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八)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十七节:《周易》一书《旅》至《节》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五十六、《周易》第五十六篇《旅》文,是论述商人旅居,风险犹存的道理

(原文)

「旅,小亨。

旅贞,吉。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眺,丧牛于易,凶。」

(译文)

「五十六、商旅之人,小心谨慎,亨通。

商旅之人守正,吉祥。商旅之人精打细算而恭卑,所到处所会招引灾患。商旅之人每到一处,寄旅在临时住所,怀里揣着钱财,又得到僮仆的侍奉,这是商道的行为。旅居的住所烧掉了,又失去了仆人,路途面临着艰辛。商旅之人到了另一处,获得了钱财与工具,反而心情并不痛快。箭射野鸡,一箭射中,可野鸡带箭逃走,最终赢得了一个善射的荣誉和名声。鸟儿的窝被火烧了,商旅之人先是欢笑,尔后又放悲大哭;失去了牛是在于发生了变化,才遭此灾祸。」

(解读)

「旅」:商旅。「旅:小亨。」本句意思是「商旅之人,行事应小心谨慎,亨通。

「旅贞,吉。」

「贞」:守正。本句意思是「商旅之人守正,吉祥。」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琐」:细小。「琐琐」:细小卑贱貌。「斯」:指示代词。「取灾」:遭受灾祸。

本段意思是「商旅之人精打细算而恭卑,所到处所会招引灾患。」

「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即」:走,近。「次」:临时驻扎和住宿。「旅即次」:指商旅之人每到一处或一地。「怀」:揣着,怀抱。「资」:资财,钱财。「贞」:这里的「贞」是指未来,即商人之路。

本句的意思是「商旅之人每到一处,寄旅在临时住所,怀里揣着钱财,又得到僮仆的侍奉,这是商道的行为。」

「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焚」:烧,失火了。「贞厉」:路途艰辛。

本段描述了商旅之人在外居住的客舍遭遇了火灾,又丧失了僮仆,面临艰难。这是表明了商旅之人,随时会有风险。

「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处」:住处。「斧」:工具。

本句意思是「商旅之人到了另一处,获得了钱财与工具,反而心情并不痛快。」这里表明商人心里并不踏实,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对商业提供什么保障支持,不同于现在有各种保险的保障。那个时代的商人,心情不快是可想而知的,所担心的不知何时又会出现「旅焚其次,丧其童仆」的灾祸。这也表明作者对商人的同情与商业的思考。

「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矢」:箭。「亡」:逃亡,遗失。「誉」:荣誉。「命」:名声。「终以誉命」:最终落个善射的名声。

本句用箭射野鸡来比喻商旅之人,是徒有虚名,如同用箭射野鸡那样,野鸡没有得着,却连本也搭进去了。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眺,丧牛于易,凶。」

「巢」:鸟窝。「号咷」:大哭之貌。「丧牛于易」:近代学者认为是商王亥的故事,说是王亥和兄弟到有易的地方去经商,先受礼遇,后遭杀害,夺取牛羊。若真有其事,是口耳相传下来,被作者引用说明商旅之人是要冒着极大地风险。若从本句来看,「易」是指改变,「于」指在于,「丧牛于易」是指「失去了牛是出现了变化」,这同样是比喻商道上的变化无常,风险随时就会来到身边。

本段论述了商道上充满着极大地风险,商旅之人像飞鸟那样连个存身的窝也没有,最后落个一无所有。

本篇讲述了商旅之人的艰难处境,商旅之人常年奔波在外,漂泊在艰险之中。在作者的眼里并没有歧视商人,而是同情商旅之人的艰辛,表现了作者对商业的思考与忧患,不同于后儒重农轻商的思想。

本篇里的「射雏,一失亡」,「鸟焚其巢」是比喻。

《旅》文如诗的句子:

