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战后余波(一)

有了畑俊六大将的指示,前线的日军当即开始按计划后撤。

一时间,原本气势汹汹的日军宛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泻千里。

在得知前线的日军竟然主动撤出了战斗,不管是九战区还是五战区,上下都是惊疑不定。

不少人认为这是日军的阴谋,目的是引诱国军追击,然后杀一个回马枪。

毕竟在此之前,日军可是一直占着绝对的上风,没道理突然间就撤了。

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日军方面撤的是相当的果断,没有阴谋,没有诡计,真的就这样撤兵了,以至于整个大会战显得有点虎头蛇尾。

当侦查人员将日军各路大军撤退的速度和路线上报到各个战区以及军委会之后,高层才终于相信,日军撤了,武汉会战终于结束了。

随后,国民政府当即对外公布,武汉会战以中方胜利而结束。

当然了,这一观点是不会被日军方面认可的。

对于国军而言,日军声势浩大的集中了十多个师团三十万大军,从南北三个方向对武汉城发起全面进攻,发誓要拿下武汉重镇,彻底摧毁中国政府以及民众的抵抗意志。

但是结果却是苦战五个月,却只能止步于武汉外围,无法彻底的拿下武汉城,战略上确实是失败了。

而国军方面虽然损失惨重,还丢失了大片的国土,但是却守住了武汉,此外还在江南、江北歼灭并重创了多个日军师团,战略上是绝对的胜利者。

所以,说是取得了此战的胜利没毛病!

但是日军方面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一仗虽然没有拿下武汉城,但是所部却攻克了安庆以东,武汉以西的大部分领土,并控制了长江航道。

此外,在此次大战中他们还歼灭了大量的中国军队,一度打的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兵临崩溃,并差一点就逼的中国政府放弃武汉城。

所以,战术上他们是绝对的赢家!

于是乎,两国政府当即在媒体上展开了撕逼大战,搞得沸沸扬扬的。

不过这些和马铮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得知第六师团南下长江渡口之后,马铮就知道小鬼子准备乘军舰后撤,当即命令部队向南追击。

马铮知道他们是不可能追上小鬼子的,但是他却知道,日军想要乘坐军舰撤兵,势必不可能将所有的装备全部带走,跟在日军后面别的不敢说,捡一批武器装备是没问题。

果然,在得知身后有大批的追兵之后,稻叶四郎不敢怠慢,当即命令部队丢掉多余的物资和笨重的装备,轻装前进。

于是乎,日军官兵将多余的被服、装备以及一部分火炮全部丢掉了,但为了不让这些东西落入中国军队手里,日军特意将一些重武器丢到了沿途的湖泊里。

但这又怎么能躲得过马铮所部的搜查,很快这些重武器就被打捞起来了。

10月29日,经过一天一夜的追击,马铮所部终于在长江渡口追上了日军第六师团。

但此时的第六师团主力已经登上了军舰,只剩下部分马匹汽车还没有装船,看到马铮所部追击而来,稻叶四郎只能命令部队放弃那些装备,然后后仓皇撤离。

随着第六师团撤往田家镇要塞,北线最后一支日军撤离武汉外围。

在确定日军主力真的是撤走之后,国民政府致电第42集团军,命令马铮立即带着所有部队移防武汉,准备接受军委会的嘉奖。

接到军委会的命令后,马铮并没有立即动身,而是命人将这几日大战阵亡士兵的遗体集中起来安葬。

而后又让人将此次缴获的武器装备进行清点,并集中放置在黄陂附近的一个镇子里。

毕竟他们现在只有这么点人,但缴获的物资却超乎想象,根本无法全部携带,只能等回到武汉之后慢慢处理了。

做完这些之后,马铮才率领部队开往武汉!

