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肯定不会被降维打击了

所以,自己哪怕是带领大明的舰队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与突破,最后还是倒在了所谓的认知极限的范围内。

马三保起身认真作揖行礼,真诚说道。

“谢谢姜先生,让我看到了世界之大。”

马三保心中暗下决心,既然自己已经突破了认知极限,如果姜星火预测的未来是准确的,那么他一定能抵达新大陆,为大明带回无数的财富和希望,为自己争得名留青史的荣耀!

同时避免那个船队被废弃,大明又重开海禁的未来!

“没什么,若是你真的能出了诏狱,日后参与了下西洋,把这番话转达给郑和,或许还有发现新大陆的可能。”

马三保刚想要说什么。

“嘟嘟~”

尖锐的哨子声响起,放风时间结束了。

姜星火拿起地球仪,看着他说道:“你我今日既然是狱友闲聊,这样吧,不如你畅想一番,假如大明真的发现了新大陆,会对大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大天界寺内,同样有一个倍感孤寂的人在眺望夜空。

夜风轻柔,吹动了伫立在钟楼上这位老僧的黑色袈裟。

“师尊,这是诏狱内的暗桩送回的密函。”

只见这老僧面色蜡黄形如病虎,三角眼一睁,便是杀机毕露,正是人称“黑衣宰相”的道衍

“阿弥陀佛。”

道衍伸出枯瘦的五指,捻起信纸,缓慢展开——

“嗯?”

道衍挑眉望着密函上的字迹,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暗桩说,这是一种名叫‘地球仪’的工具,可以定位世界上各种特殊的地理坐标……”

道衍忽然问道:“你说这地球仪具体是什么模样?”

旁边侍立在一旁的弟子非是旁人,乃是如今大天界寺的住持,也是大明僧录司左阐教,法号觉醒。

大天界寺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泰定二年,朱元璋立国后,改为“大天界寺”,承担了修纂《元史》和培训朝贡使者礼节的工作。洪武二十一年毁于火灾,于是迁到了聚宝门外的凤山重建。

大天界寺规制宏敞、殿宇巍峨,在大明的佛教界也拥有超凡地位,为了管理天下僧道,朱元璋在礼部之下设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僧录司就设在天界寺。换言之,大天界寺就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机关。

这位名义上的天下佛教二号人物此时恭谨地答道:“回禀师尊,弟子猜测是类似于罗盘形状?”

道衍不置可否,继续阅读,嘴唇微动:“疑似谪仙?果然有些本事。”

道衍沉吟片刻,吩咐道:“加派人手注意诏狱,锦衣卫那边不得私放、私杀囚徒。同时加派暗桩进诏狱,监视姜星火,查找更多证据。”

“是!”

老僧又道:“再命人严守诏狱周边,切勿走漏半分消息,以免节外生枝。”

“弟子遵命!”

“去吧。”

等大天界寺住持离去后,道衍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眸中泛起异彩,喃喃道。

“这个世上竟有这等妙物,倒是为下西洋省了不少力气。”

顿了顿,他继续道:“罢了,若是真有谪仙临世,也少不得老衲亲自去会会。”

道衍又独自站了良久,突然轻轻念诵起《楞伽经》来,声音沙哑而沧桑。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应天府,奉天殿。

雄鸡尚眠,东方未白之际,朱棣就已经起身前来处理政务。

朱棣身穿盘领窄袖袍,以透犀束带,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后面,正有条不紊地批阅着各地送上来的奏折。

这位永乐大帝,在经过堪称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四年靖难之役,成功接手了这个偌大的帝国之后,已经开始渐渐熟悉了皇帝这份工作。

正值春秋鼎盛之际的朱棣,迫切地希望以勤政的方式,来让臣子们看到他这个皇帝并非只是一位当世名将,而是有些丰富且老练的执政能力。

但即便是永乐大帝以他爹朱元璋的作息标准来处理政务,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也不得不承认,像朱元璋那样平均一天批二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国事,对皇帝的耐心和健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爹,您乏了吧?”

眼看着朱棣像是握着刀枪一样握着毛笔的手,动的越来越慢,在金柱阴影中的三皇子朱高燧,捧着等了好半晌的食盘走了出来。

朱高燧没有穿皇子应穿的燕弁冠服,反而是一身飞鱼服,腰间也只系了个金瓜小锤,显然相比于皇子的身份,他更重视自己军队情报总管兼事实上的锦衣卫指挥使差事。

他脚步轻快地走上玉阶,将食盘放在了朱棣的书案上,里面是一碗大米粥、一碟咸菜。

朱棣放下了奏折,头也不抬地说道。

“粥留下,人斩了。”

听了这话,朱高燧丝毫没有惊慌,反而嬉皮笑脸地说道。

“爹,我是关心您,您可别学爷爷把自己累坏了。”

这里面却是个有典故的,大约跟明太祖勤政是分不开关系,三皇子朱高燧这般说,显然是摸准了朱棣的脾性。

“少在朕这献殷勤。”

朱棣把咸菜直接倒进大米粥里,囫囵喝了几口便放在边上,抬头正色问道。

“老三,朕问你,你大哥昨晚去诏狱到底有没有收获?卓公可愿归降?”

“正要跟爹说这件事。”三皇子朱高燧眯起了有些森然的细长眼,亦是正色汇报。“爹,您看看这个奏折,是跟着大哥的锦衣卫暗桩递上来的。”

说罢,三皇子朱高燧弯腰从靴页中摸出一份奏折,递给朱棣。

朱棣没有接过来,反而严肃地警告了一句。

“那是你大哥,对大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里把持清楚,明白吗?”

“儿子明白!”

听到三皇子朱高燧短促而坚决的回答,朱棣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翻开了奏折。

然而随着对奏折的不断阅读,朱棣的眉头却紧紧地皱了起来。

读到最后,更是愤怒地将奏折掼在了书案上,力道之大,一小堆边缘的奏折小山几乎山体滑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