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割麦种谷

周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所有努力成绩,已经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了,在箫知县走后一天,可能是这位多嘴的,能言善辩的县太爷的功勋,在周星百亩试验田的周围,很快就拥挤来了大批的人群,他们自然是学习观摩的,多数是财主儿,还有管家之类。也有许多的贫穷百姓们,自动跑来瞻仰。

因为有沟壑的阻挡,这些人需要从正面的桥通过才能进入,周星没有制造障碍,而是敞开了大门,热烈欢迎,对于所有的参观者,都盛情款待,每一个来的人,都对周星赞不绝口,在麦田边缘上,又是看又是叫,惊奇得不得了。

“大清有祥和啦!”一个乡绅感慨地说。

“祥和?”周星不解。

“没有大清的祥和,怎么会有这样大片的嘉禾?”这老财主儿,估计肚子里墨水不少,和黄得榜有得一拼,东拉西扯讲了老半天,又写了好几首诗词,当场泼墨挥毫,赠送给周星。“周星,周管家,星爷,您,您的将来不可限量啊!”

“哪里啊,先生过奖了,我不过是一介农夫!小小的平头百姓,不读书不识字,庸俗不堪,怎么会有前途?”

这位老先生,感慨地说:“我去见见你们的黄老掌柜,这么一个有本领的人才,委屈在他的家里当管家,实在是浪费了,应该捐献些钱财,让你去做官儿!哦,对了,现在你捐献都不用了,有了皇上的嘉奖墨宝,又有这等嘉禾,估计,今后啊,就是皇宫内院儿,都是你能去的!”

周星没有想过这个,只当他胡说八道,随便打着哈哈,让他走了。

参观百亩实验麦田的人,络绎不绝,就是周家屯子的人听说了,也要来,不过,周星没有让他们来,太乱了,没有时间招待,当时间忽然,到了阳历的五月初,小麦的麦穗已经抽得充足,小麦扬花正盛时,周星开始指挥流民们浇灌了。

“浇灌?现在还浇灌?”流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怎么没有在五月里浇麦儿?”

“是呀,我们都没有浇过麦子,在五月,麦子转眼就熟,怎么还要浇灌啊?”

周星也是一头雾水:“五月咋就不需要灌溉了?麦子正是长面的时节呀,有了水分,麦子就能够把积蓄的营养,充分地发挥,都长出来,长到了麦穗上,麦子的子粒才能饱满充分啊!”

“不,星爷,您听我说,不能浇,浇麦如舍秋!千万不能,要是您不种玉米,作为旱地的话,也行!”

这边正在说着,前来参观的人也加入了争论,一听周星现在还要浇灌小麦,大家都纷纷讥笑他:“嘿嘿,没听说过,肚子大了才去下工夫,哪里会行?”

“是呀,这是种田的常识,星爷,您别的都好,就这方面,得听听别人劝说,听人劝吃饱饭!”

周星感到不可思议,看来,传统的种植观念,实在太愚昧强大了。、

“听我的话,浇水,如果谁不浇水的话,我就赶走他。”

在周星的威胁下,流民们才勉强愿意浇灌,他们见周星这样倔强,也豁出去了,于是,将麦田边缘的沟壑,扒开了,朝着麦田里灌,因为地势的关系,麦田高,浇灌不到,只有使用捅一下下地泼水。

周星赶到了黄家庄子里,黄得榜等人都在家,玻璃大棚已经结束,人员都撤退了回来,“老爷。”

“呀,周星,难得呀,我经常不见你,也不知道你在忙啥!”黄得榜欣喜地说。

其实,他天天见周星,每天都到麦田周围去观看,周星种的小麦长势之好,让他兴高采烈,不管怎么样,周星都是黄家的人,这一百多亩田,本是盐碱地,忽然平空得来,一季就收小麦数万斤,谁不喜欢?他更清楚,周星利用洋人办法种植小麦的技术,是绝对正确的,一旦他采用了,数万亩的田地,将急剧增产。当然,他还有新的打算。

“我要浇地!”

黄得榜见周星心急如焚的样子,耐心地询问了,“好!你说怎样就怎样!浇灌就浇灌!我信你,周星,只要你说的事情,我无不帮助1”

黄得榜说到做到,立刻招集了庄子里的家丁和劳动人手,这时候,庄园里已经忙碌起来,人手并不宽裕。黄得榜让何管家亲自去监督,带领三十多个青壮年劳动力去帮忙。

“老爷,我还需要些竹子!”

“竹子?这又奇了,你要竹子做什么?”

“浇地。”

“浇地?”

“老爷,我急需要。”

“好,给你,不过,我也很好奇,浇灌麦田还需要竹子?去,鲍国宝,你带人去竹园里砍竹子,快!”丰收在望的喜悦激励着黄家上下,大家对于周星的种植技术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再没有人更多疑问。

不过,在周星忙了一个上午,才开始努力浇灌的时候,又成为远近十里八乡的新闻。大家奔走相告:“快去看看,人家黄家的周星管家,用竹筒子浇地呢!”

“浇地用竹筒子?那也不错呀。”

“不是,你想歪了,不是用竹筒子盛水,而是将竹筒子啄得窟窿眼儿一大堆。根本无法盛水!”

