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养猪致富路24

八月十五凌晨, 小花生了十五头小猪,这十五头小猪。

“全部养起来,过年卖。”郁锦音家里的小花生了, 她也没有声张。

各家各户都忙着养猪,也没人盯着陈锦锦的猪看。

郁锦音和闻奚华至今为止一共在银行里存了两千块钱, 现在每月取出一百块来用于买牛骨、贝壳等饲料配方。

而养在前院的年初来回来的小猪名字就叫小白,也是一头小母猪, 六月份成熟开始配种,到了十月底时,又生了一批小猪仔, 这一次一窝有十只。

加上六月份时孙新颖给的两头小公猪,现在一共有十四头猪。

只不过小猪居多, 而且小猪在一开始要跟着母猪吃奶, 一个月之后才能断。

郁锦音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闻奚华自然也要帮忙,很多事情他都要学着插手。不可能两人一起割猪草或者一起从地里回来后, 闻奚华躺在床上休息而郁锦音一个人在猪圈里忙。

闻奚华每天都要和她一起查看猪圈。

比如今日母猪的奶发炎了, 需要热敷通乳, 郁锦音一个人忙不过来——毕竟一头母猪就有七对奶,她挨个搓乳腺, 估计要搓到天亮去!

这是足以让闻奚华奓毛的工作,闻奚华能什么样呢?他无奈下还是选择默默忍受, 和郁锦音一起在猪圈里忙到半夜。

倒是只猫崽看着爸爸妈妈伺候主崽时眼睛亮了一下。

郁锦音说:“你看看它们这眼神,看到奶走不动路了。我看郁姿这就要打算冲过来尝一口……”

闻奚华脸红:“……”一手一只胳膊窝里还夹一只拎到屋里去,然后关门。

然而猫崽们会开门,也会开窗。

两分钟后,只猫崽站在房顶上, 看着女主的奶喵喵叫。

郁锦音招手:“……真想喝?那你们就尝一口!”

“咪呜~”

只猫崽睁圆了眼睛,排着队下来,在小花面前坐定。

小花睁开猪眼睛,看了一眼只猫,有主人在,它也不担心只猫咪捣乱。

它们也捣不了什么乱,也就拿爪子朝它隔空比划两下,但是根本不敢靠近。

然后下一秒,其中一只猫咪就闷头趴在了母猪肚皮上,蹭蹭肚皮,郁姿心里想说:啊,真温暖!

然后再吸了一口奶后,郁姿脸色有点不太好,不好喝,她吐出来,喵喵叫着连连后退……

后面两只猫看看它,心想都是奶那能差到哪里去,之后喝了一口猫脸就露出怀疑人生的表情。

“……”

这味不对,它们印象中奶是甜甜的,香香的,绝对没有腥味!

郁锦音看着它们噗嗤一声笑了。

闻奚华是一副丢脸的表情,眼神无奈地看着它们。

时间一晃而过,猪崽们都健康长大。

大队里也买了拖拉机,而最让村民们轰动的是陈锦锦家里买饲料都要用拖拉机拉才行了,而且大家都买饲料,只有她家一买就要买半个车斗。

半个车斗的粮食最多只能吃一个月,根据陈锦锦自己说的算她们家的猪一天就要消耗六十八斤猪食!

“你们去看了吗?陈锦锦同志家的猪养的可真好啊!”

“那可不是嘛,连他们家的猫崽子都知道跟在人屁股后头割猪草了!”这是有人亲眼看见的,他们家里养了只猫,看起来很干净漂亮,喂得都是跟人吃的差不多,也从来不抓老鼠。

它们也从来不乱跑,看见邻居有时候还会喵喵叫,叫声特别甜。

就是个子比一般的猫咪小一些,好像有些先天不足,看着也很是让人心疼。

它们也的确会“割”猪草,用嘴巴咬着拽着,往筐子里放。别人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猫儿知道,没办法,爸爸妈妈两人实在是太累了。

直到年末的时候,郁锦音一共准备把十七头二百十斤的猪卖到食品站,包括孙新颖送给郁锦音的两头猪。

孙新颖六月底送过来,过年时已经长到了二百十多斤。因为是公猪,家里不需要那么多,所以一起送到了食品。

今年过年时热闹些,不仅仅郁锦音的父母来了,就连闻奚华的父母也来了,双方父母几乎是同一趟到了车站,又一同坐车来到了乡下。

他们在坐着回村的拖拉机上时就意识到对方是亲家。

四个人也都是无语了。

怎么就这么巧都选择了回乡下过年呢?

