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朱国罡颁布新政策

皇太极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四名武将的勇猛上,希望能拖延住明军的进攻步伐。

三通鼓后两军人马,在马蹄踏着大地的轰鸣中,开始互相倾轧,精铁之交鸣,不绝于耳。

双方人马一交手,战事便进入白热乎,朱国罡进攻,辽阳城中,由秦琼坐镇,关羽独率一军,也对后金兵发起进攻。

伴随着明军的前后夹击,后金兵马瞬间跌落下风,包围圈不断缩小,这些后金兵马,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明军便大喊起马嘶声。后金不断有士卒,永远倒在血泊中。

这种惨烈的景象,使皇太极不由自主地心里忧心忡忡,他初次体会到,死亡原来是离他那么近。

朱浩看着,愈来愈紧的围圈,脸上不自觉,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正当朱国罡以为大局已定时,有个士卒匆忙上前禀报:

"陛下,大事不妙!建虏主力部队,已突破左翼防线,冲出包围圈,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朱国罡闻言,刚才浮现在脸上胜利的笑容,瞬间消失了,露出一脸疑惑和迷惑不解的表情,然后他大叫起来:

"什么?建虏主力,从左翼突围?"

“不可能!他们不是吗,是赫图阿拉城吗?”

一脸惊疑的朱浩说着,望着前来禀报的士卒,开口问:

“要紧的,你看清楚了吗?由左派突围的兵马,真的是建虏的主力吗?难道你看错了吗?”

“不,只有少数建虏兵马,慌忙从左翼突围?”

来禀报的士卒闻了言,忙摇了摇头然后说:

"殿下,小的就是长了一百个头,也不敢说谎啊!小的的确没有看错,刚刚从左派突围的兵马,的确是建虏的主力兵马!”

“人数估计,足有几万人,否则这些人,也不能一蹴而就,就突破了左翼的防线!”

正当朱国罡和那士卒交谈时,战场上,忽然响起了奇怪的号角声。

皇太极一闻,号角之声,顿时欣喜若狂。

既然在皇太极之前,就和蒙恬商议好了,只要蒙恬顺利地从左翼突围出来,就以号角提示他,他就会立即撤离战斗,从左翼突围。

此时号角响了,皇太极当即毫不迟疑。马上下令:

"集结全军,左派突围,不可恋战,违令者杀无赦!”

新入皇太极帐下的魏延、秦明、张辽、徐晃四将,都是万夫之勇。

四将听过令,便一刀横劈竖砍,硬杀了一条血路。

接着,四将护送皇太极,从左路杀出重围。

朱浩见怒火中烧,立即命令明军士卒,火速追击。

但后金乃游牧民族,无论战马种类,还是整体骑术,均优于明军。

双方一方逃走,一方追,但距离却不断被拉开,对此朱国罡也十分无奈。

过了一会儿,追了几十里的明军,终于在眼前,再也看不到了后金的人马。

面临这种情况,朱国罡只能无奈地下达收兵命令,随后大军攻入辽阳城。

这一役,朱浩虽重击后金兵马,但并未绝杀,为以后留下了无尽的后患。

朱浩深知,打蛇不死,倒也是道理。

在进入辽阳开始之时,他一面下令大举进攻沈阳,收复周围的城镇,同时命令锦衣卫密探,寻找皇太极的残余兵马,寻找他们的位置。

可以自皇太极率后金残兵突围后,这些后金兵马,如人间蒸发一般,根本没有任何消息。

这些令朱国罡感到非常无奈,更多的是隐忧。

但又因为皇太极,把后金所有的马都带去了,朱浩的军队进攻辽阳,此后赫图阿拉的城池并没有遭到太强的抵抗,所以损失并不多。

三个月后,天启二年,七月,秦琼奉命率五万人攻打沈阳城,半个月后,又派人攻打沈阳城。

在沈阳攻占半个月之后,朱国罡下令扫荡,向周围所有阻碍的城市赫图阿拉城。

这几个后金攻占城池,听闻明军,已攻占了沈阳城,顿时丧失意志,十城有八城,望风而降,其余的也只是稍作抵抗。

同一年七月,朱浩亲自率兵十万马,围攻赫图阿拉城,同时扫荡周遭的城镇,完全孤立赫图阿拉城。

天启2年10月,赫图阿拉城终于抵挡不住,朱国枢率军围攻,城断水,后金大贝勒代善,迫于压力,只好出城乞讨。

在城外大营中,朱国罡代表明军,接受后金降书,同年10月底,朱浩正式入主,原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与此同时上表朝廷,称后金伪政权灭亡。

当朱国罡攻下赫图阿拉城后,命令众将兵分兵二路,分南、北两线攻占原后金。

短短的三个月,整个辽东,都收复了大明。

攻占了城池,朱浩为了一劳永逸,就上书奏请朝廷进行大规模移民,半月后批准。

茱丽叶这次移民,是双向移民,一方面,朱浩把后金占领区的女真族人全部打散,安插到江南富庶地区。

与此同时命令各村寨,每个村寨不超过三个女真人,由警卫监督。按照三户连坐制,区分同村三户女真人的关系。

而朱国罡则从近年来重灾区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移民一百五十万人前往辽东。

与此同时命令工部制作农具,发放耕牛。

这次辽东征战的功臣,都在辽东,拿到了一块,此前朱国罡许诺,按军功奖励的耕地。

当然,这些耕地,大部分现在仍是荒地,需要人工开垦。

许多辽东将士,在得到了土地的奖赏之后,心中尽皆有些不满。

由于辽东一直是荒原,没有可耕种的土地。与此同时,辽东气候和土壤,在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观念中,是不适宜耕作的。

面临军中将士们的议论,朱国罡再次出面解释,并要求在辽东土地上种植耐旱、耐旱的玉米。

在朱国罡下达此项命令的同时,他还向辽东所有耕种、耕种的农民承诺:

来年栽种,收成不好,他就向朝廷请示家家赔偿,全额给全户全年粮食,而且不管收成如何,免除辽东明年的赋税。

这片辽东大地,不管是军功的新贵,还是迁移来的农民,都在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下,怨声载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