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出门谈生意

东山岛学校旧宿舍楼的损坏不算太严重,是四间连着的矮平房,屋顶被掀来只剩梁架,两边支撑的山墙垮了一半。

四间屋子里的东西早早就搬了出来。

宋巧绕着房子观察一周,觉得把两边的砖墙推了重砌,再将腐烂的梁架换个新的,然后铺上瓦片。

“晓玲,你去和瓦厂的人商量,以妇联的名义要两车的瓦片。”

这会在妇联的办公室,宋巧开了一个小型的会议。

确定材料数量和人工量。

“咱们派十人过去就成,一开始咱们打出的名声肯定是性价比高。”她得尽量在人工上帮甲方节约成本。

十人组成了两个班组,轮流做工,宋巧每天下午去学校记录一天的工程量,填好表格后给学校的李主任签字。

一开始李主任表示不用这样,两人也是做过一年同事的,他很相信宋巧的人品。

可宋巧却表示既然成了建筑队,那一切就得按流程来。这双方都认可了工作质量,她们才可以继续安心干下去。

而且待工程竣工,结算资金的时候也不会扯皮。

“宋老师很重视资料啊。”李主任笑着从胸口的口袋里摸出一只钢笔,在每页清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肯定啊,资料记录每日的变化,供我们交流、复盘反思,也能供后人认识这四间宿舍。”

“您别看我们就是一个劳动队,这些资料我们还完善成档案,成为我们建筑队的一部分。”

宋巧这句话,李主任感触很深。

第二天上午就开始一个人整理东山岛学校从成立到至今的资料档案。

几十年后,当东山岛学校成为历史时,这批档案也成了过去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修旧宿舍后,宋巧这边开始了脚不沾地的忙碌生活,她得拿着建筑队的简历寻找新的项目。

其他留在家里的妇女可是很羡慕能上工的。

苏钟军一手牵着一个孩子站在码头,不舍问宋巧:“去几天?”

“就三天。”宋巧无奈看着三人。

这送行的阵仗怎么跟生离死别的。

她擦干小女儿的泪珠,轻轻捏捏她稚嫩的脸蛋。

“妈妈回来给你们带大白兔奶糖。”

一听有奶糖吃,姑娘立马就止住委屈,哽咽问:“我能一天吃两颗吗?”

宋巧被逗得笑出声。

“你真是有了奶糖忘了娘。”

大女儿苏珍一听,急忙献宝似的说着:“妈妈,我不要奶糖,我要你。”

这嘴巴甜的,周围等船的人听见都眯眼笑着,慈祥打量她。

可宋巧知道这姑娘就爱拍自己马屁,多半不是真心。

她故意逗着:“那妈妈把奶糖都给妹妹?”

果然,小姑娘一怔,咬着下嘴唇不知道如何回答。

她纠结看向妹妹,犹豫一会,小声回着:“妈妈,我也想吃奶糖,但是你也早点回家。”

宋巧起身揉了揉孩子细软的头发。

“你真是个小人精!”

这回是到滨海市海市的郊区。

在滨海市偏北不足十公里的地方。

宋巧和同事刘桂湖拿着介绍信,住进县门口的招待所。

“宋老师,我有点紧张。”刘桂湖放下小包行李,看着窗外成片的稻田和明儿要去的公社,总觉得腿肚子有些发紧。

她是五年前到家属院的,住在筒子楼那边,刚来时候和筒子楼最没素质的张大妈吵了一架,从此一战成名。

王大嫂走了后,妇联调解员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刘桂湖很好补上这个空缺。

只要谁家发生矛盾,一听刘桂花上门调解,那男人都是自动拿出搓衣板给媳妇跪下。

她嘴巴太厉害,是怎么羞人怎么来,脏的,干净的词语都不限。

有人说她是妇联的同志,咋能说脏话,可宋巧和杨主任都觉得,有些骨头贱的还就只听得进去脏话。

宋巧扫视一眼屋子,条件还算不错。

她笑着:“你还怕啥?”

刘桂湖知道她说自己骂人厉害,可这回是出来谈买卖,那能骂东家?

“明儿咱们先去拜访公社的书记,下来再说去砖厂的事。”

这单生意是砖厂主动找上门的。

从妇联开始接揽工程,就和这家砖厂合作,可以说是老搭档。

这回砖厂过来送砖,看见妇联的建筑队在翻修学校宿舍,来的人便提了一句砖厂的宿舍情况。

这个砖厂不仅养活了两个大队的村民,这两年还替滨海市招收了回城的知青。

原计划在原有的宿舍后面加盖两栋的,可谁知道厂里的工人嫌工钱太少,宁愿每日只挣砖厂的钱,也不乐意兼职这砌砖的活。

他随口抱怨,宋巧却记在心上。

发电报一问,人家确实有这困难。

那不是刚好给对上。

她们没有专业化的建筑设备,但力气活不成问题,砖厂不乐意干,她们干。

睡了一觉,第二天两人先奔公社,电报里说过着这事得公社决定。

接待他们是公社的老知青,67年就到乐县,现在在公社大小也算个干部。

按照宋巧教的,刘桂湖先递上妇女建筑队的介绍册。

对方打开册子,宋巧看见他眉尾一挑,有些震惊。

册子是宋巧写的,里面整理了十年妇联接收的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整修家属院和马路都做了详细介绍,还抄写了近几年的各项奖章。

“你们建筑队很是优秀啊。”对方感叹。

“大部分妇女都是农村人,能干勤劳,有一身的力气。”

“而且咱们是妇联名下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也不会被人抓辫子。”

她含蓄表达了文化运动最忌讳的事。

对方先是一滞,很快笑出声,点点头表示她们来之前,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忧。

“大队人不乐意接活,弄得有一半人都住在老乡家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但是价格不知道你们听说没有,不太高。”

刘桂湖是第一次出门和男人谈生意,紧张来脱口而出:“多少?”

“一日五毛,你们是东山岛的,砖厂可以包你们中午一顿饭,其他的不包。”

宋巧听着没吭声,相比岛上的福利工程,出来才知道这工钱有多低。

她不由看向刘桂湖。

和她想的一样,刘桂湖一时难以接收,皱紧眉头咬牙不吭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