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麦收

经过前些日子的劳作,队里所有的油菜籽均已晒干收获入库,只等农闲时期,拉到镇上的油坊去换油了。

这些可是下一年全队人的食用油来源,一点都马虎不得。

大麦种得比较少,而且成熟也早,已经在收割油菜之前就收割完毕了。

接下来,就是这次双抢的重头戏——收小麦。

小麦的种植面积可以说是占了全队土地面积的七成以上。

而小麦的特性就是,快要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否则的话,等熟过头了,麦粒就会从麦穗上自然脱落,这样就会造成减产。

在粮食如此宝贵的七十年代,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容许发生的。

这么大种植面积的麦子,必须要在两三天内全都割完拉到晒场。

所以,这个活儿,熬人得很。

接下来,学校会一连放上六天的忙假,加上星期天,一共七天。

孩子们虽然小,做不了割麦的活,但他们可以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像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帮着大人们把割下来的麦子聚成堆,然后再由大人扎成一捆一捆的,挑到打谷场上去。

小一点的孩子肯定也不能闲着,只要是会走路了的,能四处疯玩了的孩子全都给聚到了一起,挎上小篮子,在已经收割完的地里捡麦穗。

还是那句话,粮食太珍贵了,一点点都不能放过。

更何况,地里掉的麦穗何止一点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等麦子一割完上了打谷场,这地空出来以后,队上的拖拉机就要开始翻地,为接下来插秧和移栽棉花做好准备工作。

农时可是不等人的。

也幸好队里买了拖拉机了。

要是放在前些年,没有拖拉机的时候,只凭队上养的那两头牛,这么多地根本就翻不过来。

所以,一般都是由人顶上。

拉犁可是个苦得不能再苦的活儿。

周林是没有干过,不过他见过,这个活儿都是由队里身体最壮最有体力的那些壮劳力来干的。

而且拉犁的人,一天的工分指定是记12分的,要不然也说不过去。

忙假第一天,一大早周林就全副武装地跟大家伙儿一起下地了。

大家的装扮都差不多,头上戴着草帽,穿着长袖长裤,袖口跟裤脚那边都用布条给扎紧了。如果穿短袖上衣的,也会在袖子上戴上护袖套。

有些人还戴着手套,力求不露出一丝肌肤。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不做好防护的话,很有可能会被麦芒扎伤,或者是因为长时间接触麦芒跟麦叶等,皮肤上会生出麦芒疹。

那东西一旦染上就麻烦了,可说是奇痒难忍,哪怕把皮抓烂了也没用。

想当初周林刚下乡时,不了解这东西,虽在听同室知青的叮嘱,也穿上了长袖衣服,但他不知道还要把袖口扎紧。

后果可想而知。

周林的两条小臂差点被他抓烂了,后来还是他堂舅找大夫给他开了一济汤药,每天熬了让他擦拭,一连擦了一个星期才止住了痒。

到现在,他的胳膊上还有好几块疤呢,都是当初被他挠破了皮肤落下的。

吃一堑,长一智。

自那以后,每回到了麦收时节,他都恨不得用布把自己整个人都包起来。

等到了地里,赵庆东就给每个生产小组分派任务。

这生产小组一般都是固定的,这样在派活儿时可以节约好多时间。

但周林平时是不下地的,他并没有固定的生产小组,以前干活儿,都是由民兵排长另外分派的。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一时之间,他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割麦他肯定不行,这个活儿要一直弯着腰往前割的,他受不了这么高强度的劳动,肯定会拉低众人的进度的,到时候帮不上忙不说,反而还要落下埋怨。

就在他想着是不是干脆跟在秀云后头去帮忙时,队长刘元昌叫住了他,

“周老师,跟你商量个事儿行吗?”

周林脚下就是一顿,“队长,有什么活儿,你就直接派吧,只要我能干得了的,我绝不退缩。”

其实他心里清楚,刘元昌肯定不会派什么重活给他。

刘元昌点了点头,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放心,不是什么重活儿,只是吧,我想来想去,这个任务还就交给你最合适。”

然后,他顿了一下,才拍了拍周林的肩膀道,

“这几天除了身体不好的,确实不能下地的,其它所有人都会下地干活儿,包括所有的孩子。

我就想着,要不把全队的孩子都交给你管吧,你是老师,这孩子肯定是有一手的。

这些皮小子,皮起来的时候,连他们爹妈的话都不听,可一提起老师一个个就规规矩矩的了!”

