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 荀灌

谁都能听得出沈悠言语间的愤怒,男人欺压女人也就算了,最让人寒心的肯定是女人也在欺压女人。

本来女子就已经很苦了,还要被人雪上加霜,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但是,写下《女诫》的班昭在无数女子眼中是罪人,同样班昭也是我们华夏古代第一位能够进入修撰“二十四史”行列的女史学家,对完成《汉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班昭写了十几年,才终于把这本《汉书》续写完,她在其中付出多少心血,倾注多少精力,当我们现在读《汉书》时,对她是充满敬意的。感谢她为了《汉书》的付出,如果没有她,或许我们看不到这一本完整的史家巨作。】

前面沈悠是骂班昭写下的《女诫》不假,可是,同样也不能抹去班昭的功劳。

【班昭的才学,是连当时的皇帝都极为赞许的,而她与班超、班固兄妹情深。班固早逝,她便为班固继续帮他把未完成的史书巨作《汉书》写完。班超镇守西域,年迈之时思念故土,上书请求回国,班昭也上疏汉和帝,请让兄长告老返乡,一份奏书写得情真意切,也让汉和帝为之感动,召班超回国,允他还乡。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看看班昭写下的奏疏,我放在这儿。】

沈悠将奏疏挂上来,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楚。

【虽然刚刚我在骂班昭自己写出了《女诫》这样要求女人三从四德的书,自己却完全没有做到,但我庆幸于她没有做到,否则怎么会有《汉书》的完成?又怎么会有一代文史家班昭流传后世?班昭的成就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我们敬重于她在那样的时代下,凭自己的才学让人看到,从而可以参与编修《汉书》,让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并非不如男。而且,她对我们邓绥是起到助力的作用的,她没有站在朝堂之上,没有和那些男人们光明正大的斗,可是她却站在邓绥的身后,为邓绥管理天下出谋划策,让邓绥不至于那么孤单。因此,班昭喜丧时,邓绥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以示对她的感谢和肯定。在最后,我依然想不明白,班昭怎么就能写出《女诫》这样的内容来呢?】

别说沈悠了,听着班昭的作为,她既不是那传统的女性,做不到三从四德,她还参与朝政,可以说,她在《女诫》中不让女人去做的事,她其实都做了。这真是,让人不知如何评价。

【历史有许多未解之谜,人性本来就是很复杂的,这世上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我们要骂写出《女诫》一书,被男人们利用,坑惨了数千年女性的班昭,同样也敬重那一个为兄续写出史书巨作《汉书》的班昭。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谁呢?东汉时的太后专政那是真不少,到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时,以才名而扬天下的女子更是不少,如蔡文姬,如年近八荀开课授业的宣文君,她们都算是相对流传甚广的才女,我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个以十三龄,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救得阖家性命,一城将士性命的姑娘荀灌。】

十三龄,是十三岁是吧,突围求援救一城将士性命

?带人突了多少人围?有那么厉害的吗?

【一听这个荀姓,多少人想到了三国时鼎鼎大名的家鼎-荀氏。荀彧、荀攸,一个个都是顶顶高人。荀灌正是荀彧的五世孙女。】

虽然三国的人物不是第一回出现,荀彧却是第一回,为此,尚未出仕的荀彧错愕的抬起头,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他们荀家竟然出了这般厉害的小娘子吗?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随着司马家捡漏一统天下,建朝为晋。荀灌大约生于西晋孝惠帝太安二年,也是当时的晋朝来南将军荀崧的女儿。不过,等荀灌略长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各地叛乱不休,各方势力趁此良机争权夺利,也兴兵抢地盘。《晋书》有载,荀灌幼有奇节,荀崧为襄城太守时,坚守卫襄城,对于前来向他提出,让他交出襄城的杜曾这个和自己不同阵营的人,他严词拒绝。】

【一看好说不行,那就来硬的呗。杜曾当即下令围困襄城,荀崧手下的守兵不到一千,虽然倚城而守,接连几日都没让杜曾攻下城来,可荀崧相当清楚的知道城内的真实情况。青黄不接,粮食所剩无几,想跟城下的杜曾打持久战,那是痴人说梦。】