旅琐琐

斯其所

旅即次

怀其资

得童仆

旅焚其次

丧其童仆

旅于处

得其资斧

我心不快

射雉一矢亡

终以誉命

鸟焚其巢

旅人先笑

后号眺

五十七、《周易》第五十七篇《巽》文,为君子讲述恭顺谦让,掌握分寸的道理

(原文)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进退,利武人之贞。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频巽,吝。悔亡,田获三品。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译文)

「五十七、恭顺,谦让,小心行事,亨通,利于向前发展,利于出现贤德人才。

前进,后退,恭顺的听命,有利于将帅的指挥行动。恭顺在位下,采纳众多谋臣的建议,吉利,没有害咎。若频频地表现出谦让顺从,就不是好事情,将带来耻辱。悔恨消失了,田猎获得了大收获。前途光明,悔恨没有了,也没有什么不顺利的;没有当初的积极作为,就不会有今天好的结果,要把握好时机与规律,吉祥。但不可恭顺谦让在权位之下,那就会丧失掉资本,前途就有了凶险。」

(解读)

「巽」:通逊,让、退让。(又)谦逊,恭顺。「巽」在篆文写法像二人跪在兀上,如伏道听令之意。本篇里的「巽」当恭顺,顺从之意。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小亨」:指小心行事而亨通。「见」:现。本句是说「恭顺,谦让,小心行事,亨通,利于向前发展,利于出现贤德人才。」这里让谁恭顺及小心做事呢?是让统治者,即为君子讲述的道理。

「进退,利武人之贞。」

「进退」:前进与后退。「武人」:将帅,勇武的人。本句的意思是「前进,后退,恭顺的听命,有利于将帅的指挥行动。」军事上的前进与后退,是要听从军事命令,这是用军队将兵来比喻说明恭顺的有利一面,即说明恭顺在必要场合的正确性。

「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床」:坐卧具。《说文》:「床,安身之坐者。」《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古代的床有坐、卧两种功用,所以床的本义为供人坐、卧的器具,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专用于睡觉的地方。这里是用「床」来象征政权之位。「床下」:指离开位置,在权位之下。「用」:采用。「史巫」:「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史」是指王室担任星历、记事的文职官员。即史官。「巫」:《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舞,古文巫。」按此说就是通神者,即王室的卜筮,巫医人员。《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汉书·地理志下》:「好祭祀,用史巫。」「史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王室服务的智囊团,即谋臣。当时没有这些词,实乃就是这些意思。「纷若」:纷纷献言之貌。本句的意思是「恭顺在位下,采纳众多谋臣的建议,吉利,没有害咎。」本句还是从有利的一面论述恭顺的行为,这是让统治者要有谦恭的姿态,礼贤下士作风去采纳谋臣的建议,才正确。

「频巽,吝。」

「频」:频繁,屡次。本句的意思是:若频频地表现出俯首听命般的谦让顺从,就不是好事情,就会失去主子的威严,就会蒙受耻辱。这一句是讲过于谦让顺从,事情就会向错误的方向转化。的确,主子一味的谦让顺从,就去了主子的尊严,就会遭人不恭敬。这里是讲不利于「巽」的一面,既要辩证的对待「谦恭」行为。

「悔亡,田获三品。」

「田」:田猎,打猎。「三品」:很多种类。本句是说「悔恨消失了,田猎获得了大收获。」这里是用打猎的大收获来比喻,即寓意着那些不正确的做法改掉了(谦恭顺从过头的行为),就有了大的收获。

「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贞吉,悔亡,无不利」是指前途光明。积极有为,没有什么不顺利地。「无初有终」的意思是:没有当初,何有今日。今天的好与坏,的确与当初的行为有关。「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是借喻,因「天干」的记日历法排序「庚」之前三日是「丁」日,「庚」之后三日是「癸」日,从「丁」到「癸」是七日时间。这是借「七」的观念寓意把握好时机。这句话类如「七日来复」道理,即周期规律。本句的意思是「前途光明,悔恨没有了,也没有什么不顺利的;没有当初的积极作为,就不会有今天好的结果,要把握好时机与规律,吉祥。」

