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攀缘,别根本

宝宝,妈妈总是提到这两个字“攀缘”,你也许不知其深刻含义。

这两个字出自于佛家,原句是“由是破七处攀缘,别二种根本。”

“攀缘”,顾名思义,就是不攀附任何一种关系。

人心一旦生出“贪,嗔,痴”之念,必定会生出“攀缘”之心。

妈妈第一次听见这个词是在海城一座寺庙。

一年的冬天,我坐在佛堂,心里百感交集,就是想哭,觉得好累。

我到网上去搜,哪里的寺庙能出家?

一个名字映入眼帘,“海城……寺”。

我按照网页上需要准备的相关材料,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全部背在身上,买一张火车票,准备出发。

我那个时候自己住在佛堂,我把佛堂所有我干活的东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屋里窗帘全部拉上,只身前往火车站,彻底准备不回来。

上车前,我给你姥姥发个信息。

“妈妈我去海城的寺溜达几天,放心吧”。

你姥姥一听,“应该是散心去了,没事”。

我到达海城这个寺,觉得一切怎么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呢?

我也没有多想,便进了前堂,前堂的居士问我“来者何意”?

我说:“我出马看事几年,知道了这其中因果,想来此出家。”

居士看看我,问:“学历?专业?”

我拿出毕业证书。

他们看看我,便打了一通电话,派两个居士来接我到藏书阁。

居士人都特别好,带着我安排宿舍,教我这里的生活起居和注意事项。

几天后,你姥姥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家?

我说:“再待一阶段”。

当时她并不知道我要出家。

我每天跟着这些居士一起诵经,听课,偶尔干些小活。

我们到后厨帮忙,我发现这里有很多的居士,他们分工明确,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全部都是体力劳动。

当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问我学历是这个意思,按照学历,文化程度分配工作。

你说,这年头是不是干啥都得有文化,所以要好好读书。?

在寺庙里居住的这个阶段,我发现一个很烦的事,就是这些居士私底下成帮结派,尔虞我诈。

这跟我想的寺庙生活一点也不一样,本身我就特别讨厌八卦。

我转念就去申请寺庙的修学班,手机全部上交。

在修学班中,都是孩子们,每天跟他们在一起,别提多高兴。

一起用斋的时候,我们谁打饭打多了,就一起分担吃光。

把涮碗水喝掉的时候,比谁喝的快……

喝涮碗水?你惊呆了吧。

宝宝,在寺庙中过斋,要勤拿少取,全程不说话,比划手势,是多要还是少要,还是一点点,全靠手语。

可千万别前头吃的五饱六撑,后边你会吐的。

因为最后会给发馒头,把馒头掰成几小噶,然后分次将碗擦干净,全部吃掉,再每人倒一些开水,涮一下碗,喝下去,一点油花都不能浪费。

那段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光,真的很开心,感觉找到了童真,最单纯,最纯粹,一切是那么美好……

不久之后,便开启讲堂,开始鼓励孩子们出家,逐渐就越来越不对劲。

从最初的讲经闻法,到后来给孩子们洗脑出家,一切都逐渐变质。

更有甚者,寺庙中常驻居士,拉住一个人就让人家孩子出家,说什么因缘具足的话语。

我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这里怎么这个样子?怎么出家还用洗脑?”

这时,前堂派人找到我。

“你是……?你妈妈找你,电话打到寺院,你快回一个电话”。

我一听,赶紧到前堂。

你姥姥哭着说:“你是不是想出家啊?我问你,你是不是想出家”?

情绪特别激动。

我听着她的哭声,立即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妈妈,我不出家了,这里不适合我,明天我就回家”。

回到家里,我便一五一十跟你姥姥承认错误,不该丢下她。

“妈,我此行明白一个道理,在家出家,在哪里都能修行,关键是看心,父母之恩未报,我不配出家”。

你姥姥抱着我嚎啕大哭。

而我此行也明白济公那句话:“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东西不害人,害人的还是人,要少做缺德事,要多积德,不要因为甜就多尝,小心甜过了头~”。

几年后,这座寺庙被查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