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封群臣挥刀砍石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邓艾到达成都,季汉皇帝刘禅开城投降,季汉王朝就此灭亡。

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又称“季汉”,至季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刘禅于成都投降,季汉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

邓艾刚到成都,即命令麾下军队去控制附近军营及各城门,他本人则率亲兵到达皇宫。

因为没有兵戈惊扰,所以成都百姓依然各任旧业。

此时皇宫,正殿,邓艾、邓忠、师纂、牵弘、杨欣、王颀等魏国将军站于陛阶之上,而刘禅与群臣站于陛阶之下。

邓忠对邓艾道:“父亲,已按你的命令,将大部军队驻进城外军营,城中仅留少数亲兵。”

邓艾道:“很好,王师来这里,不是为了烧杀抢掠,而是为了天下大同。”

师纂道:“邓将军,蜀主及百官可以得到封赏也。”

邓艾道:“好!蜀主,本将军按照当年邓禹之故事,秉承皇帝之旨意,拜你为行骠骑将军。”

刘禅出列,领旨谢恩。

邓艾道:“蜀太子,拜你为奉车都尉,诸王子为驸马都尉。”

刘璿及兄弟皆领旨谢恩。

邓艾道:“其余蜀朝旧臣,皆会按职位高低被任命为魏国之臣,或我之属官。”

季汉旧臣皆领旨谢恩。

邓艾又看着阴暗之处,道:“来人,将黄皓等大小宦官全部杀掉!”

于是数位军士将黄皓等宦官全部抓捕。

邓艾看着旁边师纂,道:“师司马。”

师纂道:“末将在!”

邓艾道:“拜你为益州刺史!”

师纂道:“谢邓将军!”

邓艾道:“将军牵弘。”

牵弘道:“末将在!”

邓艾道:“拜你为蜀郡太守!”

牵弘道:“谢邓将军!”

邓艾道:“将军杨欣。”

杨欣道:“末将在!”

邓艾道:“拜你为犍为太守!”

杨欣道:“谢邓将军!”

邓艾道:“其余将军皆领蜀中诸郡太守、县令。”

邓忠道:“父亲,如今终于到达成都,完成使命。只是行军匆忙,绵竹阵亡将士还未得到安葬。”

邓艾想了想,道:“绵竹大战,蜀军一万多人,我军数千人,近二万人战死,此事甚大,值得纪念。立即命人赴绵竹,于城外筑台,将魏蜀两国阵亡将士皆一起埋葬,名为京观,以彰战功。”

邓忠道:“诺!”

邓艾走下陛阶,站至刘禅身前,道:“刘将军,战事已休,不知姜维今在何处,他是否会就近出降钟会将军?”

刘禅鞠躬道:“正如邓将军所言。”

邓艾将他扶起,道:“很好,刘将军以前住在哪个寝宫,今后依旧,我会派人保护你的安全,且每日为你安排饮食,等空暇之日,我会亲自前来拜访。”

刘禅道:“谢邓将军。”

于是刘禅在邓艾亲兵陪同下,退殿。

邓艾又看着蜀中旧臣,提高嗓门道:“诸君,全因遇到我,才有今日之盛轨。若是遇到当年吴汉,早被杀光!”他道后,邓忠、师纂等魏将皆大笑,而季汉旧臣皆显麻木。

邓艾继续道:“你朝的姜维将军,虽说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但不幸遇到了我,所以不得志。而我是谁,我是堪比白起、韩信的大英雄也!”

只见季汉旧臣之中,个别人在冷笑。

见有人在笑,这让邓艾有些不爽,毕竟现在还没有收到姜维投降的消息,若此时姜维率主力返回成都,又该如何?邓艾对邓忠道:“姜维究竟在何处?”

邓忠道:“刘将军派蒋显前去剑阁,传达诏令,或许姜维已在去往钟会军营的路上。”

邓艾微微点头,道:“姜维手下有一个人叫李密,我很敬慕他的才能,想请他担任征西将军主簿,可派人去聘请。”

邓忠道:“诺,我马上派人去!”

邓艾道:“慢着,还是派一位蜀臣去较好。”于是他看遍现场季汉旧臣,发现一人,道:“向充大夫,向充大夫。”

向充出列,道:“邓将军。”

邓艾道:“我听说定军山上的诸葛亮庙,是你上表所立。”

向充道:“是的,邓将军。”

邓艾道:“一看就是博学知礼之人,我派你去姜维营中,请李密回成都出任我的主簿,可行否?”

向充不敢不从,于是遵命行事。

邓艾叫邓忠代写任命书,便叫向充前去。

会议结束后,邓艾开写上表,向魏廷及司马昭表功。

另一方面,汉将姜维率五万汉军由巴西南

下回救成都,此时已到广汉郪县,离成都不远。

姜维不知皇帝是固守成都,东入吴国,还是南入建宁,于是派出军士到成都打探消息,其中有人遇见刘禅派往剑阁的使者蒋显,军士将蒋显带到郪县,来见姜维。

蒋显走进郪县中军营帐。

一看是蒋显,姜维道:“蒋太仆,你是从成都而来乎,快告诉我,陛下之旨意。”

蒋显表情艰难道:“请大将军接诏。”

姜维于是率众将接招,蒋显将皇帝刘禅向邓艾投降一事告之姜维,敕令姜维放下抵抗,向钟会投降。

见皇帝投降,众将无不震惊,姜维更激动道:“蒋太仆,这是为何,我军已到郪县,一二日内便可抵达成都,便与邓艾决一死战,为何陛下选择先降!”

