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诸葛

第一百四十八章小诸葛

时间一久,孟昶初期励精图治的精神便不见的踪影,便日益奢糜起来,反正他有的是钱。.孟昶甚至用金银珠宝来装饰自己的尿盆。上行下效,王公大臣都向皇帝学习,百姓深受其害。皇帝一昏庸,小人就立刻跟进,孟昶身边从此又多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自比诸葛亮的王昭远。

说王昭远是小人有些刻薄,把王昭远比做赵括更合适,他熟读兵法,也颇为自负。王昭远幼时丧父母,做了僧人智諲的童子。后来被孟知祥看中,陪孟昶读书,是孟昶的私人。孟昶继位后,王昭远自然也跟着升天,先从卷帘大将做起,积数十年之功,终于混到了枢密使。

不仅是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连孟昶也这样认为,深加器用。不过孟昶的老娘李太后一直没瞧上王昭远,曾经劝孟昶不要相信这个空心萝卜,早晚要误大事,孟昶听不进去。

孟昶有了这位冒牌诸葛亮,底气大增,甚至想北伐中原。此时中原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五代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前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赵匡胤志在统一,在消灭了割据荆南的高氏政权以及湖南的周保权后,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孟昶。

蜀中虽大,终不是中原大国的对手,可王昭远却不这样想,他经常找诸葛亮谈心:“先生,虽然您北伐中原功败垂成,不过不要紧,有学生我在,保证活捉赵匡胤,为你报仇雪恨。”孔明先生在空中大怒,晃动鹅毛扇斥道:“呸,赵匡胤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要的是曹叡。以后少打我的旗号,交商标使用费了吗你?”

王昭远雄才大略,身边也都是些高人,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给王昭远出了个好主意:“大人出身微寒,身至枢密,却无大功于天下,人多不心服。为大人计,不如通使河东,让刘承钧出兵攻汴梁,赵匡胤必举国应之。关右空虚,大人率一枝军出子午谷,趁势把关西之地给端了。立此不世功,蜀中人士孰敢轻大人?”

王昭远大喜,劝孟昶联络北汉,出兵规复关右。孟昶根本不了解赵匡胤,只是知道他欺负了人家的寡妇孤儿才当上的皇帝,觉得有利可图,便派部将赵彦韬、孙遇、杨蠲去找北汉找刘承钧。可赵彦韬等人觉得孟昶这颗树太小,不够他乘凉的,便改换了门庭,在汴梁向赵匡胤自首,交出了藏在蜡丸中的密信。并把蜀中地理形势、军队分布画成图,交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准备伐蜀,正愁对川中形势不熟,突然间得到这几个活宝,自然大喜。

宋乾德二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即公元965年)十一月,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枢密副使王仁赡为副,出子午谷。同时以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出三峡,大军六万合击西川。

赵匡胤为了让将士们给他死心塌地的卖命,行前告诉王全斌:“此次伐蜀,朕只要土地与百姓。入蜀后,每得一城,留下兵甲粮草,钱帛尽分给有功将士。”众人欢呼而去。这次西征,赵匡胤志在必得,提前为孟昶建好了府第,就等孟昶来做客了。

王全斌和刘曹部锋线直进,势如压卵。而孟昶知道赵匡胤发兵后,并不着急,派出“诸葛亮”王昭远和韩保正等人去教训宋军。王昭远知道宋人从来没有见过诸葛亮,今天就让他们尝尝诸葛亮的厉害。

王昭远对前来送行的宰相李昊拍胸脯:“别说赵匡胤的这几路菜鸟不在话下,就是他的中原,我看取之也似探囊取物一般。此次我领三万雕面恶少,北行灭贼,先搞掉王全斌,再杀进汴梁城,活捉赵匡胤。宰相当为我准备好庆功宴,等我胜利的消息!”李昊知道王昭远是个牛皮大王,谁信他这个?暗中狂笑不止。

王昭远督军应战,手中拿着铁如意指手划脚:“打到汴梁城,活捉赵匡胤。”宋军王全斌部入蜀路线和四十年郭崇韬差不多,而且宋军多是在周世宗柴荣手下历练过的好汉,怕你什么蜀军?宋军在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大败蜀军,生擒蜀山南西道节度使韩保正,一路南下。而出三峡一线的刘光义、曹彬部行进也比较顺利,攻破后蜀东川重镇夔州(今重庆奉节),宁江军节度高彦俦自封殉蜀。

宋乾德二年(公元965年)十二月,宋军行至利州(今四川广元),终于见到了这位当世诸葛亮。宋军先发动进攻,一鼓破金山寨,随后宋军嘉陵江边再破蜀军,王昭远带着败军哄逃至大漫天寨。到了第二天,宋军崔彦进部、康万泽部、张万友部三路合击大漫天寨,王昭远尽出蜀军精锐,两军展开死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王昭远酒囊饭袋,带出来的兵都是如此,一败而溃。王昭远还不服,再和武定军节度赵崇韬纠集残兵连和宋军大战三场,结果全输,王昭远鼠窜至剑门(今四川剑阁北)。

