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冯晓刚和赵宝钢的过去 (7,求鲜花评价票)

郑小龙当年的选择,决定了京圈的诞生。

而汪朔和叶经这两个人,则是整个京圈最开始的核心。

当然。

说起京圈来,自然也就绕不过冯晓刚和赵宝钢这两个人。

用沈飞对白梦研的话来说,这两个人绝对是京圈当中谁也没想到会发展起来的人。

那一年,二十六岁的冯晓刚退伍,谁能想到竟然是因为一场错位的爱情。

当时,冯晓刚已在部队待了六年,靠着从小就锻炼出来的一张能说会道的利嘴,在部队混得也说得过去。

可他偏偏以为,有个姑娘爱上了他那口怪石嶙峋的牙齿。

女孩父亲是话剧团的老同志,发现女儿心里长草后,准备连根拔除。

冯晓刚想着,这辈子什么都能怂,唯独爱情不能怂,于是挺身而出。

后来,冯晓刚就上了部队精简的名单,从部队退伍。

如果真有爱情,这还值得。

可冯晓刚后来发现,女孩有心上人不假,可心上人却不是他,而是民航工作的一个小帅哥。

等待分配时,冯晓刚曾在西直门看过一阵仓库,人称“西梁太守”。

后来,转业通知下来,他选择去了燕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彻底脱下了军装。

军装是脱下了,但这口气没咽下。后来这口气冯晓刚憋了十几年,被他拍成了《芳华》。

冯晓刚因为爱情离开了部队,赵宝钢却因为爱情找到了部队。

八四年,赵宝钢之所以能进入燕京电视艺术中心,除了郑小龙见他是个可造之材,除了林如为导演帮忙介绍,除了赵宝钢答应“北视”开出的三个条件之外,相信里面多多少少也有一个姑娘的原因。

这个姑娘叫丁欣,是粤西话剧团的台柱子。

当时丁欣帮团里一个朋友带点礼物给赵宝钢,没想到两人见面后都哆嗦了一下,那一眼决定了好多的事儿。

那个年代的爱情一共有两种。

一种是媒妁之言,一种是一见钟情。

赵宝钢的爱情很明显是属于第二种。

即便那个年代不用有车有房有存款,但基本也要门当户对。

当时对于他俩而言,主要就是编制问题。

丁欣在话剧团,是演员编,赵宝钢在钢厂,是工人编。

这该谁努力打破困境,自然不言而喻。

后来,赵宝钢在演完《四世同堂》后,就跟导演林如为商量,就算是端茶倒水,能不能让我留在剧组?

虽然人是留在剧组,但能不能进入“北视”,还得领导说话。

于是赵宝钢就成了“十项全能”。

剧组缺场记,他就是场记。剧组缺灯光,他就是灯光。就连剧组想吃饺子,赵宝钢系上围裙就能给包饺子……

导演林如为是个好人,见赵宝钢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儿、戏也说得过去,就跟“北视”领导班子递了句话。

当时的领导不是别人,正是刚当上“北视”副主任的郑小龙。

郑小龙也准备大干一场,想要招兵买马,见赵宝钢是个可用之才,就提出三个条件:

“不许跳槽、不许演戏、不许要房。”

三个条件赵宝钢如果答应,郑小龙就签字。

但就算上刀山下油锅,赵宝钢也得答应。

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答案只能是:“因为爱情”。

后来,赵宝钢成了郑小龙手下的一员大将,而另一位大将冯晓刚,也徐徐登场。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来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郑小龙找来汪朔、李小明、郑开龙三人吃饭。

四个人坐在蓟门饭店的包间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一边讲故事。

几天过后,汪朔定下了故事框架,李小明、郑开龙负责补充细节和人物,郑小龙回到单位拉来导演鲁小威以及尚未成熟的赵宝钢,一支简单的队伍就凑起了。

后来,

这只简单的队伍拍出的电视剧叫《渴望》,成了华国电视剧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部剧当时到底有多火?

简单说就是万人空巷,具体一点就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收视率。

很多年后,张雪友的演唱会开发了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抓通缉犯,被人津津乐道。

但当初的《渴望》播出期间,整个社会犯罪率直接下降百分之三十。

为此,有关部门还特意给《渴望》剧组颁了个奖。

再然后,

就是《编辑部的故事》、《燕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等一系列风靡全国的的电视剧。

而这,才是京圈最开始崛起的路。

郑小龙,也是京圈第一代的带头大哥。

陈凯和陈蓝这一次,就打算请郑小龙出山帮忙。

因为在陈凯看来,论起人脉关系,还没有人比这位比自己只小了三个月的老朋友更牛。

但是他不知道,这恰恰是沈静希望看到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