蒋显叹气道:“哎,事已至此,还请大将军接诏。”

姜维万分悲痛,捂着胸口欲倒下,廖化、张翼见况赶紧扶住,便让姜维坐下休息。

廖化道:“蒋太仆,邓艾是攻破成都,逼迫陛下而降,还是陛下主动开城请降。”

蒋显道:“是陛下主动请降。”

张翼道:“我军一直认为陛下或固守成都,或南入建宁,或东入吴国,怎会开城请降。”

蒋显道:“诸葛瞻兵败,蜀中百姓逃往山野,成都亦无兵可用,君臣上下,惊恐不安,陛下朝会商讨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劝谏陛下出降,于是陛下采纳。”

董厥道:“谯周书香世家,当年由丞相亲自提拔,后为太子家令,食汉禄四十年,怎会做出如此不忠不义叛国败名之举。难道他不担心,将来会受人耻笑乎!”

蒋显道:“或许谯周不重名声,他还说要亲赴洛阳,为陛下争取裂土分封。”

李密道:“陛下已降,又令我军出降,若我军还要坚持,便是出师无名。”

于是众人不知所措,皆看着姜维。

这时姜维情绪稍微缓和一些,看着众人,道:“陛下将国家与全军托付于我,使我多年来继承丞相遗志,出师北伐,鏖战贼寇,克复中原。可没想到,魏贼势众,难以除之。如今反攻我国,兵临城下,未能救主,以致国家覆灭,这令我姜伯约悲痛欲绝!”

廖化道:“大将军,你已竭尽全力,这不是你之错。”

于是众人皆道非姜维之错。

众人安静后,姜维道:“如今国家已亡,若再回成都,岂不是让邓艾嘲笑,不如依陛下诏令,北上降于钟会。”

张翼点了点头,道:“看来只能如此也。”

姜维道:“我想此时钟会已占据剑阁,甚至已至涪县,我军就前往涪县请降。”

姜维缓缓起身,张翼、廖化、董厥、李密、蒋显皆道:“大将军,大将军!”

姜维道:“我没事。”姜维看着张、廖、董三人道:“三位将军立即将诏令通告全军,明日离开郪县,北上涪县。”

张、廖、董三人接受军令,哀叹而去。

三人离开后,李密对蒋显道:“蒋太仆,你与我军一同去见钟会否?”

蒋显道:“可行,之后我将赴汉中,向汉中诸将传达诏令。”

李密点了点头,道:“你兄长蒋斌将军在汉城坚守,城池并未被攻破,你此去令他开城而降,或许他亦难以接受。”

蒋显道:“哎,再难接受亦只能如此。陛下诏令已通告全国全军,之后众人皆乃魏人矣。”

新一日,姜维率军队向涪县而去。

因此行并非出战,而是请降,将士们皆显得愤怒难平,不甘失败。

一路上,许多将士拔出佩刀,挥刀砍石。

乱石与尘土漫天飞扬,好似这支军队此行并非请降,而是出战。

姜维见将士如此表现,只是叹息,并没有制止。

汉军北上数十里,与钟会派出追击姜维的胡烈军相遇。于是姜维命令军队就地放下武器,向胡烈投降,姜维将将军符印交于胡烈。

胡烈拿到姜维符印,道:“姜将军,终于见面也,只是未曾想到,会是以这种方式。”

姜维道:“胡将军,我主命我军降于钟将军,请问钟将军今在何处?”

胡烈道:“钟将军在涪县,诸位很快便能见到他。”

姜维道:“那就劳烦胡将军引路。”

于是胡烈将姜维等人押往涪县。

又一日,姜维到达涪县。

此时钟会正在涪县军营等候。

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人由胡烈领路,走进魏军中军营帐,来到钟会身前。

胡烈把姜维的将军符印及请降诏令交给钟会,钟会拿到后,道:“来者何人?”

姜维道:“败军之将姜维。”

钟会道:“姜伯约,何来迟也?”

姜维留着眼泪,低着头道:“今日至此,实为速也!”

钟会感到奇怪,让胡烈退下,又看着姜维身后一干将领,回头对姜维道:“剑阁之战,数次劝降,你却坚持不降。一月余后,当我粮草耗尽,即将北撤,你却忽然离开,放我入蜀。我刚到涪县,下令追击,你又放下武器,主动请降。姜将军,怎会如此,令我看不懂矣!”

姜维道:“或许,这就是天意。”

钟会道:“杜长史,将这几位将军的符印,原物归还。”

杜预道:“诺!”于是杜预将姜维等人的将军符印依次归还,这让姜维等人很惊讶。

钟会忽然笑着道:“姜将军,止战之日,从此你我,皆乃魏臣。一路劳累,可先回帐休息。将军麾下数万将士,我皆会妥善安顿。”

姜维道:“谢钟将军。”

钟会道:“杜长史,安排宴会,今夜我要犒劳三军将士。”

杜预道:“遵令!”

