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不仁

想到因为自己一念之差,会给朝廷带来的诸多麻烦,李彻心里难免有些沮丧。

不过崔明却不打算就这么结束,接着说道:“此二者虽有些麻烦,却尚在朝廷掌控之中。”

“陛下之所以疏远大王,其实另有缘由......”

说到这里的时候,崔明突然停下,目光直视李彻,郑重问道:“臣接下来的话有些僭越,大王确实要听?”

李彻露出一个苦笑,涩声道:“愿闻崔卿高论。”

崔明点了点头,严肃道:“西域战事,下官并未亲历,然下官以为,大王虽英明睿智,却终究从未曾独自领兵作战。”

“以陛下之明,必不会将数万将士托于大王之手,不知是否如此?”

李彻点了点头,皇帝老爹临出发前确实跟他说过“多看少做”“不要插手”一类的话。

崔明继续追问:“大王做到了吗?”

“......”李彻再次陷入沉默。

很显然,他坚持招降西域诸国的行为,并不符合皇帝老爹战前对他的嘱咐。

只不过皇帝老爹会仅仅因为这件事就如此恼火?

李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面一定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情。

想到这里,李彻便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

崔明微微一笑:“天子宽仁,自然不会因为此事便恼怒大王。如此作为,不过是给百官一个交代而已......”

【???】

李彻闻言越发糊涂,想不通这件事怎么又和文武百官扯上了关系。

崔明在一旁解释道:“大王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您是陛下与皇后娘娘所出之嫡子,又是长子,一言一行无不为诸王表率。”

“今日大王可以一意孤行,令陈国郡公改变初衷,日后临山、濮阳诸王又该如何?”

“长此以往,只怕朝中再无人敢与皇子共事。”

“是故,陛下不得不疏远大王,一来警醒诸王,使其等不敢肆意妄为;二来也是在向百官表态‘陛下一视同仁,纵至亲骨肉,亦绝不偏私’......”

......

听完崔明一番解释,李彻连日来的诸多疑惑顿时豁然开朗,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感慨,没想到在他看来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放到朝局中竟然有这么多说道。

此刻,他对于皇帝老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一入官场深似海”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沉默片刻,李彻起身来到崔明面前,郑重一拜:“若无崔卿指点,小王险些自误......请受小王一拜.....”

崔明连忙起身还礼:“大王万勿如此,下官位卑职小,不敢当大王之礼......”

说着便上前扶起李彻。

李彻长身而起,拉住崔明的手,郑重道:“崔卿既已看出小王的处境,不知可有解决之策,还请不吝赐教。”

崔明想了想,道:“大王,下官以为眼下一动不如一静。陛下既已有安排,大王只需静候陛下吩咐就是,贸然行事,坏了陛下的布置,反而不美......”

李彻考虑了一下,点头答应下来,转而说道:“小王观崔卿有王佐之才,欲拜卿为我王府长史,日夜讨教。”

“还望崔卿不以小王卑鄙,屈尊辅佐......”

说完便躬身再拜。

自己和一众幕僚研究了这么多天,都没有崔明这片刻时间里分析的透彻。

如此大才,李彻又怎么会不心动。

至于任命对方为自己的长史,本就是他身为亲王的固有权力,不用和任何人商量。

只要崔明同意,派人去吏部报备一声,重新选个万年令就行了。

崔明今天本就是为此而来,当然不会拒绝,躬身还礼道:“下官愚昧,不敢当殿下大礼。蒙大王不弃,愿以卑微之身,供殿下驱策!”

“善!”

李彻赞了一声,对苗芳吩咐道:“苗芳,下去准备一番,本王要与崔长史把酒言欢!”

苗芳应诺一声下去准备,李彻则拉着崔明走到一旁相对而坐,向他讨教起一些往日里困扰他的问题。

到底是被李承乾重点关照的人。

崔明的年纪虽不大,但见识已然不俗,加上最近几年在地方上历练,对于大唐现状的认识要比那些久在朝堂的官员更加深刻。

寥寥数语就让李彻茅塞顿开,直呼“相见恨晚”。

......

华清宫,九龙殿。

李彻和崔明相谈甚欢的时候,皇帝陛下正一脸闲适地和晋王李治下棋。

将一枚棋子放到棋枰上,李治有些担忧地问道:“大兄,你将崔明那家伙塞去彘儿府上,会不会做的有些过了?若日后彘儿知道了内情该如何是好?”

当老爹的把手伸到儿子家里,怎么看都有点说不过去。

历史上因为这种事情导致父子反目成仇的例子还少吗?

李治真担心自己这位皇帝大兄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将来发生什么不忍言的事情。

李承乾摩挲着手里的棋子,意味深长地笑道:“雉奴,你以为还需要等到日后吗?”

“大兄何出此言......?!”李治心头一颤,手里的棋子险些掉在地上。

李承乾将棋子往棋枰上一拍,肯定道:“你那侄子只是有些优柔寡断而已,又非是晋惠帝那般的夯货。只怕二人说不了几句,彘儿就能猜到崔明是朕派去的......”

李治眉头微蹙,再也无心下棋,将棋子扔回棋盒,追问道:“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又要如此安排?”

李承乾将棋子放下,淡淡道:“彘儿跟儒家走得太近了!”

“以他的见识与能力,不该看不出的西域局势的利弊。”

“之所以罢兵招降,不过是被那些腐儒宣扬的“王道”和“仁义”束缚了手脚,一时心慈手软罢了。”

“仅此一事尚且无碍,可若长此下去,彘儿最多也就是又一个汉明帝,永远也成不了武帝与宣帝。”

“崔明虽为儒生,学问却兼通儒法,不拘泥于所谓‘王道之术’。”

“朕叫他去找彘儿,就是希望彘儿学到他身上的那种果断,知道什么时候要怀柔,什么时候又该冷血。”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方能成其大,圣人(指皇帝)不仁,方能成其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