而在开往武汉途中,马铮也没有闲着,一边命令各部队上报伤亡数据,一边命人清点战利品。

待11月2日部队抵达戴家山渡口之时,所部的伤亡也统计出来了。

从叶集南下到现在,他们和日军又打了两仗,歼敌超过四千人,自身伤亡八百余人,战绩辉煌。

只是,眼下所部的兵力再次减少到了不到一万五千人了。

想想从太康整军到现在不过三个月的时间,第42集团军巅峰时期六万八千人,加上后期补充的一万余人,前前后后近8万大军,但现在只剩下一万五千人还能动,另外还有两万六千人的伤员,总兵力不过四万一千人。

也就是说,这几个月的时间,所部阵亡超过了四万人。

此外,那两万多伤员里面,至少有30%因伤致残,就算是痊愈之后也不可能返回战场了。

如此算下来,第42集团军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80%,说是伤亡惨重都是轻的。

因此在看完参谋部的伤亡统计之后,马铮除了心痛之外,更多的还是骄傲。

这就是他马铮训练出来的部队,这就是他的兵,伤亡如此惨重却依旧战意十足,这才是真正的精锐。

要知道,一般来说,在古代冷兵器作战和医疗后勤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士兵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十作战体系就近乎崩溃,百分之三十基本就是极限了。

到了近现代,重火力武器成为主角,杀伤力和冷兵器不是一个档次的,士兵伤亡率也大大提高。

普遍情况下,一支军队的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大概率就会失去战斗力,百分之三十也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伤亡可承受度划分界线,超过就不行了。

这个数字似乎并不大,整体上来看还留存有大部分的兵力,为什么就会被视为失去战斗力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军队指挥和训练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军队来说,“失去战斗力”就是军官下令撤退休整,因为战场的伤亡率太高,会直接导致士兵士气下降,内心趋于崩溃。

战场上虽然腥风血雨,但是也不能直接让士兵冲上去白白送死,所以军官往往会根据实时的伤亡率做出下一步的指挥行动。

第二个原因就是军队的构成和编制问题,打仗是高强度、长时间的消耗,所以后勤是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中真正能够直面敌人的一线战斗力比例大约在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要么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后勤人员,要么就是一些后方支援的技术兵。

在二战中,德国军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德军的步兵师编制大约在17000人,分为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这些都全是前线战斗人员。剩下的就是指挥部、通讯营、医疗部队等,这些都是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

主战力步兵团有2500人左右,3分步兵团也就是将近7500人,步兵比例算下来正好是一个步兵师的40%。当德军的伤亡率达到30%后,这支步兵师差不多就失去了战斗力。

当然了也有例外,同样是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却不是仅凭伤亡率就能够一槌定音的。眼下的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战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且日本军队的编制也和西欧不尽相同,步兵师团在27000人上下,其中一线步兵团大约15000人,比例超过了师团总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日军的伤亡率高达50%也能继续冲。

但是国军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师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更是凤毛麟角。

第42集团军能做到这一点,说实话真心不容易。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马铮并不在意军委会对他的嘉奖,但是为了麾下的将士,他还是来到了武汉。

不为别的,他的为麾下的这些官兵考虑,绝不能让兄弟们流了血之后还要流泪,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的。

好在这一仗他们虽然惨重,但是却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甚至于可以说是在战场上力挽狂澜。

所以,不管蒋委员长是不是真心想要嘉奖他们,这一次他都不能亏待第42集团军,不然的话,那他就是苛待功臣,以后谁还会给他卖命。

马铮相信,以蒋委员长的精明,自然是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

更何况,他还有蒋欣瑶这个“贤内助”,所以不用想,这一次回去之后,不管是第42集团军还是他自己,都会得到蒋委员长的礼遇的。

不过这并不是马铮最看重的,此次南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住武汉城。

虽然过程艰难了一些,部队的伤亡也大了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武汉城最终还是保住了,这才是最令人高兴的。

想想从今年二月初离开苏木山,到现在也已经足足9个月的时间了,也是时候返回察哈尔了。

当下马铮决定,等到此次授勋结束之后,他就立即向蒋委员长辞行,返回绥察地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