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生前身后名什么叫盖棺定论

关于郭子兴,老郭的资料,正史里有所缺失,对于小朱来说,汤和是他的领路人,一众淮西老乡是他的好哥们。日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老郭是幸运的。

中文名:郭子兴

国籍:中国元末

民族:汉族

籍贯:曹州

出生日期:1302年

逝世日期:1355年

职业:红巾军领袖

主要成就

领导红巾军起义

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

信仰:白莲教注意不是明教

追封:滁阳

正室夫人:姓氏待考,生有三个儿子;

次室夫人:张氏,生有一女;又抚养马氏(朱元璋妻、后来的马皇后);

内弟:张天祐(?--1356年),次室夫人张氏的弟弟。与郭天叙领军攻打集庆府,被叛徒出卖而牺牲;

儿子:

长子:名字待考,战死;

次子:郭天叙(?--1356年)曾阴谋对付朱元璋。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其为都元帅。后与舅舅张天祐领军攻打集庆府,被叛徒陈埜出卖而牺牲;

三子:郭天爵(?--1357年)阴谋对付朱元璋,被朱元璋所杀;注意这个郭天爵,以后的会提到他。

女儿:郭氏,郭惠妃,生母张夫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妃妾,生有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养女:马氏,野史记名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皇太子朱标,是她的儿子。注意,朱棣,也就是后来造了朱允炆反的四叔也是马皇后的儿子。

从老郭的履历上来看,老郭是朱元璋的老丈人,虽然是义的。

老郭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集结数千人取得濠州,此时他任用朱元璋为十夫长,后来,朱元璋因战功而渐受重用。

郭子兴虽击退了南下的元军,但与其阵营内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却内争不断,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并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也就是我们故事线的3年后,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赠他为滁阳王。

这里要提到一个故事了,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带着24个亲信手下,把自己的地盘还有人马全部交给了老郭。

然后自己单独出来投奔明教,然后带着一帮好哥们再次创业,这一次朱元璋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独立创业之旅,一番波澜壮阔的创业之旅将要开启,一众英雄也将悉数登场。我们熟悉的那些英雄们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老郭最后的结局是四个字:郁郁而终

相传郭子兴他为人枭悍善斗,性情耿直,但易怒多疑不容人。碰到事情紧急时,总是听从朱元璋的计谋,就像对待自己左右手一样信任他。

但事情解决之后,便马上又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郭子兴还将朱元璋左右办事能干者都召去,慢慢地剥夺他的兵权。因此朱元璋在替郭子兴办事时更加谨慎小心。将士有什么进献,马皇后总是将它们送给郭子兴的妻子。郭子兴到滁阳后,想就地称王。

朱元璋劝阻说:“滁阳四面皆山,船只商队不能通行,不是一个令人朝夕可以安稳的地方。”郭子兴这才作罢。待到攻取和州,郭子兴命朱元璋率领将士驻守和州。孙德崖因遇饥荒,就食和州境内,请求在城中驻军,朱元璋接纳了他。有人为此向郭子兴进谗言,诬告朱元璋。郭子兴连夜赶至和州,朱元璋前来拜见,郭子兴怒气十足,不与朱元璋说话。

朱元璋说:“孙德崖曾经监禁过你,我们应当防备他。”郭子兴虽未说话,心里却认为他说得对。

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企图引兵离开。前营已经出发,孙德崖正留在后军察看,这时他的军队与郭子兴的军队展开了战斗,死了很多人。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住,而朱元璋也被孙德崖军所捉。郭子兴知道后,大吃一惊,立即派徐达前去代替朱元璋,并将孙德崖释放回去。孙德崖的部下释放了朱元璋,徐达也逃脱回来。郭子兴恨透了孙德崖,本想杀之而后快,只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才勉强释放了他,因而一直闷闷不乐。不久,就生病去世,归葬于滁阳。

这样的情况下,朱朱元璋就离开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而离开了朱元璋的老郭自然没得好日子过,很快就翘辫子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下诏命有关部门为之建庙,用中牢祭祀,免除他的邻居宥氏的赋税徭役,让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亲手写出郭子兴的事迹,然后命太常丞张来仪将其刻在碑上。宣德年间,滁阳人郭老舍以滁阳王亲戚的身份,到京城朝见。

弘治年中,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弘治是年号名,使用年代为公元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有一个名叫郭琥的人自称是四世祖老舍,即滁阳王的第四个儿子,因而被授予冠带奉祀滁阳王。不久,被宥氏揭发。

礼官说:“滁阳王的祀典,是太祖所定,滁阳王没有后代,庙碑上已经刻得很清楚了,因此老舍不是滁阳王的儿子。”郭老舍被剥夺奉祀的资格。

朱元璋亲自写的:自古豪杰之士,有大功于天地人神者,生虽不获其福,死必血食庙祀焉,所谓死而不亡,名传永世者也!惟滁阳王,定远之民,当元运将终,群雄并起,王亦乘时倡义旅,克濠城,拒守二载。时朕从事,恩礼甚厚。岁癸巳,王行兵盱眙。甲午,移驻环滁。乙未,南巡和阳,婴疾而毙。先是,命朕率兵镇御和阳,及王毙,王子不能驭诸豪英兵,且乏食,朕率众渡江,十有三年,帝业乃成。