袁红玉问闻母:“亲家呀你们在海市不忙吗?”

闻母赶紧说:“不忙不忙,我家儿子娶了你们的女儿这么久了,我们这当父母的都没有登门,心里也着实过意不去,这不,今年就算再忙,也要趁着年假下乡来看看他们小两口。我听说锦锦养猪很厉害,我们闻奚华能娶到这样的妻子真是他十辈子修来的福分。”

袁红玉听到这话心里自然是受用的:“闻奚华确实很好,这孩子又能干又会疼老婆,他们夫妻俩那小日子过的,比话本里的还要甜蜜!还是亲家母你会教孩子啊!”

闻母又说:“哎,您就别夸咱了,您养的孩子多好,去年的报纸我到现在都还留着呢,也不知道今年会不会上报纸,锦锦这孩子我看着就是喜欢,我是愿意把她当亲生女儿疼的。你瞧,这箱子大包小包全是给锦锦带的礼物。”

袁红玉一听闻母这么说,心里的胜负欲一下子就提上来了:“谁说不是呢,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呀到了哪里都牵挂着他们,我们大箱子,全都是给我女儿拉的实验仪器!!!”

这下闻母瞪大了眼睛:“什么仪器呀?”

......

七九的年过年的那一天,村子里依旧是人山人海,不仅仅是本村的村民们围观,就连其他村也来了。

拖拉机上用高高的绳子锁围起围栏,一头头猪被赶了上去,这自然是要废很多功夫,猪害怕陌生的环境,这么多人盯着它看它就害怕,好在随着车上的猪越来越多,后面的猪上车也就没那么难了。

因为一辆车最多装六头猪,所以郁锦音还接了另外两个大队的拖拉机,也就是说总共有辆拖拉机来运猪。

就在这时,有人喊:“陈锦锦!闻奚华!你们父母来看你们了!”

郁锦音和闻奚华赶紧出来,顺着人群看热闹的方向看过去,果然,从一辆陌生的拖拉机上下来四个中年男女,两男两女,其中一对是陈锦锦的父母,另一对是闻奚华的父母。

闻奚华和郁锦音主动走上前,郁锦音虽然是第一次见闻奚华父母的面,但还是主动上前帮忙把双方的行李接过来:“您坐车这么久想必是累了快来屋里歇着。”

闻奚华父母点点头,激动地看看儿子又激动地看看儿媳妇,都很满意:“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郁锦音:“卖猪。今天家里的猪出栏,一共十七头猪,一辆拖拉机拉不过来,所以要用辆。”

四个家长这会功夫已经听地目光呆滞了,他们要卖十七头猪?

袁红玉夫妇俩再次重新审视闻奚华和郁锦音,这两人莫不是长了头六臂?养两头猪的时候都快累死了,袁红玉可是亲自体会过养猪生活,天天不是割猪草就是割猪草,一睁眼就是干活的日子,这才是两头猪。

十七头这么大的肥猪,这两口子都过得是什么日子呀?

袁红玉看女儿和闻奚华,看完后心里叹息,两人都瘦了。

闻奚华也帮忙拿着行李去了屋子里面。

“爸妈,你们来了,那就正好现在这屋子里歇着,帮忙看一下门,顺便熟悉一下这里。”闻奚华给双方父母斟茶倒水,“等我们卖完猪回来,咱们再做个新床或者买一张,这些你们都不用操心了。”这是农村,又没有招待所,也没有宾馆,条件落后只能住在家里,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现造一张或者买一张床。

四个父母也知道住宿确实是问题:“你们快去忙去吧,床的问题你们就不用操心了,我们这么多人,造个床还是可以的!”

