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简单的令人发指

眼见水泥这么受欢迎,这么有用,秦军还真就不能随意对待。

水泥换一切,只是这一点就值得他重视。

这样一来,秦军就不得不考虑,水泥的产量是不是要提高一些?

回转窑他最近是不想的,但是悬空窑还是能想一想的。

因为他要真想做直径超过两米的钢管,好像也不是不行。

直径越大,卷板机就越是容易加工出来。

只不过电动机的功率必须要大,因为钢板的厚度肯定要足。

既然要做这么大的钢管,那为什么直接做回转窑?

因为回转窑的难度,现在也主要集中在大直径管道之上。

“高级焊工啊!”

加工钢管,虽然不等于制作高温容器,但是也需要高级点的焊工。

最少也要六级工吧?如果有七级工就更好了。

而八级焊工,肯定是不能奢望的!

想着水泥的烧制工艺,秦军发现,传统烧制法最容易,也是真简单。

使用这种工艺,先应付一下,等万事俱备,就先做悬空窑。

至于一步到位,直接上回转窑,还需要等一等。

虽然原来没有在水泥厂干过活,但是他烧过窑,对于水泥的烧制工艺,也有所了解。

一百多年前,刚开始发明回转炉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被直接用于水泥工业中。

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水泥这个行业,大概开始发展就是在18世纪末期。

回转炉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对水泥的配方才稍有了解。

另外就是水泥烧制温度高,同时耐火砖衬里的技术还不发达。

1400c的高温,不是那个时候的金属可以承受的。

此外对应的煤粉燃烧技术,也需要一定的积累。

因此,直到回转炉出现100年后,它才被用于水泥工业。

这里面就有几個关键点,耐火砖、钢材需要耐高温,最后就是煤粉燃烧技术。

刚开始,秦军就是图省事,才用了最省事的立窑。

现在仔细想一想,悬空窑真是一个好选择。

这种窑,好像国内现在还在用?

秦军记得原来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一家厂子的机器用了八十多年。

现在仔细想一想,那好像是从丹麦史密斯引进的水泥悬窑。

如果是原来,这样看过一眼的新闻,早就忘了。

但是现在他只要想,还就真能想起来。

那座悬窑是进口货,花外汇买来的。

而且是一九一一年进口回来的,www.youxs.org,长45米。

这座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运转时间最长的两台设备。

直接从1911运转到1997年,长达86年之久。

能用到九七年,距离现在还有十七年的使用时间。

这足以说明,现在就算是弄一座悬窑,也不算太过时。

“卷板机肯定要造了。”

“这东西只要有电机,想要多少有多少!”

一台电机带着三根棍子工作的机器,简单的令人发指。

这种机器原来秦军不做,就是因为太简单。

当然,任何简单的机器,你要想玩点高难度的,也是可以有的。

但是,这真心没必要。

现在是用到了,秦军才会想到。

这台机器最大的加工难度,也就是三根工作辊的动力系统。

现在可供他选择的有轴承和齿轮,如果能买到轴承,肯定要用轴承。

只要能加工出工作辊,那剩下的唯一问题,就只有电机。

所以,这都要看玉爱国行不行了。

他之前可是说的信心十足,就是不知道,县城电缆厂有没有漆包线。

所有事情,又回归到电机之上,只有有它,就能做很多事情。

心情放松的秦军,漫步在农田之中。

他们这边的麦子,还没有收割,也不知道是没人收割,还是没熟!

忍不住走进麦田,还能看到寥寥几棵青色的麦穗,其他都已经是金黄一片。

“小伙子,你是这个小队的社员?”

秦军正折下几根青麦穗,在手中挫着麦粒,打算先尝一尝,却没想到居然有人叫他。

抬头一看,前面几个都是一身中山装,最少的都是四个口袋。

特别是左上部分的口袋之中,还别着一根钢笔。

不用说,这些人都是干部。

看了一圈,有六个人,里面居然没有一个是公社的领导,这就有意思了。

“对,我是这个小队的社员,正在看看麦子熟了没有。”

秦军一脸笑呵呵的凑到跟前。

其中一个年轻的干部,上前走了两步,正好挡在秦军跟这些人中间。

秦军的身形一滞,停了下来。

他居然忘了,现在的农民,不是几十年之后的农民。

那个时代虽然已经只能在电视、网络上见到这些领导,但是那个时代的农民更加自信,穿着也得体。

可现在呢?农民经常穿的衣服,真是没法看。

秦军忍不住拽了拽自己的衣角,他现在的这身绿军装,真被他糟蹋的不轻。

想到赵二娃刚刚给他的时候,这一幅好像闪光啊!

现在呢?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油,沾染的一片一片。

还有不知道怎么划的,上衣之上有好几道缝隙。

经常接触钢材,加工机械,稍微不注意,衣服上就会出现一裂缝。

他现在这身衣服,在这些干部眼中,跟乞丐也没什么差别吧?

