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高娘子买布

文兰劝慰的话在沈雨醉颠三倒四的哭诉中被堵在了口中,只能任由她抱着,沉默的抚着她的脊背。

这件事文兰并不清楚,连沈雨醉也没抱多大期望。

那封信是她塞在王家姐妹衣服里的。

信里不是道歉也不是思念,只是她给沈雨杏写的糕点方子。

当时她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她告诉杨先生如果脱险了可以带着王家姐妹到小河村去。

那时候生死未卜,她不确定杨先生脱险后会不会去小河村,更不确定杨先生会不会一直带着王家姐妹。

但她还是塞了那张糕点方子,她甚至都不清楚她摸出来的到底是哪个糕点的方子。

她一直告诉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确认杨先生是不是安全。

只要他活着并且去了小河村,以她与杨先生半年的相处来看,杨先生不会贪墨一张在他手里没什么用的糕点方子。

她相信沈雨杏的天赋,只要她拿到了这张糕点方子一定能做个七七八八出来。

然后她就只需要安静的等待,等待沈雨杏的第二批徒弟出师,余度一定会及时更新店铺的糕点品种。

她做好了至少要等到明年春天的准备,却怎么也没想到会这么快,更没想过这份糕点会这么突然的出现在面前。

看到它滚落在地的那一刻她忽然就明白了。

她之所以塞那张糕点方子不止是想确认杨先生是不是安全,她是想要试探。

试探沈雨杏的态度,也试探沈家的态度。

只要沈雨杏还愿意做她给的糕点方子,那她就可以安慰自己沈家心里还是愿意接受她的。

哪怕她知道其中可能有为了生意利益的原因,但至少她可以自欺欺人。

可这才多久,不到四个月,就算杨先生平安后就立刻起身去小河村。

研制糕点,熟练操作,投入自家店铺,然后再想办法教给所有分店的糕点师都需要时间。

不管怎么算,这点时间都短的不够用。

可是它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她面前。

她抱着文兰哭了好久好久,沾了泥土的蛋卷被她一个个的塞进口中,缓缓咀嚼。

她知道这不是沈雨杏亲手做的,味道也一定不如沈雨杏做的美味。

但这就足够了,至少从今天开始她有了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

等文兰把抱着糕点哭累了的沈雨醉送回屋子,高娘子正一脸愧疚担忧的在厨房里杀鱼。

“那个文兰姑娘,姑娘没事吧?

早知道我就不自作主张买那份糕点了,我就是看姑娘平日里挺喜欢吃那家糕点的,谁知道……”

文兰顺手拿了一份青菜洗着,安慰道,

“高娘子不必担心,公子并不是那样喜欢迁怒下人的主家。

而且这件事你也没做错,只是那份糕点对她的意义与寻常糕点不太一样,一时心绪起伏才会如此的。”

即便文兰说了没关系,高娘子还是十分的忐忑担忧。

关键等文白回来知道这件事后对着高娘子就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木桩打的梆梆直响,以至于高娘子每次与她对视都觉得她想直接把她砍死。

这种诡异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沈雨醉消化完这份情绪,并且比先前看着心情明显好转才算结束。

沈雨醉对于先前吓到高娘子的事也十分抱歉。

口头的歉意没什么诚意,她索性大方的给高娘子提高了月银,还答应给高娘子添上四件衣裳。

秋冬装各两身,高婶子买成衣也成,若是愿意买布料回来自己做也行,银钱找文兰报销就是。

过了几日沈雨醉就看见高娘子拿着一块靛青色的粗布坐在院子里做针线,看尺寸就知道是给自己做的。

“这是婶子买的布料吗?看着倒是还算细致。

不过婶子怎么不买些细布,这样的布料做外衫结实,贴身穿难免不舒服的。”

高娘子见她出来赶紧放下了手里的活计,沈雨醉倒是顺手拿起来看了起来。

布虽然一般,但高娘子的针脚很细,这样做出来的衣衫才不会开线。

怪不得都说江南女子灵秀,这手活跟她的外观可真是有些反差。

“这个布不是我从布庄买的,是,是从巷子口何家买的。

不过公子放心,这布买的绝对比布庄便宜,我就是看她可怜又确实开价便宜才……”

高娘子有些忐忑的看沈雨醉脸色,估摸着是怕她以为她是和何家合伙贪墨她的银子。

沈雨醉也没说到底介意不介意,只问她为什么要从何家买。

高娘子这才说起,说是江南纺织业发达,很多女子都会买一些经过粗处理的棉花回来进行手工纺线。

纺好的线或直接卖给织坊,或者自己织成布卖给商人都是可以。

往年这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尽管纱线和布料的价格每年都在变,但今年的变化着实有些让人猝不及防。

变故就是今年扬州忽然开了几家纺纱厂。

据说里面用的是一种新式的纺车,以前纺一团纱线的时间现在能纺七八倍。

相对应的对纺纱人工的需求也瞬间减少七八倍。

纺纱厂大量的采购棉花,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人工把这些棉花纺织成线。

低廉的成本带来的也是低廉的价格,不说比以前降低七八倍,光降上两三成商人们就再不会找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再去纺纱。

女人们丢了纺纱赚钱的工作,只能一窝蜂的去买纱线织布,期望以此换取和以前一样的报酬。

但这是不可能的,市场就那么大,货物不足时商人们出高价,而货物充足甚至过足的时候,这些东西的价格就下来的。

“您是不知道,往年何氏时间充裕的话一个月能织十来匹布。

光手工的话一匹布差不多能赚二十文左右,一个月也能有个二三百文的收入。

今年可好,织布的人一下翻了几倍,大家原还想着织的多能赚钱呢。

谁知道那些布商那么黑,布多了他们就压价。

现在别说是一匹挣二十文,就是十文都是多的。

您说说,辛辛苦苦这么久,到头来却挣不到多少银子,唉!”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