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新世界联盟(下)

说实话,中国现在要和欧洲签订军事同盟条约,确实让我感到如履薄冰般地心悸。但这也是目前中国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一步了,把欧洲拉进来对抗自由世界同盟,总比各自单打独斗的要好得多。我的心思回到会议上后,刚刚听见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正在介绍欧洲海军派出的舰队组成。他介绍说,此次由欧洲前来亚洲的舰队主力为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也就是由意大利的“勇敢”号转让给德国的。法国派出的是“敦克尔刻”号战列巡洋舰和“土伦”号战列舰(原西班牙级转让给法国)。意大利则派出了“维托里奥”号和“那波利”号战列舰。这五艘主力战舰在6艘巡洋舰的护卫下,将通过经由欧洲陆军夺取的苏伊士运河来到亚洲。

由于中国定于五月份交船,所以,雷德尔元帅要求法国和意大利陆军必须在今年3月就开始对埃及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希望能够在一个月内拿下只有8000余分散兵力驻守的埃及。我听到这里,觉得有些担心,从历史上来看,英军对上法军和意大利,似乎都没有什么败绩。再说了,埃及虽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完全受制于英国,且当时的沙特王国也属于英国人的势力范围,这样就导致英国的战略纵深比较大。如果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只是作一个短期打算,将苏伊士运河作为舰队临时通过的通道,倒还是有可能的。

我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后,雷德尔思考了一下,赞成了我的想法。但他同时要求中国应该立即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中东,对英国军队进行全面打击。我却表示,这必须要等到我们击败自由世界同盟海军后才有可能实现。这引起了他的不解,他认为,凭中国强大的陆军力量,完全可以从中国西部,借道伊朗、伊拉克等地进入近东。我反驳他道,这么长的战线会导致中国陆军的后勤保障完全脱节。对此,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表示同意。于是,雷德尔只好退一步,同意法意两国陆军一定要坚持到舰队回到欧洲。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接下来,雷德尔元帅就开始谈及舰队回到欧洲后所直到的作用。我却打断了他,我认为:从目前的情报来看,美英日三国海军主力呈向心状态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东部汇集。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自由世界同盟海军将对舰队进行包围作战。此战,就算新世界联盟海军能够获胜,其舰队主力也必然遭到重大损失。此时的舰队,只能回到中国进行维修。从这一点来看,自由世界同盟阻断舰队进入欧洲的战略布置还是成功的。

雷德尔对此深表赞同,但他也同时表示:舰队回到欧洲的主要作用就是打击自由世界同盟的海军主力,如果能够在南海或东印度洋达到同样的目的,也是能够接受的。欧洲各国剩下的舰队力量,也足以摧毁英国的本土舰队和地中海舰队。我又提出,此战中,中国也将派出仅有的五艘主力战舰,如果在战斗中中国的主力战舰损失殆尽,而日本和美国海军的主力尚且保存的话,必然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我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英国的海军实力不如日本,中国目前的主力战舰规模不如欧洲,那么,此战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摧毁日本和美国的舰队。毕竟,相对而言,英国海军对欧洲海军的威胁要小得多。

雷德尔将我的“言外之意”对里宾特洛甫说明后,后者立即同法、意两国外长低声商量。好一会儿,他们才结束交谈,然后由齐亚诺表态:可以将重要目的放在摧毁日本海军上面,作为中国参加此次海战的条件。但新世界联盟舰队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消灭美国舰队。看来,欧洲各国已经对英国海军不太重视了。接着齐亚诺又提出一个条件:即舰队修复后,中国海军主力将会同整个舰队一起进入欧洲,同时中国陆军也要在舰队的掩护下在中东登陆,从侧面打击英国地面部队。

