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汗努尔哈赤5

兵败宁远及悲剧之因

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所向告捷,攻无不克。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论死。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出关赴任,巡察边务,整顿部伍,储备粮料,积极防御。他还任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整整四年,没有大的战事。然而,孙承宗是东林党的领袖,与以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不两立,虽然身为帝师、大学士,但在党争中也受到排挤,辞官回京。接替孙承宗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后,采取消极防御方略,命令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明军官兵,弃城丢械,涌向关内,兵民塞路,哭声震野!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军在辽西失陷广宁后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后金军进攻明朝首当其冲的就是宁远城。袁崇焕率领万余兵民,独守孤城宁远。他布置火炮——将新从海外引进的西洋大炮(又称红夷大炮、红衣大炮)安放在城上;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商民、粮草撤到城内,焚毁城外房舍;军民联防——安排百姓巡逻放哨、运送火药;激励士气——刺血宣誓,激以忠义,并亲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决心与袁崇焕同死生、共赴难。袁崇焕一切布置妥当,静待敌人来攻。

明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号称20万大军,渡过辽河,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守城者袁崇焕,42岁,进士出身,没有指挥过作战。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命离宁远城5里安营,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努尔哈赤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汉人捎劝降书给袁崇焕说: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派兵猛力攻城。城堞上,箭头如倾盆雨;悬牌上,矢镞如刺猬皮。后金兵攻城不下,努尔哈赤命军士冒死凿城挖洞。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抛火球、扔火把烧挖城之敌。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崇焕亲自带兵用铁索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烧挖城之敌。他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不下火线。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炮过之处,死伤一片。官兵害怕,畏缩不前。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后金有一位叫刘学成的人,上书分析宁远之败的原因。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刘学成直言陈明:天命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致使兵败宁远。

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天命汗晚年,被胜利和权力腐蚀了聪明,冲昏了头脑,犯下错误,吞下苦果。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此后,天命汗郁郁寡欢,陷入苦闷。八月十一日,在沈阳东40里的叆福陵隆恩门(ài)鸡堡忧愤而死。《左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努尔哈赤以兵马起家称汗,又以兵败宁远身死,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瑕不掩瑜。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在晚年有过一些失误,犯过一些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把女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需要加以指明,把

女真人对明朝专制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的不满情绪加以集中,并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发起者的责任。他在将上述的社会需要、群体愿望,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由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刚毅沉着、豁达机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组成坚强稳定的领导群体。其时,南有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北有海西。努尔哈赤没有四面树敌,更没有四面出击,而是佯顺明朝,结好朝鲜,笼络蒙古,用兵海西;对海西女真各部又采取远交近攻,联大灭小,先弱后强,各个吞并的策略;进而形势坐大,黄衣称朕,挥师西进,迁鼎沈阳。他通过建立八旗和创制满文,以物质与精神这两条纽带,去组织、协调、聚结、激发女真的社会活力,实现历史赋予女真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任务,并为大清帝国建立和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下基石。至于大清王朝奠基礼的完成,还有待于他的儿子皇太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