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文明是横向且有深度的

再说副本。

明清易代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永乐大典》副本都被人遗忘了。

直到1772年,乾隆要编撰《四库全书》,这才发现《永乐大典》已经遗失2422卷、近两千余册,全书仅剩下八千余册了。

有趣的是,1768诞生的大英百科全书,是这么称呼《永乐大典》的——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理理时间线:

在清初的长达百十年中,《永乐大典》始终是被人遗忘的存在,别说西人,这一百余年内,就连清廷官方,都几乎没有人知道《永乐大典》。

直到乾隆初年,全祖望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与贬官为太子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的李绂,在整理皇宫明代存书时,才发现了《永乐大典》。

两人偷偷抄录,惊动了官场,这才使得《永乐大典》被清廷官方注意到。

(也成为了乾隆修《四库全书》的重要依据,而后,这部人类历史上的最宝贵财富,遭受了被清廷特意损毁的浩劫。

除了经、史、子、集这些儒家书目外,其余目类尽数遗弃!)

……

那么问题来了:1772年,《永乐大典》才重现于世。请问:初稿于1768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是如何知道这本大明皇家著作的?

清初这玩意被遗忘了啊!

难道——这是明朝时候告诉西方的?

不要忘了,《永乐大典》这可是朱棣下令编撰的!

这是皇家典籍!

按照规定——不说西方人,就连朝臣,哪怕是阁辅大臣,没有圣旨都无法接触!

这是只有被封为大明文渊阁的次辅,才能接触到的宝物!

要知道,明朝辅臣以皇宫殿阁命名,首辅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来命名大学士。

次辅则是以东阁、文渊阁等阁命名。

(明末战争时期,为了便于文臣掌控军队,会给特派官员,先加了内阁衔头,再去主政一方。新笔趣阁

这也造就了内阁成员庞大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外派的官员,都是加衔,命名规则比较随意,通常哪个殿阁的名头还空着,就封出去了。

而主持朝堂大事的阁臣,命名则就严谨的多了。

首辅一定是殿,次辅、群辅就必须是阁。)

明朝时期,作为皇家典籍,《永乐大典》自然不是阿猫阿狗就可以看到的。

大明朝时期,按照规定,除了皇帝降旨外,能接触到《永乐大典》的官方人员,只有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的次辅!

别的次辅还不行!

只有这个名头的次辅,才能无诏接触永乐大典。

而清朝乾隆以前,《永乐大典》更是几乎被遗忘!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是如何知道《永乐大典》的内容的?

莫不是能掐会算?

来个形象的比喻:

这就好比大马哥放在保险箱里,只有专职秘书能接触到的《做空小马哥股票计划书》,忽然,小马哥说:“大马哥啊,你的计划不错,我看了,很厉害”……

大马哥一听,哎哟,卧槽——有奸细啊!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我说句真心话——但凡研究历史的立场不坚定,但凡不热爱这个民族……做点什么,收点什么,鼓吹点什么,很正常了吧。

……

现今,华夏仅有《永乐大典》嘉靖副本224册,其中62册在台北故宫。

而《永乐大典》全书11095册!

作为一个写了近千万字的历史作者,我砸了电脑的心都有了!

可怕不?

……

只能说——

利玛窦是真真切切的研究透了华夏古典文化,同时又摸透了士绅的心理。

而当时的社会背景——皇权与绅权正处在你死我活斗争的节骨眼上。

高知人群对未来的担忧,忧虑自己以后利益得失的徐光启等人,正在忐忑时机,遇上了西方给出了“上柱国”的“封赏”……

若是现在,信息透明化时期,利玛窦的“封赏”,兴许……就糊弄不了精英们。

但是,时代不同啊!

我们不能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目光,去嘲讽蚂蚁不知道直线行走!

我不得不进行一个合理的假设——他们兴许会做点什么呢?

……

说到巨人,我想起了一件事:

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的万有引力。拿破仑说东方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不要打扰他,让他一直沉睡下去吧……

而当时的清朝是什么状况——凡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皆割地赔款之!

打输了,割地赔款;打赢了,割地赔款;船坚炮利,割地赔款;连船都没有,跟人家挤挤凑了俩人过来,一样割地赔款之!

皇宫之内,洋人龙床弄贵妃,长江之上,兵舰虐我民。

四海皆是洋大人,无我百姓立锥地。

清朝留下的,只有时局图!

请问,面对十几个人就能打得满清割地赔款求和的窝囊废现实,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才会说出了这些话的?`

哦——人家是伟大的人啊,人家眼光远超世人百年,能前看三千年,后观八百年。

扯鸡儿的蛋吧!

拿破仑这么牛逼,为啥自己都被囚禁了?

我的导师给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内是已知,圈外是未知。

你的学习,就是在增添圆的周长,当你努力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迷茫更多了。

不要怕,低下头看看肚子,你会发现肚里已经装下了无数个圆。

今天,我把这句话拿来与诸君共勉,虽然学的越多,迷茫也就越多,因为我们认知到了常人接触不到的东西。

但是,我们的胸怀,已经囊括了无数不学习人的一切知识!

今天,用我导师的这番话,来解释牛顿、拿破仑。

当我们是人家肚子里的圆,站在卑微的角落仰望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发出了感慨:

天啊,他的预测真准!

哦,卖狗的,他太厉害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