我立即拒绝了这个提议,我指出:舰队修复后,中国海军的第一任务就是掩护登陆部队登陆日本本土,彻底摧毁日本这一自由世界同盟重要的成员。这也显然不符合欧洲目前的利益。里宾特洛甫表示不能接受,他认为新世界联盟在战争初期必须要达到的一个战略目的,就是要使欧洲和中国有一个直接连接的通道。中国陆军在中东地区登陆,共同摧毁英国在中东的势力,与欧洲在非洲的势力范围连接起来,这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里宾特洛甫的话确实非常中肯,两个盟友如果被隔断,不能互相交流,这对战争进程确实是非常不利的。但我却更加清晰地知道,如果不趁日本海军被全歼的当头,登陆日本的话,凭和族这个民族的疯狂,等其缓过劲儿来,中国恐怕将会付出千百倍的代价才能占领日本。同时,欧洲希望抢夺中东的油田,但地面部队实力不够。而让中国参与进来,应该是一种示好,我也不希望预期的战略目标中东被欧洲所占,即使是盟友也不行。所以,我非常不客气地指出:在中东的英军力量薄弱,根本不需要中国陆军部队介入。如果非要中国军队进入中东,作为地面部队的主力,陆军主要精锐力量将不会参加,中国只需要派遣出海军陆战队就足够消灭在中东的英军。在自由世界同盟海军主力被歼的情况下,我们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护航兵力。

看到我的态度坚决,加上我许诺派遣部队,虽然是海军陆战队登陆中东,他们也没再作坚持。只有雷德尔仍然坚持,要求修复后的舰队可以分出部分战舰共同对日本本土进行打击,但主要力量必须回到欧洲,参加对英国本土的打击。因为,日本是个岛国,用少量的海军力量就足以封锁整个日本,使其得不到任何战略资源,时间一长,就完全可以拖垮日本。这话也让我感到有些道理,毕竟,打击日本我主要靠的是海空力量,之所以要求主力战舰的参与,纯粹是希望用其上的巨炮对日本沿海港口进行毁灭性地炮击。

但我心里也很清楚,没有航空兵力的掩护,进入日本沿海的主力战舰只能是日本空军部队的靶子。想到这里,我也没有迫使他们完全接受我的想法。最终定下来这样一个原则:修复后的舰队,欧洲前来的战列巡洋舰和至少两艘战列舰加入到中国舰队中,对日本本土进行打击。在摧毁日本后,中国海军也应该分出部分兵力会同目前正在中国建造的各型欧洲订购的各型主力战舰前往欧洲,彻底摧毁英国。

在谈到未来地面作战的大方向时,凯特尔坦言:新世界联盟军事条约签订之日就是德国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之时。对此,我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只关心欧洲在拿下波兰后的进攻方向。里宾特洛甫则要求我先说明一下中国的战略意图。我也没有犹豫,直接告诉他们:中国的首要战略目的就是完全摧毁日本,在此之前,中国陆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至于防守对象,我没有说明,他们心里也很清楚。在拿下日本后,中国陆军会腾开手来,对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力量进行打击。接下来,将视情况而定,攻击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

里宾特洛甫有些诧异,他问为什么规模庞大,战力惊人的中国陆军不对苏联进行打击的时候,我却反问他:苏联是不是自由世界同盟成员?这种文字游戏我本来不想玩,但欧洲人却始终没有把自己的最终想法透露出来,所以我也只好陪着他们玩。心中同时暗想,希特勒希望我跟着一起打苏联就明说嘛。果然,里宾特洛甫还是没有继续装下去,他很干脆地说明,德国国防军在拿下波兰后,将继续东进。当然,最终目标是苏联。至于东南欧和中东,将在下一步考虑,毕竟东南欧有罗马尼亚和希腊这两个盟国,中东有土耳其这个极度仇视英国的国家。

听到这里,我感到有此奇怪,你欧洲要打苏联,没人拦着你。但欧洲似乎不是中国,苏联同欧洲的关系还算正常,欧洲这样做,必然会把苏联彻底推向自由世界同盟中去。但转念一想,罗斯福不让苏联加入同盟,主要就是希望避免战争。而一旦战争爆发,恐怕他会在第一时间接纳苏联进入同盟的。由于同中国有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苏联绝对不可能加入新世界联盟。这一点欧洲非常清楚,与其到时候缩手缩脚,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将其击溃。看来,欧洲人的心肠也是挺毒辣的。

