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挨罚的朱柏

大明的皇子,前期的教育过的着实不容易,最早,老爷子请宋濂教朱标。  宋濂很实在,就问了朱元璋一句话:不听话能不能打,老爷子也很给面子,二话没说,撂下句不死即可。就乐呵呵的把朱标卖给了宋老夫子。  那时候的朱标,刚到蒙学的年龄,孩子脾性,调皮的不行,让乖乖的坐那读书,根本不现实。  所以刚入大本堂那会儿,见天儿的挨揍,手被宋濂抽肿了好几回。  而到了这些年轻的王爷,碰上李希颜,更是倒了霉,这老家伙比宋濂还喜欢动手。  动手的时候也很有特色,从来不打手,戒尺就是个光看不用的物件儿。  老夫子的理由很充分:手打肿了不能写字,就有理由不上课了,是以上课从来不用戒尺。  所以谁犯错了,一般都是拿着写字的毛笔,往脑门上楔。  “梆梆梆”声音倒也清脆。  朱柏气的浑身都抖搂,但是拿这个老夫子丝毫没有办法。  可朱柏就没有任何行动吗?  不,当然不是。  皇宫院的孩子都早熟,像朱柏这样的人,粘上毛儿就是猴儿,平常鬼精鬼精的。  第一次挨打的时候就想了法子,发誓要把这个李希颜挤兑走。  趁着老爷子检查课业的时候,故意把挨打的痕迹弄得深一点,专门站在显眼的地方让老爷子看。  朱元璋那是什么人!一场大灾全家死绝,没爹的孩子闯荡天下,受尽了冷眼嘲讽,比任何一个人都看重亲情。  别看管的严厉,但那是希望他们走上正途。提起儿子,内心比谁都柔软,平常磕着碰着都要难过好半天。  换句话说了,我儿子,我打行,换了旁人?要尝尝咱宝剑是否锋利吗?  再加上朱柏他们几个添油加醋的胡说一通,尽管知道被利用,但老爷子还是勃然大怒。  打我儿子!那还了得,谁敢这么不给咱老朱面子?当即就着人把老夫子扒了裤子廷杖。  其实这事儿,要搁在朱标头上,多半也就这么罢了。谁让他是太子储君呢!严厉些没

什么不好。  可这几个小儿子,老爷子倒是没什么太大的指望,边王的名额,大都被前面几个大的占了,至于这些小的,除了一个还没入学的宁王朱权,其他的都是封内王。  对于这些小王爷,老爷子的意思多半是将来就藩的时候别让闯祸,好好享受富贵,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善待百姓,知道节约粮食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赶紧给老朱家添子添孙、开枝散叶,安安分分过完一辈子就得了。  没有多大期望,就不会有多大的失望。是以朱元璋听到小儿子挨打的时候极为震怒。  最后还是马皇后给拦了下来:  “是你听人家有学问,眼巴巴上赶着请人来的,哪有你这样的?”  “请来了你就这样对人家?那以后谁还敢挨你的边儿了?”  “漫说人家没错,人家用尧舜的标准教育你儿子,你生的哪门子气?”  “愚庵先生(李希颜字)这么大岁数,你本就理屈,再让廷杖打出个好歹,俺看你这老家伙怎么收场!”  老爷子还是老大的不乐意,可是念及马皇后,这才作罢。  言归正传,李希颜看到朱柏气的哆嗦,丝毫不以为意,轻飘飘留下一句话:  “这堂课你站着听!”  随即翻开了一本书,阴阳顿挫的念起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跟读!”  “......”  不知不觉,殿外的日晷已经指向了午时正中央,日头已经完全升到了最高。  殿里的众人,包括领诵的李先生,也是热的汗流浃背,不过却没有丝毫的不耐,倒是十分的敬业。  树上的知了从清晨的水汽下去,便开始没完没了的嘶叫。一声接一声,惹的人心烦意乱。  聒噪的蝉鸣,预示了夏天的到来。  读书的时候是枯燥的,小嘴就没停过,一直读了近两个时辰,半晌就给了盏茶的时间出恭,朱雄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到最后。  直到听到李希颜说道:  “下堂,请诸位殿下暂且用膳歇

息,申时初刻,臣在此恭候诸位殿下。”  施了一礼,李希颜倒是毫不拖泥带水,扭头便走。  朱元璋精力旺盛,是个十分喜欢定规矩的人,在位几十年,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大到家国大事、江山安稳,小到鸡毛蒜皮、针鼻儿线脑。  从古至今,不论民间还是宫廷,正常来讲,正餐一般都是两顿,卯时(早上7点)早膳,未时(下午两点)晚膳,而宫廷中,虽然正餐还是两顿,但是会有不少的福利,拿皇帝来说,会有早茶晚茶夜宵之类的加餐,倒也不至于饿着。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粮食不够。  可到了明朝,民间还是两顿,而宫里边却是三顿,早膳、午膳、晚膳。  主要宫里不缺那点吃的,另一个便是朱元璋早年要饭饿的狠了,几天没有一口嚼谷那是常有的事,不吃饱就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最出名的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  再者,朱元璋儿子多,小孩子长身体代谢快,不一会就饿了。  所以明朝的皇帝,各个都是肥头大耳,身材发福。  “呼”朱雄英大出一口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扭头看去,朱椿他们也都是一脸的如释重负。  朱柏就更不堪了,整个人瘫在了椅子上。站了近两个时辰,腿肚子直转筋。  一脸的白毛汗还不来得及擦,嘴里犹自骂道:  “老子一定要杀了这个老匹夫”  朱雄英听见朱柏的嘟囔,不由的暗中诧异:这小子有点彪啊,朝廷大员,还是东宫的人,是你说杀就杀的?不过很快就释然了,也正常,朱允炆削藩的时候,直接带着全家自焚,正常人谁能干出这事儿。  紧接着,简单收拾了下东西,跟几位王爷道了句好,就走出大殿。  殿中还好些,大殿盖的高,绿瓦不吸热,瓦片也厚,根本晒不透。  可出了殿,铺天的热气就逼了过来,吹出来的风也带着些燥热。  墩子正在一旁阴凉地背日头。  天热的没有说话的兴致,朝墩子招了招手,就直接朝坤宁宫走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