「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资斧」:指资本条件。本句强调不可恭顺谦让如俯首听命于权位之下,那就会丧失掉资本,前途就有了凶险。这有点在其位谋其政的含义,而不可一味的束手无策似的听命与别人,就会引来凶险。这是为君子讲述在位置上应处理好礼贤下士的一个度,否则是过犹不及。

本篇围绕着恭顺,讲述如何掌握好一个度,既要礼贤下士,但不能失去尊严与身份。若过于恭顺退让,就不是好事情,反而会带来凶险。正如《彖》文解释是「志穷」的表现。确实,一味地毕恭顺从,是否没有能力在其位上,事事俯首听命于下人,成为无主张的庸人一个,那自然后果就凶险了。这里已然是讲述的是政治道理,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

本篇里的「进退,利武人之贞」,「巽在床下」,「田获三品」,「」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皆是比喻。

《巽》文如诗的句子:

巽在床下

用史巫纷若

频巽

悔亡

田获三品

无不利

无初有终

先庚三日

后庚三日

巽在床下

丧其资斧

五十八、《周易》第五十八篇《兑》文,为君子讲述言论传播,正量爱民的政治道理

(原文)

「兑亨,利贞。

和兑,吉。孚兑,吉,悔亡。来兑,凶。商兑,未宁,介疾有喜。孚于剥,有厉。引兑。」

(译文)

「五十八、正确的言论,亨通,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的言论,吉祥。爱民的言论,正确,没有悔恨。道听途说的言论,会有危险。商量斟酌的言论,没有不安宁的,就连微小的毛病,也会转变成吉庆的事情。一旦爱民的行为剥离失去了,祸患危险就会发生。言论需要正确的引导。」

(解读)

「兑」是何意呢?《彖传》解释:「兑说也。」《序卦》同样认为「兑者,说也。」那么何为「君子以朋友讲习」?《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其兑」是阻碍其传播。「兑」就是口,是传播的大门。通过本篇内容来看「兑」,就是指言论,或如现在「传播「的意思。

「兑、亨,利贞。」

这是本篇的题目,其意是「正确的言论,亨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和兑,吉。」

「和」:音乐和谐,温和等意。

本句的意思是「和谐的言论,正确。」

「孚兑,吉,悔亡。」

「孚兑」:爱民的言论。

本句的意思是:围绕着爱民这一观念去言论,自然是正确的,就没有可悔恨的事情出现。这是强调政治舆论应建立在爱民的原则上。

「来兑,凶。」

「来」:与往相对,(又)招来。「来兑」:没有根据的言论。

本句是说:言论要实事求是,不要道听途说,否则就起坏的影响,后果就会有凶险。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商」:计算估量。「商兑」:即商酌度量的言论。「未」:没有,表示疑问等意。「未宁」:不会不安宁。「介疾」:小毛病。

本句意思是「商量斟酌的言论,没有不安宁的,就连微小的毛病,也会转变成吉庆的事情。」

「孚于剥,有厉。」

「孚」:爱民如子之意。「剥」:剥离,除去。本句已然是强调爱民,为民,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去行事,否则就是错误的,就会有祸患危险。

「引兑。」

「引」:引导。「引兑」的意思是「言论,或政治舆论要有正确性的引导。」

本篇是围绕政治言论(政治舆论)而展开的论述,即使现代的社会里,本篇也不失为现实教育意义。本篇文章虽然文字非常简略,全篇不过三十字,但含义却不简单,其思想内容深刻。作者阐述了如何言论,什么言论应当,什么言论有害。短短数言,可讲出了深刻的政治道理。

本篇中「介疾有喜」是比喻。

《兑》文如诗的句子:

孚兑

来兑

商兑未宁

介疾有喜

孚于剥

有厉

引兑

五十九、《周易》第五十九篇《涣》文,为君子讲述水流润物,恩泽民众的道理

(原文)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用拯马壮,吉。涣奔其机,悔亡。涣其躬,无悔。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译文)