孟昶派出皇太了孟玄喆去支援王昭远,可孟玄喆更是个大饭桶,把行军当成了游山玩水。宋军主将王全斌没功夫搭理这个傻小了,要尽快歼灭王昭远部。宋乾德三年(公元966年)春,宋军史延德部过来苏(今四川剑阁东南),直扑要塞青强岭。正在剑门养精蓄锐的王昭远听说宋军到了青强,不想送死,退至汉原坡。

王全斌不依不饶,率军直进,一直追到汉原坡,宋军主力对蜀军发动强烈攻势,蜀军军心涣散,被宋军好一阵猛杀,死伤无数。赵崇韬被擒于阵上,王昭远刚开始还有点兴致,坐在胡床上指挥战斗,看到宋军径直朝自己扑来,吓的脱了盔甲骑马就逃,一直跑到东川,好容易甩开宋军。

王先生躲在一间民宅里,号啕痛哭,眼睛都哭肿了,边哭边背起罗隐的诗:“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刚背完最后一句,宋军骑兵就追了过来,看到王先生如此悲伤,宋军将士们也心情沉痛的把王先生给捆了起来,押回军中。而蜀国太子孟玄喆跟蜗牛似的来到绵州(今四川绵阳)时,听说宋军已经破了剑门,王昭远也被捉了,吓的丢下军队,带着几个亲信逃回成都。

正在成都等待胜利消息的大蜀皇帝孟昶一听败报,脸都吓绿了。他经常嘲笑王衍无能亡国,难道自己真是王衍“转世”?看来很有可能。孟昶问大臣谁还有什么好办法?

将军石頵给孟昶出了个主意:“办法倒有一个,就是陛下不要再和宋军打了,坚壁清野,只守不战。宋人远来,加上蜀地艰险,粮草运输必然不济。等到他们粮草吃光的时候,陛下再进行反击,仍然有可能击退宋军。”

孟昶觉得这个办法不怎么样,长叹一声:“算了吧,这招太冒险了。我们孟氏坐守两川四十年,对将士不可谓不厚,可他们根本不是宋朝的对手。就算坚守不战,谁能保证他们不贪图富贵而投降呢?”石頵劝孟昶的这个建议和三国时广汉从事郑度劝刘璋是一回事,可刘璋也没有听郑度的,回答的话和孟昶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建议虽然能延缓一下蜀中政权存在的时间,但根本不可能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赵匡胤和刘备不同。刘备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一旦攻蜀不下,孙权就有可能下荆州。赵匡胤后顾无此忧,大不了多陪孟昶玩几年,总归是个亡字,但等到赵匡胤好脾气被磨尽的时候,孟昶就算降,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宋军两路直下,离成都越来越近,孟昶想来想去没想出一个好办法,“德高望重”的李昊同志劝孟昶投降,仍不失富贵。孟昶急迫无法,只好命李昊草降表,率文武出降宋军。后蜀广政二十九年(即宋乾德三年,公元966年)春,后蜀灭亡。

李昊很有意思,四十年前王衍出降后唐,降表就是李昊写的,没想到四十年后,李昊居然再次玩了这一手。四川人也特幽默,有人趁夜在李昊家的大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世修降表李家!时人传为笑柄。

孟昶随后举族东迁,来到汴梁。赵匡胤封孟昶为秦国公,并称孟昶的母亲李太后为国母。孟昶看到赵匡胤还不错,以为总算能好日子过了,食邑万户够他享受的了。可赵匡胤却看上了他的宝贝花蕊夫人,但因孟昶在身边碍眼,不太方便搞到花蕊夫人。想来想去,把孟昶给“想”死了:“乾德三年六月,中书令、秦国公孟昶薨。”赵匡胤素服哀悼五日,追封孟昶为楚王。孟昶死时距他受封秦国公只有短短的七天,在这七天中发生了什么,许多当事人都明白的很。

孟昶的老娘李氏当然知道儿子是因为什么死的,没有哭,只是洒酒于孟昶的灵前:“尔不能以身殉国,贪生怕死,结果以致如此。”李氏此时已断生念,绝食数日而死。

当年王建风光之时,没有想到家族会被不相干的李存勖灭掉。孟知祥运气稍好一些,虽然同样被不相干的赵匡胤所灭,但孟氏家族都还安然无恙。孟昶长子孟玄喆很受宋朝重用,先后镇过贝州、定州,后随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契丹,立过战功,善终于滁州。孟玄喆几个叔父兄弟也都是善终,终生富贵,只是苦了一个孟昶,因为一个女人横死。

孟家母子一死,赵匡胤便强行纳花蕊夫人入宫,备加宠爱。花蕊夫人哀孟昶之死,心情郁郁,但还是在赵匡胤面前强做欢颜。有一次,赵匡胤听说花蕊夫人诗写的极好,便让她写一首诗给他看看。

花蕊夫人想了想,写下一首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大声叫好!

本部小说来自看書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