谈判在继续中,在了解了德国陆军的基本动向后,我又开始询问起法国和意大利陆军的动向。齐亚诺表示,两国陆军除了有部分兵力会同德国国防军对波兰和苏联进行打击外,主要兵力将在北非清除英国人的势力。我又问之后该如何?他们均表示最终要以消灭英国为终极任务。我一听不免有些失望,问他们怎么没有想到美国?

他们的回答让我大开眼界:他们希望把战争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如果真的击败了美国,欧洲内部的团结力量也就消失了。各国将会为瓜分整个世界而产生矛盾,进而极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这是欧洲各国首脑作出的共同决定:保留一个强大的敌人,以维持欧洲的稳定。何况,在击败苏联和英国后,欧洲最主要的敌人已经不存在,欧洲从来没有把美国视作不共戴天的敌人。我听后不由大感佩服,白种人的思维有时候真的与中国人不同,想来也是,他们本就是同宗同源,确实没有作生死相搏的必要。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真的也这样想吗?

正在我还在惊叹中时,里宾特洛甫又向我表示:在欧洲进攻苏联时,希望中国军队也能从东面同时发起进攻。我觉得有些不舒服,中国同苏联接壤,因此欧洲提出的要求也是非常合理的。但面对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却只有中国军队去独自承受。虽然美国陆军历来都不以强大著称,但中国要面对的是整个美国海陆空三军力量的对抗。而在欧洲呢?抛开英国海军,英国陆军几乎什么也不是。不过,这也没办法,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切。谁让中国摊上了苏联这个恶邻呢?不把苏联彻底打垮,中国后世将承受长久的压力和阴影。

因此,我略作思考便答应了里宾特洛甫的要求。但我也同时提出要求:在英国被击败后,欧洲的海军主力必须进入亚太地区,共同对美国海军进行打击。要知道,虽然中国海军有强大的海空力量,但凭借美国那富有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的工业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海军由战列舰为主向航空母舰主的转变。到时候,在海洋上的胜负还真的很难说。当然,我的这个要求也得到了很爽快的答复。

大的战略方针算是定了下来,接着就需要确定一些细节。双方预计将在二月底或三月初签订条约,德国也会同时攻击波兰。经分析,有三种可能的后果:一是自由世界同盟按条约规定向德国和整个新世界联盟宣战,但美英等国暂时不会直接投入战斗,待在南海或东印度洋海战结果出来后再定下一步行动;二是宣战后,英国和美国的地面部队向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发起进攻,同时,日本也在朝鲜南部向中国军队进攻,自由世界同盟海军将会寻机与联盟海军进行交战;三是宣战后,立即将苏联拉入自由世界同盟,苏联地面部队进入波兰,帮助抵御德国的进攻,当然同时,同盟海军也要寻找联盟海军进行决战。

根据以上三种可能,中欧双方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无论如何,只要德国发动进攻,必然会导致同盟与联盟之间的宣战,同时,同盟海军一定会在南海或东印度洋上与联盟海军进行决战。但我心中还是有一个疑点:从理论上来说,联盟海军在新的主力舰交船后,其整体实力要大于同盟海军,决战的结果应该是联盟海军获胜。从一开始就进行决战,明显不利于同盟军队在后期的战略,同盟的参谋人员不应该会犯这种错误的。难道,同盟海军还有什么后手么?

