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北方异动

在永历的印象中,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朝廷。这个朝廷要政令畅通,首先必须步调一致,言行统一,绝不可以发生分帮立派、左右互搏的情况,不然这个政府将是一个“蹩脚”的政府,政令混乱,而且不会长久。按照设想,国家可以设置国会,国会内也可以出现不同的声音,以此来监督和制约朝廷,但是在朝廷之内,就必须要协调一致,如此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让永历想不到的是,如今的大明朝廷中,竟然出现了两派,一派是所谓的“大皇子党”,另一派是“二皇子党”,在一些人的挑动下,朝臣们相互勾连,分帮分派,导致朝政开始混乱,长此以往下去,好不容易开创的大好局面,就要付之东流了。

所以永历决定立刻加以制止,不再放任自流,不然自己的权威都会受到印象,比如那个马惠,竟然趁钱谦益南返,想要借尸还魂,让东林党东山再起。

黄宗羲也算是曾经的东林党的魁首之一,名气不亚于钱谦益,尚且没有让东林党重掌朝政的念头,而这个马惠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竟敢在朝内搞党争,是可忍孰不忍。但是看在他入朝为官后,也算是兢兢业业,个人操守也很清廉,故此永历才没有痛下杀手,而是让他回家闭门思过去了。

还有钱谦益,不过是一个老迈之人,已经八十三岁了,永历还是比较敬重他的才名,这才赐给他宅院,让他安养晚年。此外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就是永历对柳如是也非常敬重,此女才貌双全,颇有主见,对爱情更是忠贞不屈,这就是永历赐给钱谦益宅院的另一个原因。

两天之后的朝会上,因为马惠被禁锢在家,“大皇子党”人无不惶恐不安,而“二皇子党”的肖学礼等人却得意起来。但是就在此次朝会上,永历将肖学礼也狠狠地训斥一番,说他心术不正,不务正业,如果再有非分之想,便也要像马惠一样治罪。

两边各被永历打了五十大板,朝堂上的党争终于渐渐平息下去,那些大臣们也不再提立太子一事,全都老老实实处理各自的政务,不敢再有什么非议。

这时,吴淞城传来消息,连续七天,钱三海派出船只出海寻找英军船队,都没有发现他们,直到一艘自澳门而来的葡萄牙商船抵达奉贤,才从葡萄牙人那里得知,就在几天前,英军船队已经南下,准备到澳门进行补给。

接着,浙江、福建沿海皆有发现英军船队的急报,而船队的方向也确实是南行。不过让永历感到奇怪和不安的是,南下的英军船队只有十五艘战船,原来在吴淞炮战之中,有两艘战船被击沉,那么英军应该还有十八艘战船,可是现在只有十五艘战船南返,另外三艘战船去了哪里?

腊月的第一天,江苏海州(连云港)送来急报,有渔船在海州外海发现三艘红毛人的战船,正向北方驶去。

得到这个消息后,永历急招黄宗羲、方以智等人一起商议,最后一致猜测英军船队主力南返,肯定是要到琼州岛,而另外三艘北上的战船,目的地可能是天津卫,据此推测,英国人肯定和清廷有些勾结,具体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查清英国人的图谋,正好张迪也自安徽回来了,永历下旨让他亲自再跑一趟北京,想办法弄清楚英国人和清廷到底有什么勾连。于是张迪马不停蹄,马上乔装带着几个心腹去往北京。

乔贵乐自澳门归来,带着澳门总督的亲笔信和十万两银子,随行的还有十几个西洋工匠。澳门总督在信中极尽阿谀之意,对永历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但却对结盟共同对付英国,表示自己实力不足,而且没有国王授权,不敢擅自做主。至于那十万两银子,则是葡萄牙上交的赋税,作为澳门的地租。

不过乔贵乐也不是没有收获,除了那十几个工匠外,他还见到了一些尼德兰商人,通过他们,联系上了尼德兰驻马六甲总督,那个马六甲总督对结盟抗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且还准备派出一支使团,来华夏觐见永历,商谈结盟一事。

这段时间,永历又去探望了两次晋王李定国,晋王年老体弱,自从端午节得病以来,便一直时好时坏,有几天甚至出现病危的情形,把永历吓得够呛,下旨让六个御医轮番守候在病床旁,还把嗣子李嗣兴从江北调回来,在李定国床前伺候。

入冬以后,天气转凉,晋王的病情突然又出现了反复,有加重的迹象,永历非常忧心,抽空两次去晋王府探望。因为晋王年轻时久经战阵,身上有多处老伤,年纪大了以后,这些老伤就一起发作,近来又有了心口痛的毛病,让御医们使用了各种手段,可都是没有太好的效果。

永历想起了“郑一刀”郑宝,也许郑宝能够救治晋王,可是他现在音信皆无,就是奉命去寻找他的朱耷,也不见了踪影。为此,永历派出锦衣卫查找,两个月之后,却查不到任何线索,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

