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气象监测

第十一位幸运观众沈长贵是武周朝的一个木匠,他一直记着那个医生给主播拆石膏时,拿在手上的那个快速转动的小东西。

好像有锯齿,是可以自己转动的弧形锯子,能切石膏,那应该也可以切木头,但是为什么它不会切坏主播的手呢?

这问题问的结合时事,不止沈长贵一个人想知道,主播和历朝好奇的人都很多。

看着主播找出来的讲解视频,有些人还是不能理解。

“为什么那上面的锯子,连钢铁都能留下痕迹,偏偏不会伤害到人呢?”

看懂了的人给他解释:“你看那圆锯子,都做了记号了,它就没转起来,只是左右动两下而已,肉也跟着他一块动了,当然割不坏。上面都说了,那是叫往复锯。”

“可是锯子我们也反复拉,不也能切坏人的手吗?”

那人还耐心解释道:“锯子是人在用力,你看这个锯子,它转动的力量和速度都是固定的,没有人那么有力……”

视频讲解原理的时候还有拆分结构,尽管大家肯定暂时造不出来偏心电机,但是里面的齿轮、圆柱结构,都让匠人们欢喜。

知道了科学的原理,也看到了它的运动模式,就算他们没法让这个接通了电自己自动,那也可以先学,以后总会有用得上的地方。

北宋初年的周玉英是个手艺精湛的绣娘,丈夫死后带着儿女经营着一个小绸缎庄。

家国大事什么的她不懂,但是绣花做生意她懂。

她报上自己的绸缎庄地址招牌,把自己绣的最得意的绣品发上天幕,请主播鉴赏。

其他商人们一下脑子一动,这个周玉英,真是会打广告,现在除了大宋,连大秦人都知道她的铺子和手艺了。

在刺绣技术也不如后世发达的秦汉,周玉英的精细的绣品的确让大家也开了眼。

从事服装行业的绣娘们睁大眼睛,试图看看清楚后世这绣品的技法和图样都是什么样的。

【虽然是被人借着打了广告,但是产品本身的确足够优秀,小小看了也只能默默点头,夸上一句好厉害。】

她一夸,周玉英开心了,有了主播的天幕宣传和她亲口说的夸赞,在大宋,她周玉娘的招牌算是有了。

其他同样技艺高超的男女绣工们不服气,这周玉英运气的确是好,刺绣的手艺也不差,但那是主播没见过他们的。

什么时候他们也能幸运抽中,一定也要让主播看看,更厉害的刺绣手艺是什么样!

作为大宋第三个有幸重复上榜的,苏颂在家没有接到官家的任何统治,那他就清楚了,军国大事什么的没有再问主播的必要了,这是让他自由发挥。

于是苏颂斟酌了很久,还是选择问主播关于气象观测的话题。

“主播,不知道你们都是怎么测量温度和风向的,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可以让每个县城都能观测的法子吗?”

天灾还是更重要一些,老练的农人可以通过基础的天象,预测第二天或者当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可是那种更精准温度和风向测算,对他们还是很有技术难度。

【“气象站是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的。

温度计常见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电子的我就不和你们说了。

水银温度计通常是室外温度测量,酒精温度计适合测较低的温度……我去给你们用用看吧“

介绍完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小小踩着拖鞋出了书房,去药箱里翻出一只小的家庭水银温度计。

感谢家里一直就有这个,疫情期间他们家不用去抢购额温枪,现在也多了个常备基础药品的习惯。

甩甩温度计,她把温度计来回多转几次,让系统高清放大,保证近视眼都能看清上面的刻度,然后夹进腋下。

窝在客厅里看电视,忽然被挡视线的诸葛浩然眼皮子一跳:“怎么了,突然测温度,感冒了?”