不过,现在不是所有领导都亲民嘛?这样还能嫌弃他?这也太过分了。

就在秦军看着自己的衣服之时,本来被年轻人挡在身后的一名中年人,却走上前来。

他看着秦军手中的麦粒,笑呵呵的道:“麦子已经熟了吧?感觉灌浆还不错?”

说着,这位领导还直接伸手,从他手中捏起几个麦粒,仔细观察着。

秦军有点感慨,要不怎么说,越是大领导,越是平易近人呢?

小鬼难缠,跟这些领导呈鲜明对比!

“今年有点干旱,灌浆并不太好!”

虽然感觉领导平易近人,很是不错。

但是秦军却是实话实话,但是实话有点伤人。

所以,随着秦军话音刚落,那位本来还笑嘻嘻的领导,笑容已经有点维持不下去。

“今年你们这里,有点干旱?看不出来啊?”

旁边的青年发现问题,立即怀疑的问道。

“这个还能胡说?我们这里三年两旱。”

没等青年继续说什么,秦军就接着道:“现在看不出干旱是吧?那是因为有水利工程。”

“我们村的大渠道,就在这些麦田的中心位置,就是有了这条大渠道,每年干旱之时,才能浇上水。”

“走,我们过去看看。”几个领导都来了兴趣。

秦军走在前面领路,他这也就是看在玉爱国的面子上,要不然高低得给公社领导们上点眼药。

现在好了,有水利工程保驾护航,这都是领导们的政绩。

刚才他真没胡说,因为他们这边原来真是三年两旱。

可九十年代之后,就变成了十年九旱,这些也都是以后领导们的功劳。

那个年代,一切向钱看,谁还管农村的水利工程?

建筑废弃材料、垃圾倾倒,直接堵塞这些渠道,让这条渠道变成了垃圾桶。

没法用,就只能废物利用。

所以那些,他们用辛苦加工出来的块石,垒出来的大渠道,都被人偷回家盖房子了。

没有这个水利工程,他们这边还就真十年九旱。

粮食收入太少,全村青壮年就只能全部出门打工。

对这个,秦军是有怨言的,毕竟人离乡贱!

所以,重生一回,如果能不出门,秦军绝对不想再去外乡漂泊。

“小伙子怎么不说话?你们村这些麦子都应该要收了吧?怎么还不动手?”

回过神来,秦军看向几个沿着大渠道闲逛的领导。

“正准备着呢!”

“这边靠近渠道近,浇水比较多,这些小麦还在灌浆。”

这时,又是那位小伙子说话:“不对吧?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说着,小伙子指着周围一大片麦地。

“这么一大片,你们多少天能收完?”

“以我对你们的了解,一个青壮年,平均一天收两亩地,没有低估吧?”

“如果我记得没错,你们这个小队,总共才三百多口人吧?”

“去除老年人、孩子,能干活的青壮最多也就一百五十人,其中还有一半是妇女。”

看着得意洋洋的青年,秦军有点惊讶,这位还真是有心。

其他领导对于青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

还是那个之前那位看麦粒的领导,最先开口道:“这片麦地,怎么也有几百亩吧?”

青年立即道:“最少三百亩!”

领导点头:“这么算起来也不算多,平均每人两亩地,最多两天就可以收完。”

他这么一说,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平均这两个字,就十分神奇!

什么东西,只要一平均,就感觉十分平常。

如果不平均呢?有人每天可以割三亩地的麦子。

而有些人呢?连一亩都割不了。

再说,人哪能天天跟个机器一样,每天固定干多少活,人是会累的。

当然,他们村的麦地,也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收完。

秦军记得,每次麦收都不会超过三天。

但是之后需要打麦子,扬场,也就是分离麦糠什么的。

在之后是晾晒、交公粮。

接下来还要铲除麦茬,接着就是种玉米。

反正这一段时间,是一刻不得闲。

“我看这麦子可以收了,就算三五天能收完,也要提前一些。”

“对,不提前不行,万一变天就麻烦了。”

“嗯,这是经验,小伙子,你们队长呢?”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把秦军说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应该在家具厂,我带你们去看看?”秦军道。

“家具厂?嗯,这个也属于建筑行业,盖了房子,可不得有家具嘛?”

一名后面的领导,看到前面的大领导脸色变了,立即笑着道。

秦军也开口道:“收麦子不用担心,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到时候用不了一天就可以收完。”

“咦?这说的有点浮夸啊!”

“小伙子,我们现在讲究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事实,这个要不得,是要吃大亏滴!”

秦军一愣,这就浮夸了?

