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柴米油盐酱醋茶

“首领,先前你交给我的工作内容,我已经研究出门道了。”

赵老板笑着说道:“正好,今天交给你,如果满意的话,你可要给我发红包。”

说着,他用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冷声道:“小王,将车里的那份文件,给我拿来。”

潘雪儿细心地发现,赵延年跟她说话的语气,和跟部下说话的语气,截然不同。

和她说话时,赵延年完全就是聊天群里面,那个插科打诨的赵老板。

而在和部下说话时,赵延年就变回了冷若冰霜、雷厉风行的赵总。

过了两分钟,便见一名穿着黑西装的男子匆匆小跑过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件。

“嗯!出去吧!”

赵延年将秘书遣走,随即,笑嘻嘻的将文件,交给潘雪儿。

“首领!你看看!”

潘雪儿接过文件,当场拆开,仔细观看起来。

先前他交给赵老板的内容,是自己穿越之后,如何从各个领域,赚取银子。

赵老板身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平日要审阅不知道多少份合同,拟写这种东西,自然也比科学老哥和大宋名媛,要专业得多。

文件的题目,是“大宋创业计划”。

而在内容方面,赵老板将各项计划归纳总结分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大方面。

首先是柴。

北宋时期,家家户户烧火做饭,使的都是柴火。

这东西耗费量极大,经常需要上山去打,再肩挑人扛地搬运过来。

并且,使用起来,并不禁烧,往往烧一顿晚饭,就需要用五六根柴火。

这也间接性导致,在古代,打柴是一个很热门的体力活。

想要直接普及现在很方便的天然气,基本是不可能。

赵老板的思路是,先查阅资料记录下现在已经被开发的煤矿位置,尤其山西大同一带为主。

等穿越回去之后,雇人将这些矿资源,开采出来,用窑烧的工艺进,行烧制,

根本不需要什么工艺,便能制造成现在农村,都还在沿用的蜂窝煤。

蜂窝煤的普及,绝对可以成为推动时代经济的一块里程碑。

从前烧个饭,需要花费半个时辰烧火,现在一块蜂窝煤下去,便什么都解决了。

就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都绝对足够潘雪儿发一笔横财。

其次,米的方面,赵老板给出的建议不多。

因为潘雪儿交给土木老哥的任务中,就包括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普及。

诚然杂交水稻,在口味、口感等方面,比不上地道的五常大米。

但在那个即将爆发战乱的年代,十倍以上的产量,以及无惧恶劣环境的生命力,绝对可以成为农民们谷种的首选。

此外,赵老板还给出了一个很宝贵的建议。

那就是将现代的精磨工艺,带到古代。

现在人们吃的粮食,都是经过机器层层研磨过的。

古代人没有那么成熟的技术,如果打磨过程中,出了纰漏,煮熟了,就会像嚼石头子一样。

考虑到精磨大米的成本,寻常人家,或许无法当做口粮。

但是,如果能笼络住各乡士绅、大款富商,乃至皇亲国戚们的市场,也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

尤其是皇室子弟,以他们那刁钻的口味,只要尝过精磨大米,就绝对无法再下咽普通的糠米。

油,是一个利润极为恐怖的领域。

古人吃的油,基本上都是用肥肉,熬炼出来的,譬如猪油,羊油。

先不说大量摄入这种油类,对于人体是否健康。

单单是其高昂的成本,就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支应得起的。

北宋就算再怎么富庶,对于大部分平常百姓来说,半年吃一顿肉,也是常态。

在这种大环境下,哪家能舍得天天买肥肉回来炼油?

但是,现代的这些油,就不一样了。

不论是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色拉油,成本都远远低于动物油。

而且,植物炼出的油,比起动物油,更便于长时间储存。

买上一桶,即便一年用不完,都不会坏。

帝宋集团名下,有一家规模很大的油厂,海市大部分油类,都是由此生产。

赵老板打算让潘雪儿在有空的时候,到油厂去参观参观。

只要转上两圈,油类从选料、制作,到包装、储存,便基本上能明白七八成。

盐,是一项有些烫手的生意。

古时候,朝廷对盐把控得很严,几乎可以说是作为国库的主要收入。

私自倒卖私盐,是很重的罪,如果数量够多,甚至可以杀头。

赵老板的建议是,如果自己想要碰盐方面的生意,必须提前和官府谈拢。

朝廷主要开采的矿盐和井盐,肯定是一个指头,都不能碰。

潘雪儿要攻略的,是利润更大,并且还没有被人分羹的海盐。

北宋的经济体,主要在南方,沿海城市极多。

倘若将这项方案,顺利实施,将会成为潘雪儿最恐怖的收入。

茶,不需要过多考虑。

毕竟,这是大宋名媛的工作范围。

身为一名董事长,赵老板很清楚各司其职的重要性。

如果自己抢了人家的活,白白受累不说,还会让大宋名媛不高兴。

酱、醋,是两种古时候并不流行的调味品。

毕竟,那个时候,吃饱都是难事,又如何能奢望享受美食?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生意,没有利润。

别忘了,潘雪儿穿越回去,可不仅仅只是作为潘金莲本身。

而是会改变整个汴京,乃至整个大宋的存在。

如果各项计划顺利实施,大宋百姓的生活,都会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

试想,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灯,用上自来水。

百姓们吃得起盐,吃得起米,吃得起油,吃得起肉。

到时候,难道不会想着品尝更多的美食吗?

人心都是得陇望蜀,贪婪永无止境的。

酱醋这些东西,没什么好说的。

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选料,一是发酵。

选料,无非就是各种豆类。

豆子是古时候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作物,不需要考虑成本。

而发酵,则只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

那句广告词,是怎么说的来着?

晒足一百八十天,晒出美味,晒出新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