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大象出街

“四更正!”

“咚咚咚”

如鬼嚎般的嗓音从大庆殿前的钟鼓楼上传来,让宣德门外的威严兵士狠狠唾骂了几句嫌弃刺耳。

嫌弃完太史官员报时声的威严兵士们又将视线投向了御街一旁红杈子内的三人,眼含羡慕。

这三人两男一女,均是身姿纤长之人。

头戴珍珠结络的短顶头巾,身穿紫底上有杂色小花的绣衫,腰间束金色束带,脚下蹬丝面布鞋。

啧啧啧。

这才叫装备嘛!

威严兵士们再看自己身上皱巴巴的黄绣宽衫,顿时嫌弃地不行。

御街旁的。

正是换上了御龙直制服的大相国寺三人。

“师侄,你穿着衣裳真合身,看着也像御龙直的禁兵。”方青伸手掸了掸李宝身上的绣衫,对自己师侄这扮相很是满意。

不得不说。

剑眉星眸,棱角分明的李宝看起来着实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御龙直。

相反的,生着一双丹凤眼,薄削双唇的方青哪怕穿着一身御龙直服看起来也不像个正经禁兵。

而像个长相清秀的二流子。

“呵,可能是之前当过兵的原因罢。”李宝剑眉低垂,望着自己身上崭新的御龙服,眼色复杂。

曾几何时。

他也想过穿上这件衣裳。

他曾是心甘情愿去充军的。

但那是。

很久以前了啊。

“清秋穿着也是英姿飒爽。”

对与郭清秋的美貌,方青从来都是很认可的。

宅在屋子里的日子,看郭清秋的美貌总是能让方青心情舒畅。

一身紫底绣衫在郭清秋身上很是英气,那几朵杂色小花更是徒增了几分美感。

郭清秋挑了挑柳叶眉,水盈的杏眼瞥了方青一眼,嘴角的淡笑可见对于方青的赞美,她还是很受用的。

“哒哒哒哒”

御街上马蹄声响起,让方青将头偏向了马蹄声响起处。

照理来说,这一夜御街上禁兵铁骑的马蹄声早就让方青听得耳朵起茧,此时再听到马蹄声应该麻木了才对。

但方青偏头自有他的道理。

只因这马蹄声,不是从宣德门向宫外。

而是从宫外向宣德门而来。

“大宗伯!”

“中严外办!”

“铁骑让路!”

奔驰而来的马上一人大吼。

听到此人的吼声,几位刚从宣德门内策马而出的禁兵铁骑拉扯起了缰绳,将马驱到一遍让开了道口,没有进御街。

“来人是何人?禁兵都要让路?”方青问了一下自己身旁之人。

但郭清秋和李宝直截了当地摇头,让方青很快意识到自己问错了人。

“大宗伯,便是礼部尚书,天子离开皇宫外出活动时需要有礼仪规制,便是中严外办。”

有人出声着方青解惑。

出声之人是背后负剑的孟一闲。

信老和孟一闲纠缠了一番后决定两人干脆一起加入方青的团队。

先把功劳都赚了。

最后再分配。

方青听得一愣一愣的。

官家就是官家啊。

出个家门这么复杂。

怪得不赵佶喜欢偷溜出来呢。

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这世上到底什么是值得羡慕的。

又有谁能知晓的。

即使如此。

大宋的暗流之下,多少双眼睛盯着着赵佶的位子。

期盼自己能在历史长河中登上舞台。

欲罢不能。

在马蹄之后。

又有声音划破长夜,彻底掩盖了阵阵马蹄声。

“哞!”

听到这声音的方青丹凤眼中的瞳孔一缩,脸上写着不信。

凭着上一世在现代多次游玩动物园的经历,让他一下子就认出了这兽吼声。

是大象的。

这大半夜的怎么还能冒出来大象的?!

似乎是为了验证方青所想的一般。

沉重的脚步声响起,让站在御街旁的方青等人都觉得脚下一震。

“咚”

四更夜晚。

在月光与御街两旁御廊挂着的灯笼红光下,高出两侧御廊的巨兽出现在夜色的御街中。

像扇子一般的耳朵,两根像白色长矛一般的牙齿。

夜色中的巨兽是大象。

“咚咚咚咚”

密密麻麻的脚步声响起在御街上,让人担心御街这结实的砖石路会不会被踩碎。

如此密集的脚步声,断然不可能只有一只大象。

凭着鬼眼的夜视能力,方青看得真切。

夜色中共有七只大象排列成队朝着宣德门走来,这些大象的背上,各用带花纹的锦缎撘在背上,锦缎之上,更有雕刻成金莲花一般的座位。

座位之上。

有身穿锦衣的驯象师。

七只大象的背上,均有驯象师,这些驯象师手中拿着一短柄的铜镢子,镢子的刃很是尖利,在月光下闪烁着光。

一头大象像是好奇地想要触碰一下周围的白墙偏离了一点路线,坐在象背上的驯象师便伸手将镢子刺向大象。

“哞”

在一阵嘹亮的象吼声中,大象又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沿着御街朝着宣德门走来。

御街两侧的府邸中,不少漆黑的楼阁亮起了烛光。

大象可是稀罕物。

每年大礼年大象沿着御街行走时,那观看大象的人可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此刻虽是四更。

仍有不少东京市民忍不住吹开楼阁窗户,朝外眺望着。

“官家此次出宫这些大象也得陪着?”

哪怕方青觉得自己并不缺想象力,但这种出个门还要如此大场面的行为他还是没法预料。

太庙。

真的不远啊!

“每年都是如此。”信老说了一嘴,满脸不爽。

在东京这么多年,这一点他很清楚。

因为每年这一夜大象都要把他吵醒。

七只大象走进,它们头上的金饰辔头在灯笼光下很是闪眼。

驯象师驱使着大象转身。

屁股朝宣德门,头朝南。

众多禁兵步行涌出了宣德门,他们手中高举大旗和硕大的扇子、画戟、长矛等,身着五色盔甲,肃立大象身后,威严肃穆。

禁兵。

集结。

身穿镶有黑边绛色官服的高俅,也从宣德门中出来,指挥着三衙之兵。

大宋是可以凭衣裳识人的。

方青再一次认识到了这一点。

凡是高俅驱使的三衙之兵,均头戴小帽,身穿后襟较短的打甲背子,他们多是骑马来到了大象之前。

由于人数实在过多,这个集结过程可以说是费时甚长。

看得靠在一边的方青直瞌睡。

直到一声撕心裂肺的报时声将他吵醒。

“五更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