我把疑问说了出来后,叶飞立即说道,极有可能是同盟军队的一个阴招,将中国海军主力调离中国沿海,然后集中日本海军主力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主力对中国沿海的各大船厂进行毁灭性打击。以此破坏整个新世界联盟的造船工业,使新世界联盟在未来的海上角逐中,失去后续实力。同时因为苏伊士运河掌握在同盟手中,联盟舰队基本不能通过,只有从南非绕道,这给了同盟海军足够的时间来聚集兵力。甚至有可能在联盟海军舰队还没有回到欧洲这个间隙,采取同样的办法,集中英国海军主力和美国第2舰队摧毁欧洲在沿海的工业。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欧洲代表们的同意,但同盟应该没有想到欧洲会先打苏伊士运河的主意,所以他们的这一想法肯定不会成功。

同时,双方还商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情报交流,密切注意日本海军主力的动向。在欧洲支援舰队没有与中国海军和新舰队会合时,新舰队由中国全权指挥。在关于苏伊士运河的问题上,中国和德国的态度很强硬,要求法意两国地面部队无论如何必须在四月中旬以前完全控制住运河,并坚守半年以上(预计新舰队受损舰只修复期)。中国海军陆战队必须在6月中旬以前在中东地区登陆,对英军进行打击,减轻法意军队的压力。中国海军借用的新舰队部分主力战舰,最迟不得超过今年年底,必须完成摧毁日本海军和各大工业区的任务,之后,必须在两个月内赶赴欧洲参战。同时,中国必须在1941年3月以前,完成欧洲订购的所有新战舰的建造工程。

关于欧洲战事,德国国防军及法、意、荷、比等国军队必须在宣战后一个月内解决波兰,休整二个月后,最迟必须在6月上旬,对苏联发动进攻。而中国陆军则必须在苏联东线,投入不少于50个师的进攻兵力,作为牵制力量。至于解决日本的问题,则由中国自己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日程,但最迟不能超过1942年6月。

中国军队解决日本问题后,必须将陆军主要兵力投入到对苏联作战中,且兵力不得低于260个师。欧洲在进攻苏联的兵力上,可作灵活调整,但不得低于200个师。在非洲战场上,欧洲必须投入不得低于50个师的兵力,且必须在半年内彻底解决整个北部非洲的敌对势力。至于中东,暂时决定由中国和欧洲各派遣至少10个师的兵力。而印度的英军,则交由中国自行处理。

针对美国可能派遣地面部队参战的情况,欧洲除了极力与美国争夺大西洋的制海权外,还必须派遣各类袭击舰和潜艇,对大西洋航线进行全面封锁,力争把美国陆军封闭在其本土。而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也只能交给中国处理。在中国没有夺取澳大利亚之前,英国和美国都可从澳大利亚获得相当的战略资源。所以,把南美各国也拉进战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最可能的国家是智利,这个国家的海军得到中国的战列舰后,已经超过了澳大利亚海军,足以对澳大利亚至南美洲的航线进行封锁。因此,战争爆发后,将智利及其它重要的南美国家拉进联盟是各国外交家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然,为了表示中欧双方“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双方还决定各自向对方的战场派遣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这个集团军不得分散使用,其最高长官必须参与整个战区的决策,并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战役安排。经过协商,双方决定中国的这个集团军将在北非战场上作战,而欧洲的集团军则将在菲律宾或澳大利亚作战(双方都避开了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地方,如苏联、日本)。为了更好地进行协调,还决定向对方派出大量的联络官员,用于军事、外交的协调和交流。

又经过数天的细节磋商后,各项事务都达成了妥协和一致,整个谈判进程也算结束,接下来的就是在《新世界联盟条约》上签字了。本来,我非常厌恶这种赤裸裸的分赃条约,但因为必须要有个人出来承担各种骂名和指责,我也不愿意让赵天赐担上这个负担,因此我还是决定亲自签署。

1940年3月1日上午11时,在看完了整个条约的大章后,我终于提起了笔。在那一瞬间,我百感交集,惴惴不安,感觉所有的责任都承担在我的肩上,心中不断涌出立即放弃的强烈念头。强行按捺下激动的心情,一咬牙,狠下心在条约上重重地写了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