意思是没有老郭的收留还有提携是没有他老朱家的江山的,所以朱家后人,要感恩老郭家。

清朝人写的《明史》上说: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子兴之封王祀庙,食报久长,良有以也。

清朝人不用感谢他老郭,所以只是把这些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

《明史》: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明太祖实录》(卷一):

“壬辰,春二月乙亥,朔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自称元帅,攻拔濠州,据其城守之。

辛丑,乱兵焚皇觉寺,寺僧皆逃散,上亦出避兵日暮。

上归念无所逃难,甚忧之,乃祷于神,曰∶‘今兵难如此,吾欲出避兵,志无所定,愿于神卜之。出与处孰吉明,以告我。’祝已投卜,凡三俱不吉。上曰:‘出与处既不吉,无乃欲,吾从雄而后昌乎?’一投卜而吉,上自念曰∶‘今豪杰纷纷,孰堪与御乱者?况从雄非易事。’乃复祝曰∶‘兵凶事。

从雄,吾甚恐,盍许以避兵?’复投卜,珓跃而立。

上知神意必欲从雄也,固守以待。未旬日,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曰∶“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间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

上览毕即焚之,数日复有来告,曰:‘前日,人以书招公,傍有知者,欲觉其事当柰何?’上慨然太息,曰:‘吾惟德,命于天耳!’后三日,其人果至,与语,辞色无相害意,乃谢遣之。

复旬日,又有来告,曰∶‘先欲觉者不欲自为,今属他人发之,公宜审祸福决去就是。’时元将彻里不花率兵欲来复濠城,惮不敢进,惟日掠良民为盗以徼赏,民皆汹汹相扇动不自安。

上以四境逼迫,讹言日甚,不获已,乃以闰三月甲戌朔旦抵濠城。入门,门者疑以为谍,执之,欲加害。

人以告子兴,子兴遣人追至,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因问所以来具告之故。子兴喜,遂留置左右,寻命长九夫,常召与谋事。

久之,甚见亲爱,凡有攻讨,即命以往,往辄胜,子兴由是兵益盛。初宿州闵子乡人马公素刚直,重然诺,爱人喜施,避仇定远,与子兴为刎颈交。

马公有季女,甚爱之,常言术者谓此女当大贵。及遇乱谋还宿州起兵,应子兴以女托,子兴曰∶‘幸公善。’抚视子兴许诺,与其妻张氏抚之如己子,已而马公死,子兴感念不已。

上时未有室,子兴欲以女妻,上与张氏谋曰∶‘昔马公与吾相善,以女托我,今不可负,当为择良配,然视众人中未有当吾意者。

因言上度量豁达,有智略,可妻之。’张氏曰∶‘吾意亦如此。今天下乱,君举大事,正当收集豪杰与成功业,一旦彼或为他人所亲,谁与共成事者?’子兴意遂决乃以女妻。”

《明史》: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无论是明朝人自己的太祖实录还是清人修的明史,都对这一段历史记载得太过于简略。

所以咱们要用今天的眼光,还有考古发觉的历史作证,来理性分析和看待这一段历史。

老郭的身后名是享受了,那么他的死,是不是有些蹊跷?在后文的小明王的死,我们再来详细解读。

我们人类目前读的所有历史,都是人类在某一个阶段,对于之前的所发生的所有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总和。

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明朝人写的元史是根据明朝人的统治需要所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说历史是流动的,明史亦然,因为明史是清朝人写的。

因为明朝的已经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经过去整整近400多年,能够找到的史料还有考古发现,不充分也不翔实。所以说笔者总结搜罗的这些时间,也不足以叙述这段历史。

一个王朝的背影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愈来愈模糊,无数后人的憧憬和臆想充斥其中。浪漫的戏剧,演绎的电视剧,一步步腐蚀这个本来就不清晰的丹青。

丹晨永固,福祚绵延,千秋万代终究会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中。

马克思历史观认为,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的此涨此消的演化过程。元末经济崩溃,人民动荡,黄河决堤改道,奸佞充斥朝堂,从而导致元朝灭亡,元顺帝连夜跑路?

真的是这样的吗?往后的章节里我们继续分解他们的功过得失。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的嘲笑着那些企图篡改天命的蚁聚宵小吗?千秋功过就真的给老郭万古美名荣耀万代吗?

留下这些问题,且看朱元璋的逆袭之路刚刚开始,未来的十六年是怎么一步一步踏着鲜血靠着铁血强权?圣明仁德?走上大明开国的君主的位置的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