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3

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

www.youxs.org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戚继光说过,练兵必从军礼训练入手,“军中名分,须从军礼为始”。曾国藩十分信服这一原则,他在日记中写道:“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治哉?”因此,他明确指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很明显,曾国藩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贯穿于官兵的头脑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的关系弥补军中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不足,来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他说,军训之义有二: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营规是指点名、演操、巡更、放哨,家规是指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若营官能“待兵勇如子弟,待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这样,士兵也就会像子弟对父兄那样忠义孝敬。对将帅的选拔和培养,曾国藩更是极力用仁礼忠信去进行训导,使之成为忠将和良将,以无负君父、国家之望。曾国藩还强调,军营主要是靠将帅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影响兵勇的言行。

曾国藩还提倡“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他要求对军队进行教育,“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士兵不尊重长官,下级不服从上级,这便是不忠的表现。“信”是处理协调同级关系的准则,曾国藩说,“信以施于同列”,就是要求将帅之间、兵勇之间能够相互信赖,遵守信用,彼此团结,同舟共济。他把“诚”与“信”相联系,还说“诚便是忠信”,“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作为将帅的行为准则,曾国藩提出了“勤恕廉明”四字,即“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鉴于湘军中普遍存在的骄矜之气,他对诸将帅还以“谨慎”二字相勉。他谆谆告诫部属,务必守个“谦”字“慎”字,戒骄戒惰,从而避免打败仗,招灾祸。另外,曾国藩又强调了传统的“爱民”说,要求将帅对兵勇以“仁礼”相待的同时,还要求军队对百姓以“仁礼”相待。他声称,“官不爱民,余所痛恨”,“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从曾国藩治军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准则在湘军中的实行,的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www.youxs.org“致人而不致于人”作为战争指导原则

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其指导战争的思想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慎战”是其基本作战方针,“以主待客,以静制动”,在战略上取攻势,在战术上取守势,是其战略战术的表现方式。

从湘军和太平军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来看,湘军的数量长期不如太平军,双方所用武器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上。出于消灭太平天国的目的,在战略上必须采取攻势,由此曾国藩确定了沿长江进军直下金陵的路线。又虑于太平军数量多,并占据了武汉、安庆、金陵等要地,其主力又长于运动战,所以曾国藩认为,湘军想攻取战略要地,在战术上必须深沟厚垒,以主待客,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稳扎稳打。他要求湘军在包围坚城后,不应急攻,而应先筑起围城坚垒,一方面耗尽守城军队的粮食,另一方面又以此吸引援军解围攻坚,使其“如飞蛾之扑烛,多扑几次,受创愈甚”。待敌消耗殆尽、疲惫不堪之时,再与之战,如此就能“成功愈易”。这就被称作“结硬寨打呆战”的作战方法。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