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朝廷来人

第三十六章:朝廷来人

祯宗一十七年五月六日。宜:祭祀、祈福、出行。

雨风率领赵起、姚关、冯恩、赵晨熙、孙小树等红叶城的将领三万将士,以及从南方赶回的于同于国公的长子宇文坚、吏部尚书赵立三的的三弟赵立秋在英烈祠安葬和祭奠牺牲的英烈门,并将驿马岭守将鲁王、常山城守张伟义、将领沈西、国公于同、吏部尚书赵立三等诸多英雄,英勇抗击外敌以身殉国的事迹刻碑成文,永远纪念这些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家国大义战死的英烈们。悲壮的号声、呜咽的人群,在雨风的祭文中祭奠那些远去的英灵,这时的天空飘起了小雨,像是给那些牺牲的英雄催泪。

曰祭文:祯宗一十七年二月三日,大乌帝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兵锋所指攻无不克,相继占领石佛关、驿马岭、常山城、京都。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不计荣辱得失,在驿马岭鲁王殿下身先士卒战斗在一线,以身殉国。常山城的城守张伟义和统军将领沈西不顾兵微城薄,奋力反击,击毙击伤敌寇三万余人,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大玉帝国的迁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终因兵微将寡不敌装备精良的敌军,破城后全城军民誓死不降,全城军民二万余人无一叛变和投敌,以身殉国。京都保卫战在国公于同、吏部尚书赵立三的率领京都,全体军民不畏强敌,连战数日,杀死杀伤敌军五万多人,终因敌军势大,破城后苦战数日,英勇牺牲。

在这场战争中,红叶城挺住了敌军的围城、强攻、以弱胜强不断打击大乌敌军的嚣张气焰,取得红叶城大捷、清水江大捷、光复常山城和京都的战役,迫使大乌敌军狼狈而逃。

敌军虽退,可威胁还存,我们要继承英雄的的遗志,铭记历史,血债血偿,除恶务尽。誓要将战火烧入敌国,誓要将罪恶之源大乌帝国彻底消灭。

呜呼,雄才去矣,百年岂复哉。尽瘁数十岁,斯人去矣,留英名万世,日月同辉,山河共存。

纸钱香烛,白酒清茶,奠于灵前,涕泣而曰,英雄常在,英烈永存。

雨风的这篇祭文没有提一句大玉朝廷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人群中的两个人非常尴尬,只有一句“为大玉帝国的迁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是赤裸裸的打脸,打的就是大玉帝国的脸,朝堂的那帮人没有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而是选择逃跑。

吏部尚书赵立三的的三弟赵立秋现在是南方朝廷的钦差使者,带来的是南方朝廷皇帝的旨意,只是雨风坚持在祭奠完英烈后再宣读。而国公于同的长子宇文坚是南方统帅赵彬的使者,是来求援的。赵彬在祯宗皇帝被秦家劫持到梧州后,下旨要去梧州任军部尚书,军队由秦卫的次子秦威权接任,赵彬断然拒绝,南方朝廷以赵彬违抗圣旨为名,大军进逼裴城,赵彬二十万大军在南方秦家的百万大军的面前那是沧海一粟不够看,加上世家、阀门大户几乎出于南方,世代耕耘根深蒂固,南方的世家大族已经商议好由秦家出任代理人,而赵彬这些年在南方平叛和南方世家的矛盾是越积越深,南方世家对赵彬也是恨之入骨除之而后快。加上赵彬是一个铁杆的保黄派,不断对秦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号召讨伐忤逆之臣,南方的世家大族对赵彬驻军南方日趋不满。

而吏部尚书赵立三的的三弟赵立秋是是一个中立派,南方世家得知京都光复的消息,派遣赵立秋首先是对国公于同和吏部尚书赵立三以身殉国表示同情和慰问。再就是祝贺红叶城为国效力光复京都。最重要的是痛斥红叶城隐瞒实力,没有担负起戍边的责任,致使大乌帝国攻入大玉腹地,大片国土沦丧,负主要责任,令其即刻退回红叶城,交还京都于朝廷。

赵立秋的到来雨风一直未召见,知道南方朝廷来人不会有好事。而“蚁群”传回的消息是南方朝廷群情激昂,痛斥红叶城不为国效力,心怀叵测、隐瞒实力、心怀二心。而南方皇帝的旨意雨风也是了解的七七八八,最重要的是对为国捐躯的常山城的城守张伟义、统军将领沈西、国公于同、吏部尚书赵立三等许多为国牺牲的人几乎只字不提,感到愤怒和不公。更寒心的是南方朝廷对红叶城的无端指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原本对朝廷就意见满满的红叶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现在的赵立秋是惭愧和不安,他知道旨意说的是什么,面对强势的雨风左右为难,宣读旨意吧不仅惹火雨风,还把所有在这场战争中为国拼杀的人得罪,搞不好会活撕了自己,不宣读吧自己回去不好交差,赵立武也知道这对牺牲的人不公,对红叶城不公,可又有什么办法。最后决定不拿出圣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