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微型电子机械

所以,核心原因是传感器超重?王旭夹了一口鸭子,一边看着王霏为客人倒酒,今天王霏没出去,反而跑来陪他,让他很开心,因为无人应答而郁闷的心情都松快了不少。

只是一方面,但确实是最主要的,四旋翼飞控的核心是陀螺仪,类似于导弹中的惯性制导部分,而你在图纸中留给这部分的空间根本不够装这个东西的。

再加上你对于平衡要求特别的高,要求能够在7级风中稳定地悬停,这个要求,就需要至少三维度的水平仪去随时监测飞行器的姿态,以便随时调整。

如果需要他而别的平顺,应该是四个角都需要,以平衡由于机体自身刚性引发的抖动和偏斜。

同样,你还要求至少两块50安时的锂离子电池不停机热插拔,也同样必须留下足够的空间。

我们大概算了一下,整体超重了大概2公斤,按照伱的参数设计,那就是30以上的超重了,这种超重没法通过普通的方法解决的。

我大胆猜测了一下,估计你的最初设想是使用es微型电子机械传感器。

但那个东西咱们基本上买不到,除非动用特殊渠道,为了一个拍电影的民间项目,不是很值得,我们也没那个路子。说话的人三十来岁的样子,长得颇为英俊,戴一副金丝眼镜,颇有点奶油小生的感觉。

他的名字叫张赫,帝都航空学院的教授,在丑国念的博士,之后在波音干过两年,被帝都航空学院请回来的特聘之一。

这年月,学院路上的那些个学院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吸收引进海外人才归国,虽然给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待遇,但是职称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给到位的。

这位老兄别看长得斯斯文文的,说话干事却是十足的麻利性格,说话带着点东三省的口音,王旭倒是听不出具体是哪里的。

难怪了,有原因就好,我还以为你们看不上这种小项目呢。

哪能啊,谁不知道你东四王二的项目是肥肉,要不是真没把握,怎么可能拒接啊。张赫嘿嘿乐着举杯和王旭碰了一下。

王旭和张赫早就认识,在去年的大学生科技节上认识的,他带队帝都航院的电动飞机续航距离大赛,就是指定一节五号电池,和一个小电机,看谁飞得远的那个比赛。

这个项目帝都航院获得了冠军,但也只是险胜十几米的距离。

但在皮筋飞机上却弱了西北航院一筹,明明准备的比人家时间长,最后还输了,感觉挺丢人的。

不过也就和王旭认识了,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王旭对各种青年科学家工程师一向都非常重视,也很注意收集他们的资料。

这一次就用上了,四轴飞机的任务发布了,来问的人很多,最后却没有任何人承接,这让王旭非常困惑,在看到张赫也来信询问后,就约他来水木吃饭,顺便问问情况。

那就研究一下芯片吧,我这边找人搞一下,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东西和ic电路制造方法差不多,应该能搞。

这东西你也能弄?张赫显然惊了,这东西可是真正的高精尖,前世直到五年后,才由华科院微电子所搞出了第一个es传感器。

一直要到二十一世纪,这东西才在国内实现量产,大规模量产,价格打成白菜,更是十年后的事情。

后世随便一个智能手机上都会有这种芯片的身影,罗盘,摇一摇,抖动,姿态,都是由这种微电子机械芯片提供的信息。

所以,王旭根本就没想起来这么个边边角角的东西,总觉得华夏能生产的,就不是什么高科技,眼里总是盯着那些华夏还被卡脖子的东西。

殊不知,在这个年代,这东西才是真买不到的,原因?懂的都懂。

这也是王旭轻飘飘的说搞一下之后,张赫震惊的原因。

后世俄乌大战的时候,俄罗斯最怕断供的其实也是这个东西,为此有时候不得不买华夏的商品拆零件用。

那什么巡飞弹,除了北斗导航之外,惯性导航的部分就是靠的这么个小小的芯片实现的。

后世动不动就精确打击,感觉很不值钱的样子。

要知道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战斧导弹的精确打击可是让整个华夏军界都彻底震动,没少开各种研讨会的。

华夏后来各种下饺子,各种高大上,但这会儿,嘿嘿,

这个事件真正为大众所熟知,还是网络时代之后,特别是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之后,在各种回忆录中被反复提及,才逐渐出圈的。

王旭知道,但是真的做不了什么,没有这个事件,也一定会有其他事件的发生。

丑国已经独孤求败了,他们不再需要华夏为他看住那个红色怪兽,

这会儿的华夏军迷是最悲哀的,所有的杂志上介绍的都是外国的武器,陆海空三军,无一例外。

这种情况要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华夏各种新装备一一亮相之后,才让军迷们吃了顿饱饭。

应该没什么问题。王旭仔细想了想,其实是在刚买的摄影机的技术列表找了找,嗯,果然有,这东西是一切需要姿态检测的设备的必需品。

es这东西后世可以做到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的尺寸,但那需要更高的芯片制成。

而这东西的原理是不变的,做那么小主要是为组合机械结构而服务的,单一的传感器,或者几种传感器的组合,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制程规格,华夏现有的芯片制程完全可以满足。

不过话说,伴随着超算项目的各种芯片研究,华夏的光刻机也成功突破,算是临时破了卡脖子的问题,小日子的佳能松口为华夏提供光刻机以及相关的各种设备了。

华夏最新的芯片工厂已经在魔都开始建设了,也不知道他们搞得怎么样,芯片厂这东西真不是有设备就能玩得转的,研发和经营一个都不能少。

前世,九十年代华夏几次建立晶圆厂,但最后都惨淡收场,人才的匮乏和管理能力的缺失,甚至对于芯片的敬畏之心不足都是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