姜维离开中军营帐后,钟会持笔撰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爰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面缚委质,印绶万数,资器山积。昔舜舞干戚,有苗自服;牧野之师,商旅倒戈;有征无战,帝王之盛业。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用兵之令典。陛下圣德,侔踪前代,翼辅忠明,齐轨公旦,仁育群生,义征不譓,殊俗向化,无思不服,师不逾时,兵不血刃,万里同风,九州共贯。臣辄奉宣诏命,导扬恩化,复其社稷,安其闾伍,舍其赋调,弛其征役,训之德礼以移其风,示之轨仪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怀逸豫,后来其苏,义无以过。

通俗意思为:敌贼首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为避免灭亡而逃走,想要直接去成都。臣派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人率军,途过剑阁、穿过新都、大渡赶在他的前面堵截,参军爰青彡、将军句安等人率军在后紧追,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人率军从涪县南拦腰截击,我则占据涪县为东西二路增援。姜维等统领步兵、骑兵四五万人,身披坚甲并手持利器,阻塞了河道,填满了山谷,数百里之间首尾相连,凭借军队众多,想向西转移。我命令夏侯咸、皇甫闿等率军占据有利地形,张开大网,在南边截断他们逃亡吴国的通道,在西面堵住他们回成都的大路,在北门阻断他们出逃的小径,我军从四面合围,首尾并进,大小路全部切断,他们便走投无路。我又亲手书写告示进行发布,开导并给他们指出其生还之路,众贼寇困窘逼迫,明白大势已去,只得卸甲和放弃兵器,覆面自缚而投降,我军收缴的印绶数以万计,辎重粮草堆积如山。从前虞舜挥舞盾与斧,使得苗氏臣服;周武王陈兵牧野,商朝的军队都反戈伐纣;有征战而无交战,是帝王盛大的业绩。保全敌国为上策,摧毁敌国为下策;保全敌军为上策,摧毁敌军为下策;这是用兵的最好策略。陛下胸怀圣德,堪比前代圣君,宰相忠心辅佐,贤明与周公旦相同,陛下哺育广大民众,讨伐不义之徒,民俗相异的民众向往朝廷的教化,无人不想顺服朝廷,王师出兵征伐没有超过既定日期,将士的兵器还没沾上血迹,就让万里之地得到统一,天下九州贯通一体。我奉命前去宣扬朝廷诏命,显示朝廷的恩德教化,恢复巴蜀的秩序,安抚民众与军队,免除民众的赋税,减轻其劳役,用道德礼仪教导他们改变风气,向其展示法则与仪制,以此改变他们的旧俗,百姓因此欢喜,人人心怀安乐,这就像困境后的复生,这样的仁义,独一无二。

钟会写完《蜀平上言》,交于四位僚属,杜预、羊琇、邓殷、向雄阅读,并道:“诸位与我八月从洛阳誓师,十一月深入蜀地,三月来横扫西部,终获胜利,今将上言,彰其功勋。”

杜预乐道:“祝贺钟将军平定巴蜀,立下千秋功业。”于是四人皆祝贺钟会。

钟会道:“今日获胜,非我一人之功,乃诸位与三军之功也。胜利之日,且一定要约束军队,善待蜀人,使蜀人彻底心服。”

杜预等四人道:“诺!”

降军方面。

姜维与五万汉军将士,被安排驻于涪县附近的几座军营中。

一间房舍,廖化道:“大将军,我军已奉命降于钟会,之后钟会会如何对待降军,是否会像昔日白起。”

姜维道:“以前夏侯霸老将军在时,常提及钟会,说钟会是北方名士,聪慧盖世。而如今国家覆灭,功业已成,他怎会去做白起之事而毁其名誉。”

张翼道:“钟会说要开宴庆贺,又派人传话邀我蜀军将领前去赴宴,此为何意?”

姜维道:“钟会如此作为,当为收买人心。毕竟

这位颍川名士初到蜀中,他想得到蜀人支持,便可将蜀中之军占为己有。”

董厥道:“钟会手握十五万雄兵,又新得五万蜀兵,二十万之众,足以称雄一方。”

姜维想了想,道:“目前并不知钟会心中所想,是否有割据巴蜀之心。”

李密道:“我记得之前洛阳密探回报,钟会出兵之前,魏国诸名士并不看好他,担心其内怀野心,事成之日或将谋反。司马昭力排众议,坚持用他。而如今名扬巴蜀,是否谋反,不久或将显露。”

姜维看着众人道:“若钟会在蜀地谋反,我认为形势或将有变。”

众人一听,眼前一亮。

邓艾进入成都,占据蜀宫,大肆封赏季汉旧臣与魏国将军。姜维接到诏令,无奈率军北上涪县,向钟会投降。邓艾有定蜀之功,钟会有纳降之劳。二人功劳虽不相同,然能协力平定巴蜀,还算相处和谐。然而功成之后,人心难测,邓艾与钟会之间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邓艾治蜀钟姜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