“要不然,我带你们去公社看看?我们公社领导早就准备好,收麦子不是问题。”

“你应该看出来,我们是从上面下来的,就是想要看看农村的真实情况。”

既然领导这么说,秦军还能说什么。

领着一行人,穿过麦田,来到村子南边。

这边盖房子的人,又已经开工。

每家每户盖房子,怎么不得有七八个人,多的得有十来个。

这里可是一下子铺开了二十几栋房子,所以过来一看,立即感觉热闹非凡。

“你们这不对啊!”

“该收麦子的时候,都在盖房子?”

“这恐怕就是放开建筑业的恶果!”

“不要说的这么肯定,建筑行业放开的好处也有,要不然哪里会有这么多人家盖房子?”

“对,我可是听说,最近城里可是沾了不少光。”

“这个我最清楚,随着一大批青年回城,城里住房也在吃紧。”

“所以,城里也在大搞建设,改善住房条件。”

“他们这里的石灰窑厂、砖瓦厂都十分出名。”

靠近那一片新住房,最前面的大领导停下脚步。

“这是好处,但是坏处也在显现。”

“盖房子的社员多,说明他们都赚到钱了,生活变好了。”

“可是,不能为了做生意,就不管不顾,土地、粮食才是根本。”

“粮食种了,却收不上来,五八年的事情,五九年显现,你们都忘了?”

说到这里,领导的语气已经十分严厉。

本来还十分轻松的一群人,立即变得十分严肃。

秦军一看,事情有点不对:“我们最有发言权。”

秦军一开口,打破了现场的沉默。

“你说?你们自己的肚子,自己都不珍惜吗?”大领导还是十分严肃。

秦军可一点没害怕,他直接道:“我当然珍惜,为了吃饱肚子,我们什么都肯干,敢干!”

“去烧砖瓦,就可以吃饱肚子?”

“粮食收不上来,有再多钱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领导的语气,已经变得更加严厉。

秦军也收起笑容,脸色变得有点冷。

“粮食很重要,我们会收!”

“我早就说过,已经准备好,只要开始,用不了一天就会收完。”

眼看领导变了脸色,这是没有受到过别人驳斥?

秦军可不惯着,再说,他这也不算得罪人,他就是讲究个实事求是。

至于割麦机、打麦机什么的,他就是不说。

“看,那边就是我们村子的砖瓦窑!”

“就是冒烟的那地方,一座窑,一天能赚三四千块钱。”

“刚才这位同志已经说过,莪们村子就只有三百多口人。”

“这是什么概念?”

“每天三千多块钱的纯收入,当然,这是没有缴税之前的收入。”

“就算缴税过后,我们平均每个人每天也能赚四块钱。”

“一个月下来,每个人平均一百二。”

“你们不是喜欢平均吗?我们小队一个不满月的娃娃,平均每个月也有一百二十元的收入。”

说到这里,秦军停下不说,搞工业的好处,肉眼可见。

所有领导全都看着秦军,这么一个小队,就搞了一个砖瓦窑,就能赚这么多钱?

他们怎么就不信呢?

“走,去砖瓦窑看看!”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傻子,所以他们都很清楚。

如果真有这么多的收入,还要什么麦子啊!

国内生产麦子的地方多了,真不多他们一个小队,甚至是一个公社。

当然,问题也有,如果市场经济全面放开,那还有没有人种粮食?

这个问题,始终沉甸甸的压在几个领导的心间。

如果秦军知道他们的担心,肯定会说,以后种麦子会有补贴,要不然真没多少人愿意种。

就算是有补贴,以后还不收公粮了呢!

现在说出去,谁信?但是这就是改开的功劳。

“这样一座窑,一次能出十万砖?”

“一块砖三分钱?一次三千块?”

“这是毛利润啊!”

“这笔收入也不少,这小伙子没骗人。”

“搞工业还是可以的,就是需要好好规划!”

“我们又不是放弃计划经济,只是要相辅相成,不能乱搞一刀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不行,哪里不行,试一试就知道。”

“我看就行,这个小队做的不错。”

“谁说不行了?谁又不知道搞工业、做生意能赚钱?”

“对啊!现在城里做的更过分,已经有无数个体户,挡是挡不住的。”

“可是,粮食怎么办?”

“行了,行了,都不要吵,刚才人家小同志不是说了,他们早有准备!”

“对啊!这说明人家这个公社,也已经意识到问题。”

说着,所有人再次看向秦军。

秦军笑了,这也是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虽然有争论,执政理念可能也不同,但是那颗为社员服务的心,却是一样的。

这样就好,现在上来这么一群纯粹的人,怪不得改开能一直持续下去。

放下心来,秦军也不再藏着掖着。

他领着一群人,想着砖瓦窑厂外面走去。

“我带你们去看个好东西。”

“咦?这钱不对吧?”

刚刚路过秦逢春的办公室,就有一位领导发现问题。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