“是啊,家里我们给你们看着门,去吧。”

现在前面院子里也都是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后院地方小,最多养十头猪已经是挤得不行了,更别提还要把公猪给隔开,那公猪舍改得都快成九宫格了!

四个父母放下行李后,喝了几口热茶暖暖身子,然后都跑到门口看热闹。

“数清楚了吗?一共多少头?”

“一共是十七头! ”

“天啊,十七头这么壮实的猪!这得卖多少钱啊,我这辈子都不敢做梦想。”

“你们家的猪不是也要卖吗?”

“但是我们只能卖头,每头猪撑死一百五十斤啊!这还是我们拼命喂猪草的结果。他们两人真有钱啊!”

“哎,这下更有钱了。”

闻奚华原本打算留在家里看着猪,因为小花八月中旬生了第一胎断奶后,郁锦音就又给小花配种了,用的还是自买来公种猪。另一只小白十月底生下了第一胎,十一月时郁锦音也给小白安排了□□。

现在小花已经生了十四头小猪,小白肚子里还揣着崽儿,所以家里也离不开人。

但是既然袁红玉夫妇和闻奚华父母都来了,那家里暂时不用留人了。

闻奚华知道袁红玉夫妇应该不是那种计较的性子,自己的父母更不是,所以就由着他们在家里看家,自己和郁锦音一起出门。

郁锦音跟大队长和韩书记坐拖拉机拉着猪去了食品站,食品站的人看到这阵仗再次惊到了。

“这么多猪?这是你们一个村的?”

韩队长自豪道:“是去年家里养出了猪王的,他们家今年卖十七头猪。麻烦同志们给咱们称一称!”

食品站的人都呆了,惊讶地长大嘴巴:“一户人家养出来的吗?”

“这猪真得肥,跟去年养的猪王一样结实。”

“这猪这要宰到什么时候呀,这么壮,来来来都来搭把手!”

有人给猪的耳朵上画上记号,一号猪二百四十八斤,二号猪二百十五斤,号猪二百五十斤,四号猪二百十二斤......

听着这一串串计数,周围围观的人群再次合不拢嘴巴了。

食品站站长又找到了报社,还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上级,因此很快在称量猪的时候,不仅记者来了,就连县里市里的领导都惊动了。

领导们下车,看着一头头猪,脸上的表情同样是震骇的。

“同志你好!我是□□,这些猪都是你们夫妻养出来的吗?”

郁锦音和□□说话也不怯场,镇静自若道:“书记您好,我是陈锦锦,这位是我爱人闻奚华——”等双方所有人都握手后,郁锦音才郑重介绍道:“猪都是我们自家养的,也基本都是我们自己配重生的,现在家里还有崽猪二十多头。”

就连陪同□□的官员也一齐惊住了:“太厉害了!”

然后众人又跟着□□去关注了一下这些猪们的体重,每一只都在特级以上,甚至别特级的标准高出将近一百斤!

记者们则是挑着重点采访了一下郁锦音和闻奚华,然后又拍下了他们和□□谈话的照片。

到了该结账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眼巴巴地看着郁锦音夫妇。

“粗略估算一下,这不得卖两千块钱?”

“天呐,两千块钱呀。”

“光是返还的猪肉就有几百斤吧!”毕竟现在的政策是年出栏一头合格猪就返还二十斤猪肉,这两口子今年出栏猪十七头,保守估计十七头乘以二十斤猪肉,那就是百四十斤猪肉呀!

周围的百姓都觉得百四十斤猪肉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反正他们长这么大,家里过年就没有这么多猪肉过,最多杀一头猪时,肉多点。

然而也不是家家户户有肉吃,因为粮食产量少,遇到旱灾洪灾,干的工分还不够兑换粮钱,自家的猪杀了之后还要还欠着大队里的口粮钱。很多人家过年后清完账,家里也就只剩下一根猪腿。

只有家里劳动力多的人家一年到头能攒下百十块钱,才舍得多买一头猪崽子。食品站的人见过卖两头猪头猪的,就从没有过卖四头猪以上的!都是稀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