「五十九、(为政)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通达顺利。君王凭借宗庙礼仪文化活动,有利于开疆拓土的大事业,更利于未来的发展。

拯救危机,应使用强壮的马匹,才是正确的。就像水流滋润万物那样,正是时机的需要,才没有悔恨。如流水滋润大地那样,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才无怨无悔。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去恩泽民众,非常吉祥。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使人无法想象。(为政)像流水滋润万物那样,而号令就会如汗出那样而行。也正是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才是君王居于其位的根本,没有咎害。(为政)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既能消弭流血战争的发生,又能彰显这种美德于远方,没有害处。」

(解读)

「涣」:流散。《说文》:涣,流散也。《道德经》里说:「涣兮,若冰之将释。」这是以冰雪的溶化来形容「涣」。也符合《涣》文的取意,正是冰雪融化而滋润大地。《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这里的「溱与洧」,是河南新密境内的两条河流,即溱水、洧水。新密,地处中原腹地,中间有溱水、洧水,并滋润出了这里的一片沃野。迄今,这里已发现一百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是裴李岗文化、新砦文化诞生地。「方涣涣兮」,正是形象的描述了两河碧波荡漾的河水、缓缓流啊流,滋润着土地,养育了人们。这「涣」字,无疑是流水滋润万物之意。不过《周易》作者是用「涣」来比喻「为政」之道。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这是本篇的题目,「假」是凭借之意。「庙」:宗庙,或指有才德人的处所。「利涉大川」:犹如开疆建国的大事业。「利贞」:有利的结果。本句意思是:「(为政)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通达顺利。君王凭借宗庙礼仪文化活动,有利于开疆拓土的大事业,更利于未来的发展。」这是作者希望君王之治应像流水滋润万物那样去恩泽于民,才利于开疆拓土的大事业。

「用拯马壮,吉。」

「拯」:拯救,援救。「马壮」:指强壮的马。

本句依然是采用比喻,比喻力挽狂澜,拯救危机时,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扭转局面。如出现危机时,用强壮的马匹去救援,结果转危为安。

「涣奔其机,悔亡。」

「奔」:跑,急走。「机」:关键;通「几」,指事情的苗头或预兆。

本句意思是「就像水流滋润万物那样,正是时机的需要,才没有悔恨。」这是比喻社会面临危机,在王政上对待民众,应像救渴救旱的流水奔来,才能解决关键问题。

「涣其躬,无悔。」

「躬」:身体。(引)自身,亲自。此句是说「如流水滋润大地那样,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才无怨无悔。」这是寓意君王应躬身亲为的去行恩德于民。

「涣其群,元吉。」

「群」:众。本句是讲:为政要像流水滋润万物那样去恩泽与民众,就非常吉祥。

「涣有丘,匪夷所思。」

「丘」:土山,山丘。本句是指实行恩泽于民的政治,比喻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

「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汗」:出汗。「号「:号令,命令。石头小说网:是用汗水一出难回来比喻君王实行为民之政,而推行政令就像汗出无回的那样去执行。

本段意思是「(为政)像流水滋润万物那样,而号令就如汗出那样而行。也正是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才是君王居于其位的根本,没有咎害。」

「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血」:血泪,流血。「逖(i)」:远。「出」:出现。显露。「去」:离开,去掉。

本句是说:「(为政)如流水滋润万物那样,既能消弭流血战争的发生,又能将这种美德彰显于远方,没有什么害处。」

本篇宣扬的一种王政,即王道思想,犹如后儒倡导的仁政思想,是恩泽于民的治国思想。让君子学流水滋润万物那样去恩泽民众,既能避免流血战争,又能把这种美德布于远方。这是作者的民本思想,《周易》作者已构建起儒学的思想体系(即「王」学政治思想体系)。《周易》既是儒学之根,又是中国政治哲学之源。

《涣》文是借水滋润万物来象征王道教化,这里用水流散四方滋润万物那样来比喻君王应恩泽万民的道理。本篇全是用比喻来寓意政治道理,宗旨如同后儒讲的王政(仁政)思想。

《涣》文如诗的句子:

