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猜测

胡林翼回到家中思虑着,这时,好友曾国藩与阎敬铭又到了。

“你们怎么还来?这才十一点,还不到散值的时候!”

散值,即下班,朝廷规定春分后四点散值,秋分后三点下值。

“我俩有查亏空的差遣,如非必要,点卯都不用!”阎敬铭随口道。

“再者说,曾尚书是坐堂官,谁敢来查?”

“贶生,今天可是与英夷的谈判,如何了?”曾国藩瞥了其一眼,对着胡林翼问道。

“英夷口出狂言,被大宗伯给否了,然后不欢而散!”

胡林翼摊开手:“或许他是有底气才如此做吧,我则是一头雾水。”

“反正这件事有的谈!”

说着,他心头一动,将吴廷栋的拉拢说了出来。

曾、阎二人也沉默了。

阎敬铭叹道:“自绍武后,秦学独大,理学与心学日趋落寞,但秦学又分为五派,京派为首,桐城派虽有一席之地但却凋零了。”

在世祖中兴后,顾炎武创建和归纳的秦学,就分成了五派。

领头的京派,则一如既往,经世致用,农商并举,广征商税补足国用。

方以智创建桐城派,以几何为本,西学中用,钻研天文地理,数学几何;首辅郑森创建南安派,重视海贸,减轻关税,口号则是“取外银补国用”。

黄宗羲则创余姚派,强调读史明智,民本为先,施政应为民,也被称史学派。

孙奇逢创建慎独派,主张理、心合流,躬行实践,处事要以慎独为本,不贪不拿,保持儒家本心,它是最接近理学、心学的派系,民间影响最大。

五派之中,南安派和余姚派是立宪主流,尤其是南安派为主;京派则主张不变,维持传统,为君权派。

慎独派和桐城派则中立,不偏不倚。

如今朝堂上,京派和南安派占据主流,如首辅杜翰就是京派,次辅林则徐为南安派。

而偌大的桐城派,只有吴廷栋这个礼部尚书撑场面,实在是太差。

曾国藩则说出异议:“正是桐城派落寞,胡兄才有机会上位。”

“京派不容,南安派又人才济济,吴尚书在朝野名望颇高,还能撑两年,到时候胡兄接替他成了魁首,左侍郎打底,尚书有望呀!”

阎敬铭忽然也变立场:“据我所知,徽商也大多支持桐城派,故而其才能屹立不倒多年。”

这些话,着实让胡林翼心动了,他站起身,对二人长鞠一躬:“正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两者见解我都明了,事到如今,只有桐城派可选了。”

阎、曾二人坦然接受,又说笑起来。

“自真宗时,内务府被迫让出海关与财部,朝廷就得海关五成利,赋税增至两亿三千万,由此撑起了炎黄4810年的西南土司之变,4820年的张格尔之乱。”

炎黄历等若西历加上三千年。

“以及二十年前的贵州蛮瑶之乱。”

阎敬铭叹道:“也是如此,内帑收入降低,皇家不得不重用皇商,泰半支用就靠皇商上供,让皇商愈发肆无忌惮。”

说着,他愤恨道:“例如,那怀仁商会,承包西山近两成的煤矿,远销河北、京畿,乃至河南,但上交朝廷的承包费仍旧如百年前那样,只有区区十万。”

“其利何止百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