【于是,荀崧召官吏们一道议事,商讨应敌之策,最终荀崧拍板,他们不能坐以待毙,而要向来南将军石览求救,希望能够请来救兵。可是,荀崧有主意不假,却不代表底下的人愿意配合。听到荀崧的意见时,没有一个人回应,换而言之,在一城生死存亡之际,无人愿意出城求援。】

听到这话,多少将士嗤之以鼻,贪生怕死之人,还谈什么保家卫国,无异就是天大的笑话。

况且,这可是一城生死存亡的时候,最是考验人心。

当然,也有人注意到一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司马家捡漏一统天下,建西晋?

别管是处于东汉末年的人,或都是三国鼎立时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司马两个字上。

捡漏这个词他们结合上下的意思,能不知道是什么含义?司马,是哪个司马家?

更让他们无法忽视的难道不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天幕你倒是仔细说说看,什么叫八王之乱?又什么是五胡乱华?

【荀崧是伤心的,同时也放了话,无人敢出城求援,他亲自去。言罢这就要付之行动,那可怎么行呢。荀崧是他们的主心骨,要是这个主心骨不在,城可能马上就守不住了。在这个时候,十三岁的荀灌出现毛遂自荐。具体荀灌是怎么劝说荀崧的并无记载,荀崧最终同意荀灌出城求援。毕竟,相较于手下的将士无一人开这个口,他的女儿张了这个口,其胆识和心存之大义,非常人所能比及。】

可不是,人不怕不比,就怕比。

这一比是真真丢尽了人的脸。亏那满堂的男儿还食君之禄,却连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都比不上。

【荀崧亲自挑选了十几个勇士,跟随荀灌一道突围。荀灌乘夜色带领十几名勇士打算偷偷突出重围,终是被杜曾军中的哨兵察觉,他们一路追杀,荀灌等

人是边打边撤,

一路往北跑到鲁阳山中,

十数名勇士战死,只剩荀灌一人得以逃脱。突出重围的荀灌不敢逗留,日夜兼城赶路,终于让她赶到石览所在地,也得以见到石览,荀灌不曾迟疑将信上呈石览,同时也说明来意。】

【石览本也是在沙场上身经百战过的人,自知荀灌能够突围而出十分不容易,更别说这一路长途跋涉是有多么艰辛,自为之胆识而惊叹。待看清信中内容时,也将自己的困境道与荀灌,他手中的兵马不多,若想要救援成功,须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才能成事。】

【荀灌一听即计上心来,表示她可以代父写信给南中郎将周访。如此,荀灌便代父表示愿意与周访结为兄弟,以请周访为援。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好奇无比,这句话竟然那么管用吗?一句结为兄弟就能让人不远万里的前来救援?】

【那就不得不说说当时的一个大环境了。自曹魏以来实施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上品无庶士,下品无寒门。大致说说所谓的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所谓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刚开始这样的制度确实为曹魏带来了不少的人才,可是这样一味只靠人评定所谓的人才是好是坏,也就造就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各世家相互品评。这回你品我家的人是上上,下回你评我家的人是上中。到西晋之时,这就更成为了所谓世家的游戏,以至于各家开始搅动风云。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这句话因何而起?正是因为随着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彼时的王谢两家权势滔天,以至于皇帝的位子都差不多由他们来决定。】

嘶,听到皇帝的位子都差不多由臣子来决定,谁能有什么好脸色?

秦始皇想到自己辛苦的将大权集中,只为了能够让天下从今往后都由皇帝总揽大权,结果后世的人竟然落到这等境地,臣子凌驾于皇帝之上,哼,这可真是够没有用的。

【当然,这一切也并非都是制度的问题,司马家得位不正,那是古今之最,当街杀皇帝,他们家是第一人。】秦始皇正不屑着,结果下一刻沈悠又丢出一个重磅消息。

嗯?当街杀皇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