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驳诏之由

秦始皇关注点在于,分丞相的权。嘶,明朝时的六部沈悠大致那么一说,没有丞相,还得另外再想个新的位子干丞相的活,秦始皇不太乐意费这个劲瞎折腾。

宋朝,宋朝的官制沈悠都不带提的,毕竟宋朝的官制一味重文轻武,沈悠是恨不得赶紧说完。

大唐,嗯,李世民确实很是不错,开创的贞观之治也很是让人心向往之,秦始皇都在想,沈悠会不会细细说说官制呢?这要是说了,他也不是不能学习学习。

终于让他等到了!

【三省六部制,是根据各朝各代慢慢发展衍生的,非一朝而定,不过,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所以大隋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这一点上,相当类似于秦朝。但看大家的投票可知,隋的热度和秦始皇差得有点远是吧。】

杨坚……好了天幕,我已经够心塞的了,莫要再打击我。

【三省的名字多有改变,不过职责基本分工不变。三省是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门下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尚书下设六部,负责执行诏令。】

秦始皇一听,哎哟,这机构好啊,简直太好了,比他现在的三公九卿要好得多。加上六部,这完全可以相互制约,他还用担心再有人像赵高,李斯他们那样矫诏吗?

刘邦听着一下子转向吕雉,没办法,这回他没把萧何叫过来一起听,也是因为感觉到好些事当着萧何的面不好说得过于直白。此时有想法,刘邦可不就转头向吕雉,同吕雉讨个主意。

“这三省六部倒是极为不错。”刘邦也是心动,毕竟要说平衡,刘邦无时无刻不想着到底该怎么平衡,功臣那么多,如韩信等异姓王,何尝不让他如鲠在喉。

“陛下认为能解决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可是,那是中央的机构不假,但对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处境能够有所改善?中央,大汉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中央,而在异姓王。

”天幕所言能听见的不仅仅是我们,但凡我们有所异动,只会让他们更警惕,对陛下而言并不是好事。”刘邦刚刚登基,位子尚未坐稳,这种情况下突然要改官制,会不会把原本站在他们这边的人也逼成了别人的人?不可不防。

刘邦何尝不是那么一个意思,”倒不如留着,来日再用。”吕雉冲刘邦一笑道:

”陛下所言甚是。”刘邦抬眼,他说什么了吗?明明说什么的是吕雉。

于刘彻而言,三省之制并非不可以学,但怎么说呢?他并没有忽略眼下大汉的处境,世卿世禄,还是先把六部听了吧。

杨坚听着自己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后世用得相当顺手,这心里就极不是滋味,他总结的好东西都没用上手,怎么就尽便宜了别人。都怪他那些不争气的儿子!

【中门长官为中书令,设两位;门下省称侍中,亦设两位。尚书省设尚书令,其下左右仆射,协助尚书令行事。但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曾为尚书令,因此终唐一朝尚书令皆不设。尚书之下六部,分别是吏、礼、兵、刑、户、工。】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礼部考吉、嘉、军、宾、

凶五礼之用,后来也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和审核刑名;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这回三省六部制说得足够清楚了,隋唐之前的一干人都听得真真的,该吸收的就吸收,该活学活用的也活学活用。

【诚然三省六部虽然分了丞相的权,同样也约束着皇帝,毕竟各方的职责都是相当清楚。但要说魏徵敢一再驳了李世民的敕令,这也是李世民自己再三要求的,按李世民的话来说,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脑子想不到所有事,所以才需要选择官员良才帮他处理国家大事。作为皇帝只需要选拔和任用贤才,执行严格而合理的法制,谁还敢胡作非为。所以,李世民也再三要求众司官员,如果发现他下达的敕令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必须坚持议奏,不能一味顺从他的旨意施行,这是李世民对臣子的要求。看看,看看咱们太/宗皇帝这态度,巴不得有人能盯着他点,生怕自己做错事。谁能比?】

嗯,这个,这个,哪怕是秦始皇也得承认自己比不上,比不上!

刘邦那是直接当作听不见,怎么的,李世民自己要找罪受,关他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学。刘彻就更不用说了,他这辈子被人管得够多了,余下的日子完全不乐意再让人管着。杨坚!!!这被人管着是什么好事吗?李世民咋个想不开呢?李世民!!!谁想不开了?你自己说说,为啥后世皆向往大唐?

杨坚败!

【对的,我又

想夸二凤了,实在是不能不夸。自来的皇帝恨不得把大权全都握在自己的手里,哪有像李世民这样时时刻刻生怕自己权力太大,得意忘形,做出损及百姓国事之事的人。唐太/宗这样的人,亘古未有。】沈悠就是不想夸人都不行,谁让李世民把皇帝当成了标榜,后世之人,人人都以他为目标,却再没有一个能超越他。

李世民被夸得不太好意思了,他不就是做了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吗?以法治天下,哪怕他是帝王也不能毫无约束。一个失去约束的人,随着权利越大,越容易迷失自我。他可是立志要做明君的人,绝对不能忘记这一点。

秦始皇陷入了沉思,皇帝的权利也应该有所约束吗?更应该收纳谏臣,广开言路,唯有如此才能找出天下大治的办法。不,是寻到令天下大治的人才。想要国泰民安,想要天下永存,非一人所能成。

况且,天幕都已经提醒过他了,他要是再一直不顾自己的身体,他现在是不用丹药了不假,也未必不会把自己累死!

秦始皇必须不能死!他的儿子没一个能担得起天下的没事,他自己再教出一个能干的孙子来。他就不信了,果真天要亡他大秦!

【李世民是个脾气火爆的人,连着被魏徵驳了几回,就算他之前是给过臣子这个权利,但人在气头上能记得起来自己说过的话。把魏徵唤过来的李世民完全就是一副你魏徵要是说不出一个好理由,我绝对不会饶过你的架式。魏徵却是不慌不忙直指李世民失信于天下。】

【李世民一听就傻眼了,他就是征个兵而已,怎么就失信于天下人了?魏徵莫不是信口雌黄?】

【魏徵对答如流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可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之物又是什么?”】

这个,这个,不过都是些说辞。李世民成了皇帝,自以为聪明的人用这样的说辞无非是想讨李世民的欢心,这个事也怪不到李世民头上的是吧?

【到此为止并没有说到重点。魏徵继续举例道: “陛下曾下诏免关中地区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可是不久又诏令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是不会责怪。偏偏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陛下如今再征兵员,

还说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些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陛下是信不过地方官员吗?既然信不过,为何还要将日常公务委托他们办理。这难道是陛下的以诚治国之道吗?”】

李世民作为正主,面上有些讪讪,这确实是他考虑不周,是他有错。

【一听魏徵陈明利害,李世民马上改正,肯定道:“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听你说起国家大政方针,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任,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治理?朕之过也。”不用说,征兵一事就此作罢。李世民更是赐魏徵一只金瓮。不得不说,咱们二凤不是一般的大方。比起那些个小气的皇帝来,怪不得那么多人一心一意追随,愿意为之鞠躬尽瘁。】

朱元璋表示,有被内涵到。

大唐的臣子们纷纷表示同意,没错没错,他们陛下一向大方,从来不会亏待他们这些臣子。大宋对此也是相当有资格张嘴的,毕竟他们可是很富的,当官的必须也不能亏待了。然而有钱有什么用?还不是一味议和?

对臣子宽厚,那对的是什么臣?文臣。武将在他们宋朝是什么待遇,他们敢再吱声?好大的脸和唐太/宗碰瓷?边儿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