周林真是没想到,他竟然会接到这样一个活儿,简直就是孩子王嘛!

不过他倒也没有太大的抵触心理。

这不就是跟在学校一样吗?

区别只在于现在是领着孩子们干活,而在学校里面,是领着孩子们读书而已。

于是,他点点头,说道,

“行,这个活儿我就接下来了。你放心吧,我会尽量看好那些皮小子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绝对不是凭空乱说的。

这是周林干了一上午之后的深切体会。

早上刘元昌那么郑重地跟他说,他还以为这些孩子会有多难管呢。

毕竟,有些男孩子确实是很皮,周林早就领教过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事实正相反。

人家孩子们干起活来别提多认真了,压根就不用周林管理。

周林虽然是负责管孩子,但他毕竟是大人,自然不可能跟那些小屁孩一起干捡麦穗那种过于轻松的活。

他给自己安排的工作是捆麦子。

一般干这个活儿的,都是那些腰不太好的大人或是体力没那么好的女人。

因为割麦是要一直弯着腰往前割的,腰有问题的人是干不了这个活儿。

捆麦子就不一样了,毕竟不是连续性的工作,可以时不时地直起腰来休息一会。

所以,这个活儿,对周林来说还算轻松。

他还趁着休息的空档,注意观察身边的那些孩子们。

可一上午观察下来,他发现了,哪怕在学校里再皮再不听话的孩子,在这满地的麦穗跟前,也都顾不上打闹了。

周林还看到,好几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娃,也跌跌撞撞地跟在哥哥姐姐们后面,帮着一起捡麦穗。

他们还太小,在布满了麦茬的地里走得磕磕绊绊的,有时还会很不小心地摔个跟头。

可这些小家伙们一个个都乖得很,明明摔疼了,眼泪已经都溢出了眼眶,可只要哥哥姐姐跑过来给他们拍掉身上的草屑,摸摸他们的小脸,就立马止住了眼泪。

然后又跌跌撞撞的跟在大孩子们后面忙活起来,还时不时把手里积攒下来的麦穗送到前面各自的兄弟姐们们的篮子里。

至于为什么他们这么听话、这么乖,除了他们确实比较懂事外,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些孩子当中真正的孩子王了。

他就是刘元昌的大儿子,刘洪涛。

听说在这孩子出生的时候,刘元昌找人给他算过,结果就是他五行缺水。

于是除了排行的这个洪字本身就带水外,刘元昌还给他选了涛这么一个字。

洪涛这个名字确实取得好,有宽容大度之意。

刘洪涛才十二岁,去年周林进小学当老师,而他则从小学里升学,升到了公社中心小学四年级。

这孩子长相很像他爸,听说脾气也像。

虽然平时总是把他爸气得个七窍生烟,可一到关键时刻,这孩子的领导素质就显出来了。

刚才一下地,他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聚到了一起,给他们开了个小会,把这些孩子分成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到三个人,都是大小搭配着来的。

他分组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小组相互比拼,看到最后,哪个小组拾得的麦穗最多,就是最后的赢家,就能获得奖品。

奖品是刘洪涛自己提供的,是一把奶糖,足足有五颗。

周林定睛一看,是大白兔。

他就开始怀疑,这些是不是就是当初周大伯带来送礼的那些。

这小子,可真能藏啊,都快半年了,还没吃完呢!

孩子们对糖的抵抗力本就弱,更何况这是奶糖,传说中大白兔奶糖啊,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

比赛的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这拾麦穗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跟着高涨起来。

当时周林看了全程,真心觉得这孩子非常之有想法,以后啊,跟他爸一样,是个当领导的料。

就这样,周林压根就没有费什么劲,就得到了队长的夸奖,

“周老师,谢谢你的帮忙,今天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你的功劳很大啊!”

话是夸奖的话,可周林听了却觉得有些心虚,

“队长,你不会不知道吧,你家的刘洪涛可是个人物啊!

今天的功劳我只能说有一点点,你要谢就谢你家刘洪涛。

那些孩子之所以这么听话,他的功劳才叫大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