王假有庙

利涉大川

用拯马壮

涣奔其机

涣其躬

涣其群

涣有丘

匪夷所思

涣汗其大号

涣王居

涣其血去逖出

六十、《周易》第六十篇《节》文,是为君子讲述节俭克制,修身律已的政治道理

(原文)

「节,亨。

苦节,不可贞。不出户庭,无咎;不出门庭,凶。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安节,亨。甘节,吉,往有尚。苦节,贞凶,悔亡。」

(译文)

「六十、节制,亨通。

过分的节制是不可做为常习而守。节制不出现在百姓小户里没有过失。节制若不出现在贵族门庭里,就有了凶险。不能节俭克制,但能叹息后悔而改正,也就不会有过失。心安理得的节制,亨通。甘心乐意的节制,吉祥,这种行为必将受到人们的崇尚。若过分的节制,虽不是好事情,但也没有什么悔恨。」

(解读)

「节」:节制,节约。本篇是论述节制问题,即让君子懂得克制自己的道理。

「节、亨。苦节,不可贞。」

这是本篇的论题,其意是「节制有分寸,亨通,但过分的节制是不可做为常习而守。」这是立论应把握「节制」的利害关系。本句里的「苦」,是指刻苦,过分讲。

「不出户庭,无咎;不出门庭,凶。」

「出」:出现,显露。「户」:《说文》:「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玉篇·户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甲骨文「户」是象形字,像一扇门的形状。户的本义为单扇门。古时百姓小户只有单开门,而王公贵族的大门才是双开门。这里的「户庭」是指平民百姓之家。「不出户庭,无咎」,意思是「节制不出现在百姓之家,没有过失。」这一句与紧接着的一句是对比强调节制应是针对上层统治者而讲的,因《周易》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本句里的「户」是与「门」对比讲述所要讲的政治道理。「门」:指贵族门第。「门庭」:指豪门贵族之家,这里是寓意有家有国的统治者。「不出门庭,凶」,意思是「节制若不出现在贵族门庭里,就有了凶险。」本段是对比论述节制的对象,即让君子懂得克制自己行为的好处,相反其后果就会有凶险。

「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若」:语气词。「则」:副词,表示前后两事的因果关系,相当于即、使、就。「嗟」:《玉篇·口部》「嗟,嗟叹也。」「嗟」指叹息,悔恨之意。本句意思是「不节俭克制,但能叹息后悔,也就不会有过失。」

「安节,亨。」

「安」:心安,安定。本句是说「心安理得的节制自己,遇事亨通。」这是讲节制自己的行为要出自内心,做事才是亨通的。

「甘节,吉,往有尚。」

「甘」:《说文》:「甘,美也。」《玉篇·甘部》:「甘,甘心,快意也,乐也。」「甘节」:甘心乐意的节制自己的行为。「往」:本义为去、到某处,引申为过去、昔时、等义。「尚」:尊崇、佐助等义。本句的意思是「甘心乐意的节制,吉祥,这种行为必将受到人们的崇尚。」

「苦节,贞凶,悔亡。」

最后是从不利的一面来阐述节制的道理,即不可刻意过分的去节制,这样就不是好事情了,但也没有什么可懊悔的。

本篇是围绕着节制这一问题而论,即为君子讲述了节制的原则。本篇所讲的节制,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节俭;二是克制。生活行为上不但节俭,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越轨。本篇是辩证地论述节制问题,既反对不能节制的行为,也同样反对过分的去节制,这都是有害的。总之,本篇已然是为君子讲述的如何去「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政治道理。

本篇中的「不出户庭,无咎」,「不出门庭,凶」。这是用门户来隐喻不同阶层对节制行为会产生的不同结果,自然是关乎着政治问题。

《节》文如诗的句子:

不出户庭

不出门庭

不节若

则嗟若

安节

甘节

苦节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