不过据张迪猜测,郑宝和他身边的两个残障之人,皆与原来的“绝声卫”有关系,想要隐匿自己,对他们来讲,太容易不过,重建不久的锦衣卫那里是他们的对手,故此才查找不到。

现在晋王病情不容拖延,可是永历有没有什么别的良策,最后在黄宗羲的建议下,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名医进京,为晋王治病,并且给出赏格,凡是能让晋王病情好转者,赐白银一万两。

就在永历忧心晋王的病情时候,刚到北方的张迪就派人送回了密报,这份密报并不是关于英国人的,而是北方清廷又有异动。

密报上说,清廷正在天津卫、邯郸、潼关三地囤积粮草,在以上三地分别建立了数座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同时北方各地的运粮车正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这三地。

其实清廷加倍征收粮食,早在两个月前,永历就有所耳闻,具体情况是清廷为了征收秋粮,各个府县都派去了京官,以监督征收,并且每个北方府县都被规定了一定的额度,必须要收够额度,否则就要拿办地方官。

于是秋收之后,那些清廷地方官们为了完成任务,派出衙役和绿营兵出城到乡下催粮。本来今年北方的年景还算不错,有些地方大丰收,百姓们以为可以过一个富足的新年,但是没想到那些衙役和绿营兵来到乡下以后,除了征收原来三倍的粮赋以外,还趁机敲诈勒索农民,弄得北方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有些地方甚至揭竿为旗,打出大明义军的旗号,但是都被清军很快的扑灭了。

清廷征收加倍粮食,永历知道他们这是在为南下进攻做准备,但是在天津卫、邯郸、潼关三地建大粮仓,还是首次得知。

天津卫地处大运河北方,水运便利,可以由北向南直抵长江,用船只运送粮食最是方便。邯郸位于黄河北岸,向南渡过黄河便是河南,此地左右有大山阻隔,进可攻,退可守。潼关乃是天下雄关之一,陕西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现在清廷在此三地建造大粮仓,再加上前段时间加倍征收粮草,肯定是有所图谋才是,据此永历推测,北方清廷肯定是要准备大举南下反攻,不然也不会大费周章征收粮草,建设粮仓了。

清廷如此规模的准备粮草,那么其目的肯定是要供给清军行军打仗之用,而如今的清廷,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不然也不会采取守势。

据永历所知,现在的清军兵力已经减到不如原来的一半,各地的清军实力大不如前。三藩只剩其一,云南的吴三桂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四川虽然还在清廷手中,但那里自从二十年前,就变得人烟稀少,也不可能有多少兵源,况且川人对清廷没有好感。

山西和陕西两地,比如陕西的王辅臣,自在安徽吃了败仗以后,就退回西安,在陕西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据说其掌握的兵马已经达到五万有余,而且还在继续扩编。

黄河以北的河北和山东一带,本来就是疲敝之地,历年来屡遭战火涂炭,再加上满清贵族不停地圈地,当地的汉人百姓早就逃亡过半,很多田地都荒芜了,变成了满人的牧场。

据说在关东,满清还有三万铁骑,这可是清廷最后的老本了,就算小康熙下令全部将满人男丁编入军队中,恐怕也只能再扩编五万人。满人人口本来就少,虽说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增加了不少,但是在娇生惯养之下,已经不再熟悉马上功夫。

现在永历最担心的还是蒙古人,蒙古各部已经被满清降服,比如科尔沁三部那是满清的忠实走狗,至于其他各部,虽然也有骑墙望风的,但摄于满清往日的余威,恐怕在清廷征召他们南下打仗时,也会多少派出骑兵进入长城。

不过对此,永历也想到了防范的办法,他下令派出一支使团,带着大批金银财宝,去往漠北,寻找准格尔部蒙古人,挑动他们趁其他蒙古各部入关的时候,进攻其他蒙古部落,使蒙古人陷入内乱,而不会跟从清军入关南下进攻大明。

如果没有蒙古人帮助,小康熙只能依靠满人和北方的绿营,永历和黄宗羲、方以智估算,最多能聚集八旗兵五万,绿营兵二十万,其中有王辅臣的陕军五万。

而现在明军的第一军团八万人马驻扎于徐州;第二军团五万人马正围攻昆明;第三军团五万,其中一万在琼州,其余四万人马在广州操练;第四军团将近四万官兵北进到河南,协助河南巡抚张英防守黄河南岸;湘西特别军团有不到五万官兵,已经入川攻打重庆。

五大军团,一共是将近三十万人马,再加上二十万地方军队,永历掌握了五十余万明军,而清军满打满算,才不过二十来万。

如果小康熙敢先开战,永历倒是有信心将其打败,甚至是完全消灭,然后再北渡黄河,拿下北京,进而统一关内。

(一场大战,就快要展开了,但不是决战,绝对有让大家意想不到的结果,再等几章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