“这又奇了。破竹筒子能够做什么?”

于是,大家纷纷扬扬地赶到了周星的实验田去看个究竟,周星指挥大家正忙着,麦田的沟渠外头,已经聚集了许多人在看热闹,周星也不忌讳,干脆将大家都进来,欣赏自己的快速浇灌麦田法。

其实这是现代的“地龙”,可惜,那时没有塑料管道,使周星迅速浇灌的意愿无法实施,不过,他因陋就简,利用竹筒浇灌,效果也相当不错,具体的做法是,在地头儿的沟渠旁边,斜着建立一个入口的水道,有人专门使用水捅舀水往里倾倒,然后,有竹筒子在那里铺设,啄了许多窟窿的竹筒子,在过程中,将水一边输送一边浇灌。

不仅如此,周星在过程中,还灵感大发,又在旁边建立了几个巨大的木桩子,上面设立了滑轮,吊着几个大木桶,两个人操纵,一前一后地作用,将水桶吊起来,倾倒在一丈多高的一个大木盆里,吊在空中的大木盆,下面有细小的竹管和其他地方相通连,还有管口关闭,一拧开,哗哗啦啦,出现了很原始的,没有使用现代动力的喷灌机。

压力的作用,使那些水聚集成细小的水柱,朝着周围的地方喷灌。

当然,这些东西,周星早就准备了一些,所以,才能够及时地使用。

“哦,好玩艺儿!”

“有趣,太有趣了!”

大人小孩子都纷纷叫好。

就这样,利用黄家庄子的人力物力,周星在三天之内,对一百亩地进行了浇灌,浇灌不是特透,他也惟恐浇灌水分太足,麦田不能及时干燥,影响下一步劳动。

浇灌麦田十天以后,地皮基本干了,也正是阳历五月的中旬,小麦的扬花已经结束,再有半月,到了六月的三四号,就将成熟。

每天,周星都来在麦田边上,一面做着广播体操,锻炼身体,有时也锻炼太极拳,在道路上跑步,悠闲舒服达很,有时,红杏和紫嫣俩小媳妇也跟着来回跑,当然,要是时间尚早还行,俩人见人也不好意思。

周星看着晨曦里的麦田,格外高兴,别人的麦田,就算是黄家的麦田,都是稀松溜溜儿的,小麦的分孽很少,高度也不足,就象疤癞头,看得麦行清清楚楚,而麦穗也基本成型,普通的麦田里,一般都有小拇指大小,大的,也不过中指大,正是所谓的“苍蝇脑袋”类型的小麦穗,而周星的小麦,和现代的小麦差不多,基本上都有两寸半到四寸之间,最长的有五寸长,如果剥开了针芒,细数麦穗上的籽粒的话,会发现有重大差别。这不,红杏正在数呢。

“十八,二十,二十二……三十八,四十二,四十四,四十八!五十,五十四,五十六!天那,这么一个不大的穗儿,居然有五十六颗籽儿!”

“星爷,昨天夜里,有人偷麦了。”

“不说了,偷就偷了!以后看好就是。”

周星没有责怪流民,估计是外头的人想偷了周星的麦子当种子,可惜,还不到时候呢。

这一天,周星招集了大量的人手,因为这几天,庄子里正好闲暇时节,不用说,现在的周星,说话办事已经是非同寻常,随便一件事情,一句话,都有人呼应,周星带着人从铁器作坊里用车子拉了东西出来了:“诸位,诸位,都看来,看看怎样使用玉米点播器!”

“玉米点播器?”

“玉米还有播种的东西?”

“他刚才说啥?”

周星的话,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大家强烈地疑问和讨论。

周星没有过于纠缠,直接将刚从铁器作坊打造好的东西拿出来,一个尖锐的三角铁片儿,有安装的管口儿,边上还有一个平面的小小铁片。他将一个光滑的棍棒,在空中扬了扬,给大家看清楚,然后,顺便一插,就和铁器衔接好了。他举着给大家看,讲解怎样使用。

“哦,知道了!”

“原来是这么用的?好!”

“可是,割了麦子再点玉米,多省事儿?干吗非得现在种?”也有人怀疑。

周星强调了提前半个月种植玉米的重要意义,然后,尝试着在边缘点种玉米,将点播器拿好,插在田里三五寸深,将木把往前一推,使点播器的铁尖儿插开的缝隙扩大,然后,将玉米种子从棍棒的上方空洞丢下去,自然,那些棍棒,都是竹棒,中间的关节已经打通了。哗啦啦,玉米种子就从竹管的空洞掉了下去,准确无误地掉到了田地缝隙里,于是,将点播器一拔,顺便用脚轻轻一踩,这个点播玉米的工作,就告一段落。接着重复同样的程序。

“好,好!好!”

“呀,真有意思!”

“周管家,你真有办法。”

“是呀星爷,你真是神了,什么办法都能够想得出来呀!”

“割麦种谷,割麦种谷,割麦种谷……”布谷鸟儿在田野的树稍间隐藏着,尖叫着,昭示着一个火热的成熟季节的来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