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涉及大唐天下及千秋万世的大事(下)

“祐唐 (.)”!

(请半小时后刷新)

大唐的世家大族,主要分成三个集团,一个是山东士族,这是魏晋之后形成的文化团体,李祐在齐州准备下手对付的就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一个是关陇集团,这个和南北朝时期对抗北方和西方的异族入侵有关,是为了抵抗入侵形成的军阀团体,老李家就是其中的一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还有一个集团,就是江南士族,这是永嘉之乱之后衣冠南渡,以晋元帝司马睿为首的中原士族南渡过江,在建康建立西晋政权为标志形成的南迁士族集团。

自士族这个概念和事实形成以来,中枢统治者和世家大族斗了一次又一次,哪怕世家出身,但一旦坐到皇帝的位置上的时候,就会立刻将士族引为心腹大患,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还有武则天。

隋炀帝开大运河、东征高丽,其实并非史书中记载的荒淫无度好大喜功那么简单,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针对士族上面。只是这哥们儿过于急功好利,最终没把士族玩崩,倒是把大隋江山给玩崩了。

然后就是李二。李二手段没有杨广那么激烈,而且秉承的一个很好的原则就是“安内必先攘外”,于是先干掉了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把大唐的外部敌人扫了一遍之后,才开始下狠手对付国内的士族。现在这个阶段李二对于国内的世家大族还处于温水煮青蛙的阶段,又是重编《氏族志》又是玩分封,虽然大家都清楚李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好在尚未撕破脸皮,还有的计较。等到西方和北方边境安定下来,李二才会借着东征高丽的机会,又是要钱又是要粮,还要不断补充军方力量。李二这种做法比杨广可明智多了,但是收效不是太大,甚至某些时候还不得不和世家大族妥协一下。要不然李治的第一任皇后怎么姓王呢?

但是李治和武则天就不一样了。有李二打下来的良好基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几乎没有,夫妻俩有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对付起了国内的士族。因为知识普及率的原因,治理国家暂时还少不了这些门阀世家出来的优秀子弟,但几十年的制衡手段再加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世家再也没了以往那种可以和中枢分庭抗礼的能量。

至于真正把门阀世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还是一帮武人。先是安史之乱之后,各掌握了兵权和政权的节度使在地方上和各大门阀世家直接玩起了短兵相接,然后便是唐末的农民起义,所谓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在社会秩序的全面崩坏的背景下,追求诗书传家、纠结流品科名的世家大族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了。

李二现如今对待三大门阀世家集团的基本纲领其实很简单:拉拢关陇集团、平衡江南士族、打压山东世家。所以李祐说自己要去齐州和山东世家斗一斗,李二不仅不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但是李祐忽然之间在朝会上将矛头对准了关中,这就太出乎李二的预料了。

李祐嘴上没说要对付关中的关陇集团,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天下大体承平,正是不断爆人口的时候。人多力量大,但是人多吃的也多。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就要求粮食大规模增产。在没有袁老力量加持的情况下,只好向荒地要耕地。拓荒开垦是评价地方官员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需要支持的,现在怎么听李祐的话,这关中,还不允许开垦荒地了呢?

“殿下此言差矣。”长孙无忌一看李二的表情,那是真的懵了,立刻就明白这事儿不是李家父子在唱双簧,而是李祐热血上头,为了自己的封地平安无事,一不小心把刀尖怼到李二鼻子尖儿上了,就出列拱手言道,“殿下的意思老臣听明白了,但老臣以为,这荒地上的草被树木可以防止泥土被雨水冲走,这庄稼不也一样么?夏季多雨,正是庄稼扎根深处生长结穗的时候,自然也有锁土之功效。等到庄稼收割,雨水也就少了。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禁止开荒呢?”

“齐国公可以稍作验证。”李祐规规矩矩施礼,道,“庄稼和天生草木是完全不同的,庄稼根系单一,和纠结成一团的天生草木相比,锁水锁土的能力大大下降。况且冬季降雪,到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涓涓细流,同样对土层有莫大的伤害。”

“老臣虽然未做验证,但是却不敢怀疑殿下所言。”长孙无忌道,“毕竟殿下刚才所做的演示一看就明白,但千百年来却只有殿下有此奇思妙想。但是殿下所言还是不妥,如今大唐国力日渐强盛,天下太平,人口自然大涨。但是丁口大涨自然也就需要大量的粮食,若是不开垦荒地,这些多出来的丁口又该如何填饱肚子呢?总不能太平天下,却让百姓忍饥挨饿吧?”

“齐国公所言甚是有理。”李祐朝长孙无忌躬身道,“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哦?”长孙无忌微微一笑,道,“殿下何以教我?”

“移民!”李祐眯了眯眼睛,看着长孙无忌坚定地道。

“齐国公可以稍作验证。”李祐规规矩矩施礼,道,“庄稼和天生草木是完全不同的,庄稼根系单一,和纠结成一团的天生草木相比,锁水锁土的能力大大下降。况且冬季降雪,到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涓涓细流,同样对土层有莫大的伤害。”

“老臣虽然未做验证,但是却不敢怀疑殿下所言。”长孙无忌道,“毕竟殿下刚才所做的演示一看就明白,但千百年来却只有殿下有此奇思妙想。但是殿下所言还是不妥,如今大唐国力日渐强盛,天下太平,人口自然大涨。但是丁口大涨自然也就需要大量的粮食,若是不开垦荒地,这些多出来的丁口又该如何填饱肚子呢?总不能太平天下,却让百姓忍饥挨饿吧?”

“齐国公所言甚是有理。”李祐朝长孙无忌躬身道,“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哦?”长孙无忌微微一笑,道,“殿下何以教我?”

“移民!”李祐眯了眯眼睛,看着长孙无忌坚定地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