有想他到庙里讲经的愿想。便开坛设堂,连讲三日佛法。

如此,才算是自己对上方寺庙先主持的致谢诚意。

仙女和唐三藏离开上方寺庙,各自回去。临别,唐三藏再次托仙女在虚界继续查询。一有消息,便来相告。

仙女应诺着,急忙返回。刚进虚界,仙肉赶忙迎去。

“师傅,你走后,这虚界认那唐三藏三张纸的帖子似雪花般飞来,有的可笑之极,都是蹭热度的。

倒是有个帖子的描述有板有眼,令人难以释怀。可真假难定。”

仙女看了看仙肉推荐的帖子。是一个声称“门栓”的网民发来的,乍一看还真象那么回事。

帖子上说:

前几年,族人组织修家谱,他参与其中,当他翻阅百十余集家谱时,其中一本引起他的好奇。因为仅此一本有一个附录,且占八页纸的篇幅。

上面记载,有一个叫门栓的前辈。他在十七岁那年,进京秋试。

一日行将到达陈家庄时,发现这村庄的人,个个急得象热锅里的蚂蚁,四处奔窜,遍地寻找,象丟了什么宝贝似的。

其中一位老者拦住门栓,问他是否发现唐长老他们师徒一行。

门栓不解原由,便仔细一问,原来是唐三藏取经归来,歇息陈家庄,第二天,师徒突然不见了踪影。

陈家庄的百姓好个担心,料是又来了什么妖怪,要吃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将其师徒一并卷席而去?

因唐长老昔日有恩于陈家庄,如今又出这等事,全村庄的人都觉得有愧天地良心。故而急急找寻。

门栓听后,安慰老者说:“老人家不要紧张,回去找找,看唐长老一行是否留下字据。

一群大活人,纵然是妖孽捉去或是吃了,也会留下蛛丝马迹。”

老汉听得门栓所言,觉得言之有理。

又急忙返回寻找,床底下果然有唐长老留下的字条。

那字条估计原先是放在书桌上的,兴许是刮来一阵大风,被吹落至床下。

字条大意是:陈家庄男女老少,待他们师徒如亲友,甚是过意不去。如此款待,久留必丧志,故当天夜里悄悄离开。千万见谅!

见这纸条,陈家庄男女老少这才安静下来。

门栓也在陈家庄住宿两日,将唐三藏与陈家庄之间的缘故了解个透彻。

第三天他也离开陈家庄赶考去了。

走着,行着。

离开陈家庄的第三天,忽然天空下起雨来。那雨真是倾盆大雨,下得天昏地暗。

门栓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急忙躲到一片树林里避雨。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这树林不过方圆半里,周围大雨倾盆,独这树林烈日当空。

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到了晚上还是没有停下的痕迹。门栓只得在树林过夜。

半夜时分,一阵鸟儿急叫,惊醒门栓。

门栓睁开眼,见天空飘落下来一团疑是撕碎的金箔,十分耀眼。

最后挂在一棵树上。

门栓好奇地摇树,掉下的金箔纷纷组合,落在地面上,成了三张写满经文的纸张,其中一张上面还有一幅插图。

门栓曾在庙里见过经文,但这是梵文字,并不认得。从刚才看到的一番天象,心想,纸张如何内烁如金箔?定是一些不简单的经文。

再看那张插图,是一幅庙宇。图意似为:三山两水夹一山,势如众星捧月。被夹之山,刀削而矗。

被夹之山的阴面,有一条溪流。溪流源头在山腰,源头周围万木簇拥。插图旁开一首诗:溪流之上,油松之下,建庙之穴,修仙之殿。

真乃风水宝地。门栓顿时萌生要进山门佛之念。决心找到这块天象之庙。

有此执念,神仙相助。

当夜,门栓做了一个梦。一神仙告之:此地南行三十里,横亘一条大河。渡河东行三里,有一处两水汇合之湖泊。渡过湖泊,正东五里便是插图之景点。

门栓历尽半月时辰,终于到达。

选定庙址后,他四处化缘。

毕其一生,建成庙宇。取名:涌泉寺。

镇寺之宝便是涌泉寺山门之外的三叶金莲塔,供奉他捡到的三张天外佛经。

这塔是佛庙建筑中少有的三角造型。

门栓潜心学佛,终成大德高僧。

门栓圆寂之后,族人特为其作传附于谱中。

如今,这庙这塔己成为名胜古迹。八百年依然不倒。

塔是标准的锐三角形,如三叶船帆,每页都刻有经文。是将那三纸经文及插图原样分别刻绘其上。至今,字体图样清楚可辨。

并有照片为正,说得有模有样。

仙女一时拿捏不准,只得寻唐僧同去探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