小小摇头,赶紧解释没有,就是出来看下,顺便问他爸气象站的那么大的水银温度计都是怎么做的。】

认真听主播父亲介绍的苏颂边记边点头。

水银或者酒精都是对他们还算好弄的材料,贵也没贵到哪里去,就是每个县都有不太能做到了,重要大城还是可以弄的。

最后就是刻度单位,最好能和主播那边的温度单位统一,这样以后主播讲什么都很方便注意。

原本看诸葛浩然躺在那里,不少人都还有些无语。

因为他在大家心目中不靠谱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见他躺在那里看电视,手上还拿着手机,面前还有各种零食,对比主播的好学,这个爹是真的让人觉得有点欠。

一个七老八十垂垂老矣的人也就算了,但就连他亲娘都那么有精神,做事风风火火的,对比起来,显得诸葛浩然好像一天天在家没事干。

现在看他说起一些东西来还头头是道,不少人也改观不少。

主播父亲,还是有点真才实学的。

看见主播爸爸在看电视,朱厚熜就是心头一凉,尤其是看见就是那部讲他大明的电视剧,他更是心怦怦跳。

华丽的帷幔垂落的宫殿里,上面扮演‘嘉靖’的演员正敲着磬,踩着步子靠余音算卦呢,仙风道骨看着还挺有气质,就是不像个正经皇帝。

朱元璋和朱棣开始火大,就算知道是编的,但看到电视里这后人不务正业的样子就来气。

朱厚熜服了,主播父亲能不能看点别的电视,别一天天就盯着这个看。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扮演者的造型的确可以,胡子修的挺漂亮,举手投足的半仙气质也挺好,他以后可以也这么折腾。

咳咳,他说的是造型,不是别的,别误会。

【“嗯嗯,水银温度计我知道了,那风呢?风向好说,可以有风向标,没有电子设备的话,风力应该怎么测啊?”https:/

诸葛浩然把电视先暂停,手机找出一个转杯式风速计给她介绍原理。

“……话说回来,唐朝的李淳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呢。

他也有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自己观测风,按照树木受风影响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定了一到八的风级。”

看女儿有点呆呆的样子,他自己笑了起来:“太科学了,科学到你傻眼了?”

小小:“现代测风,好像是根据风对船帆的推进效应,把风定为0-12级的……”

前几分钟才找她提问的李淳风,居然是古代科学家的吗,她只记得他和袁天罡的故事去了。

找出李淳风的资料给她看,除了给风定级的世界第一人,还是第一个准确预测到日全食的人,第一个发现彗星不发光的人,第一个发明天文观测仪的人,第一个著有气象书的人……】

“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乖乖,李淳风居然有这么多成就吗?”

没有什么学习途径和看书途径的普通人,知道这个名字大多不是戏曲就是茶楼说书,那些故事里的李淳风,和主播父亲手机里的,根本都不是同一个人啊!

知道李淳风厉害,但也没想到他能这么厉害的贞观君臣们擦擦汗,好吧,新学堂的数学地理交给他,还真是找对人了。

【小小低下头,因为自己想当然的印象有些羞愧。

“你也说了是船帆,一听就离不开大航海那些国家。”

诸葛浩然拍拍她的脑袋:“我们古代也是有各种科学的,以前是开放包容的很。

至于为什么我们想到古人就觉得是封建迷信,总觉得科学就是外国的词……这锅得问明清。”】

明清人:等等,怎么又是我们,唐朝之后怎么什么挨骂的都成我们了?

主播父亲的话信息量太大了,有点心的人动脑子想想都觉得很不对劲。

常理来说,从前也是现在的一部分,他们看先人一般很少觉得他们会怎么不好;怎么主播父亲口中,他们后人看古人,都觉得是封建迷信了?

他们现在也知道科学是什么,是研究、探索世界的方法和手段,以前主播也说过方士算是最早化学家这种话,就说明他们虽然名词不一样,但也是在行走探索的路上。

怎么一说‘科学’,就都是国外的了?

现在还没编写出《乙巳占》、《观象玩占》两本书的李淳风一点也不高兴。

如果他有提出这种给风定级的方法,后世用的不是他的方法那没关系,技术进步了,他们有更精确的方法,这是好事。

但是提到这个,主播都想起的都是外面,那就很有问题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